高中自然地理单元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与实施
2024-11-08陈德宝
自然地理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地理现象及其形成机制。在大单元教学中,问题链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构建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水的运动”作为自然地理基础的重要单元之一,主要讲述了陆地不同水体之间的联系、洋流分布的规律以及洋流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等。为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本单元知识,教师可以在开展单元教学时设计问题链。本设计依照单元课题进行导入,将从问题链设计原则、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者特征分析、问题链设计要点、大单元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入手,着重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问题链设计原则
1.渐进性原则:问题链的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易到难,逐步深入。
2.关联性原则:问题之间应相互关联,形成逻辑链条,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启发性原则:问题应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明白不同水体之间的联系。
2.能够掌握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洋流对气候、人类活动以及海洋生物的影响。
3.理解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了解水量平衡原理。掌握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含义;明白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4.带领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5.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6.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链,促使学生交流、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相互关系的理解;洋流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海—气相互作用;水热平衡;问题链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发挥问题链的真正价值;在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过程中使其养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本单元所讲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学情分析
(一)学习特点
本班学生普遍思维敏捷,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开展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地理问题。但是,由于欠缺生活经验以及思维能力,学生无法通过地理现象理解更深层次的地理知识。
(二)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经过小学与初中学习的积累,已经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在开展大单元学习时,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指导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另外,学生还养成了与同学沟通交流、共同解答问题链的良好习惯。
五、大单元教学过程
(一)重组单元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链
笔者在课堂上采用问题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的方式导入本单元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本课所学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为学生展示陆地上不同的水体、不同区域海面气温、海洋生物的差异、厄尔尼诺现象等内容,为提问做好准备。)
师:同学们,大家刚才看到的便是我们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你们认为这些内容与水的运动有何关联?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分享出来。
(学生思考后将自己的问题分享至课堂。)
生1:陆地上包括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不同水体,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生2:造成不同区域海面气温、海洋生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生3: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什么是拉尼娜现象?二者对人类生活有什么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与水的运动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便可将单元整体内容展示到课堂中,并简单为学生解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与水的运动关联。)
师:陆地不同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的关系;造成不同区域海面气温、海洋生物差异的原因是洋流,洋流简单来说就是海水的运动;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都是在进行水热交换。
(为了更好地开展大单元教学,教师为学生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并为学生重组单元教学内容,提出问题链。)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要开展大单元教学,结合本单元的整体知识,你们认为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是什么?
生1:我认为应当理解本单元所说的地理现象。
生2:我认为要掌握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以及地理现象的影响。
教师综合学生的建议,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理解本单元地理知识;掌握本单元地理现象的内涵;理解地理现象对环境、人类活动的影响,养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设计意图: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确定好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链,并为学生重组单元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按照重组后的单元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解答问题链。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应当立足真实的大情境和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将本单元的核心问题建构成层次明确、思维逻辑清晰的一系列教学问题,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师:同学们,为了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知识,我将为你们设计以下问题,请大家根据问题以及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并找出问题的答案。
问题1:你能否举例说明陆地水体之间的联系及相互关系?
问题2:世界表层不同区域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问题3:寒流与暖流对气候、海洋生物分布有哪些影响?
问题4:说说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问题5: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成因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对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问题链,能够将本单元重点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从自然现象延伸到自然现象对人类及环境的影响,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进阶发展。)
(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知识,并尝试解决问题链,将自己的看法在课堂上分享。)
生1:我国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这就是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交换与转化。长白山天池储存了大气降水、地表水等,在枯水期补充给河流,调节河流径流。
生2:世界表层不同区域的洋流分布具有以下规律: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的季风洋流冬季盛行东北风,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夏季盛行西南风,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生3:暖流会使所经海面及其附近地区的气温偏高,寒流会使所经海面及其附近地区的气温偏低。另外,空气在暖流上经过,会容易形成降水;而在寒流上空经过,难以致雨。
重组后的大单元内容分为三部分主要内容,分别为“单元基础知识掌握”“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探讨地理现象对环境的影响”。第一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单元基础的地理知识,并能够理解相关理论,包括陆地水体的类别、关联、洋流的分布规律等,为学生接下来的单元整体知识学习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联,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可以列举暖流、寒流对环境影响的生活实例,河流与湖泊之间相互补给的实例,鼓励学生根据生活实例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第三部分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散学生的地理思维。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洋流附近海域与地区的差异、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影响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二)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
地理知识并非仅存于教材中,而是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布置好问题链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单元整体知识学习。
(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1987年与2016年咸海的卫星影像,并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师:看了这两张图片,大家有什么疑问吗?大胆地说出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困惑。)
生1:咸海的水域面积曾经达到7万多平方千米,为什么会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缩小?
生2:目前咸iA9gGTK0b5lSht6wZgxOK5vV20NDC8eob+cicDDytyY=海的水域面积仅有数千平方千米,从最开始的数万平方千米到现在,造成咸海急剧萎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3:咸海的面积发生巨变是否与我们本课所学知识水体的相互关系有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知识学习,并在学习结束后将自己的看法分享到课堂中,搜寻相关资料,尝试回答咸海急剧萎缩的原因。)
师:同学们,为什么短短几十年间咸海的面积会发生如此大的巨变,你们认为咸海急剧萎缩的原因是什么?
生4:河流与湖泊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关系,湖泊可以在河流枯水期补给河流,河流最终会流入湖泊,如果河流断流或者改造,就会导致湖泊的萎缩。我认为这就是咸海急剧萎缩的原因。
(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为学生展示其他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师:很好。同学们,河流与湖泊之间水的交换和转化是造成咸海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实际案例,如湄公河与洞里萨河之间的相互补给、松花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等。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大西洋两岸的不同景象,并借此引导学生。)
师:同学们,为什么大西洋西岸是苔原景观,东岸却是森林景观?而且西岸的平均气温要比东岸低16℃~20℃,东岸的港口是不冻港,西岸却没有不冻港?
(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洋流”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在学习结束后将自己的看法分享至课堂。)
生5:因为大西洋东岸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气温偏高;而大西洋西岸则受到寒流的影响,气温较低。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秘鲁沿海的异常现象,并引导学生讨论为何会出现此现象,引出海—气相互作用、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相关知识。)
师:秘鲁沿海海水逐渐升温,降水逐渐增多,不仅导致沿海地区出现暴雨现象,还导致喜冷水鱼类大量死亡。结合本课知识,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
生6:我认为很可能是太平洋赤道信风减弱激发了厄尔尼诺现象。
生7:我认为是海水温度出现异常,导致大气环流也发生异常,引发厄尔尼诺现象。
(学生分享完毕后,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看法,并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海—气相互作用的地理知识以及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的相关视频介绍。)
(三)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自主解答问题链
当利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大致掌握本课知识后,教师可以利用PPT将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展示给学生,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尝试解答问题链。为了提升学生问题链解答的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课堂投入度等,将学生分为能力均衡的地理小组,引导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答问题链。
师:同学们,请根据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以及生活实例,尝试解答出课堂教学开始前提出的问题,并将问题链的答案分享到课堂中。
(学生纷纷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小组学生的讨论进展,对进展缓慢的小组及时提供帮助。在讨论结束后,各小组由小组长将问题链的答案分享到课堂中。)
生1:结合本课所学知识,我们小组认为湄公河与洞里萨湖体现了河流与湖泊之间相互补给的关系,阿克苏河体现了河流与冰川之间相互补给的关系,额尔齐斯河体现了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相互补给的关系。
生2:世界表层不同区域的洋流分布规律如下: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度到60度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生3: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
生4: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与热量传递,维持水分与热量的平衡。
生5: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使整个太平洋水域的水温变暖,气候出现异常,容易出现极端天气。
(当学生将问题回答完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师:同学们,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洋流的分布规律、海—气相互作用对环境以及人类活动有何影响,你们能否举例说明?这个作业留给大家,我们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还需要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之处,探究问题链在大单元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以便在下次大单元教学中更好地设计问题链。
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并能举例说明。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点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单元知识的掌握、单元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完成单元学习目标、自主回答问题链等进行反思。另外,教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单元教学效果等展开总结性评价,教学情况未能达到预期。接下来,教师需要优化教学方式,确保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作者单位:旬阳第二中学)
编辑: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