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的取胜之道“如是等等妙法”
2024-11-08茹娟
一、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阿Q正传(节选)》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性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本节课的教学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奉送真理”方式,创设一种与学习相联系的真实情境,遵循落实“研习”的教学原则,以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促使学生走进文本,在师生、生生合作下,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活动场域,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完成深度思考与学习。
(二)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的要求中明确指出,文学教育的过程要尊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从作品的形象把握出发,激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所以,本课教学就是要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回归文本,重视精读、细读,从人物形象切入,以“把握作品的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为主线,落实小说教学的旨归。
(三)教材分析
依托教材课后的“学习提示”,落实单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要求和课程标准的学习任务群要求,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角度落实以下两点。(1)结合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2)重视单篇作品的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有机联系。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个单元内容丰富,单元学习目标清晰,文章“学习提示”要求明确。此次教学通过文本细读、精读,使学生在原有阅读能力基础上作一个提升yqNKQpS+I3sTLQiI8v3pohqOI4UC36u8Mtd9DbMNet0=。
三、课时安排
共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目标
精读、细读教材文本,着重分析鲁迅笔下阿Q这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挖掘其“精神胜利法”的深层内涵,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鲁迅笔下典型人物阿Q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挖掘“精神胜利法”的深层内涵,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六、教学方法
讨论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
搜集补充相关材料,整理学生的预习问题;制作学习单、作业单;制作课件。
【预习任务】
1.认真阅读教材节选部分,梳理课文中的情节、人物,思考并提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角度不限,表述清晰。
2.完成单元研习任务第一道题中的第1题。
请通读《阿Q正传》,思考以下问题: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我们民族落后的“国民性”的集中体现,也有人说“精神胜利法”是人类摆脱绝望处境的一种常见的精神反应。对此,你怎么看?请完成一段不少于400字的写作片段。
教师随后完成:
1.整理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2.批阅学生写作片段,整理学生主要观点。结合学生聚焦的问题和观点,调整、修改教学设计。
八、课堂教学
(一)导入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仔细观察第24页课文的配图。在众多人物中,哪一位是阿Q呢?能否结合文章分析,并说出理由?
第三章第7自然段:“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
第二章第5自然段:“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
第二章第3自然段:“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
第二章第18自然段:“一堆人蹲在地面上,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
第二章第20自然段:“阿Q的铜钱拿过来”。
第二章第1自然段:“只拿他玩笑”。
教师点评:既有显性的外在形象,又有隐性的社会地位。
(二)教学过程
▲任务一:小说的“矛盾冲突”一般是指故事中不同角色、力量或立场之间产生的对立和抗争。请你结合文本,寻找与阿Q发生冲突的人物的行为举止,整理出相关文字,并独立填写下面表格(见表1)。
学生分享:
▲任务二:请你结合任务一中的表格内容,分析思考其中所表现出的阿Q的性格特征,探究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涵。小组合作探究,分享见解。
1.找细节,分析性格特征
学生活动:找细节——透过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生活困窘、地位低下、穷得娶不起老婆,却能自吹——妄自尊大。“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实际失败又不愿面对失败,找借口安慰自己,精神上胜利了——自欺欺人。
◎“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敏感禁忌。“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欺软怕硬。“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忍辱屈从。“为什么这样晦气,原来就因为见了你”——蛮横霸道。
◎比赛捉虱子——不多、不大、不响——争强好胜。
◎“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自轻自贱。
◎“照例”“仍旧”——习惯被打:现实失败。“不到十秒钟”——麻木健忘。“心满意足”“得胜”“得意”“高兴”——经常胜利:精神胜利。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能发现阿Q性格的特殊性?词语间存在怎样的特殊现象呢?
学生讨论:
词语可以构成一组组矛盾体——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
教师提升:补充学者林兴宅的观点。
充满矛盾——两重性:是被社会严重扭曲的自我,这是在丧失自由意志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的痛苦而适应。
阿Q的生活处境:现实失败但精神胜利。
阿Q的自救方法:“精神胜利法”。
2.明概念,概括“精神胜利法”
学生活动:明概念——给阿Q的“精神胜利法”下定义
第一次学生讨论概括——
“精神胜利法”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失败与屈辱,因为自己体弱、卑微等原因无法改变现状,选择避开现实失败,幻想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实现自我麻醉和欺骗,以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
关键词:失败、胜利、精神自欺
3.找不同,发现深层变化
(1)提问:阿Q的精神自欺真的可以让他每次都取得胜利吗?
学生讨论:不可以。在文章中,阿Q赢了“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却又“不见了”。他习惯性地使用上“精神自欺”,“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儿子的自欺不能帮助他解决失败;“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说明虫豸的自欺也不能让他战胜失败,此时的阿Q“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所以,阿Q的精神自欺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帮他取得胜利。
(2)提问:阿Q愿意接受失败吗?一个“常胜将军”愿意放弃“胜利”吗?
学生讨论:他为自己战胜失败又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自己,用身体热剌剌的痛替代了现实中自己的失败,于是又一次取得了胜利。他将精神自欺的内涵又一次扩大,完成了一次质变。
升级:自我摧残
(3)提问:阿Q真的在现实中都失败了吗?没有取得一次胜利吗?
学生讨论:没有都失败。阿Q是取得过胜利的。文章中,面对小尼姑的行为,对于阿Q来说,就是他现实中的胜利,通过小尼姑的“这断子绝孙的阿Q”,以及阿Q在最后的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可以看出。
(4)提问:阿Q为什么会调戏小尼姑?
学生讨论:我们将这件事向前倒推,就会发现这与阿Q之前的人生两件“屈辱”的事情之间存在着关联。面对这两次屈辱,他是失败的,他的精神自欺、他的自我摧残都没有帮助他取得胜利。但是,小尼姑的出现,让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按照原文所说,这一战“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可见,阿Q又开发出了新的胜利方式,让他不断地取得“胜利”。
升级:欺辱弱小
教师提升:
精神胜利法的原则:分对象、分方式。
精神胜利的方式不断升级:1.0版本<2.0版本→3.0版本。
阿Q的精神胜利法内涵不断挖掘:自轻自贱→自我摧残→欺辱弱小。
(5)提问:请大家再给阿Q的精神胜利法下定义,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善。
第二次学生讨论概括——
明确概念:阿Q精神胜利法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失败与屈辱,因为自己体弱、卑微等原因无法改变现状,选择避开现实失败,幻想虚假的胜利,自轻自贱、自我摧残或欺辱更弱者来在精神上实现自我麻醉和欺骗,以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
▲任务三:根据以下材料,说说作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什么,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小组讨论、分享。
自然,做起小说来,总不免自己有些主见的。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论睁了眼睛》)
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魂灵,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少见,所以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
(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
学生讨论:鲁迅先生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医治国民精神的创伤。希望改良这悲惨人生,唤醒麻木、沉睡的民众。
教师提升:只有真正读懂作品,明确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我们才能明白这部作品的伟大。请大家再次完善阿Q的精神胜利法,为这个概念添上最浓重的一笔。
第三次学生讨论概括——
明确概念:阿Q精神胜利法是指一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失败与屈辱,因为自己体弱、卑微等原因无法改变现状,选择避开现实失败,幻想虚假的胜利,自轻自贱、自我摧残或欺辱更弱者来在精神上实现自我麻醉和欺骗,以求自我安慰的心理现象,是国民劣根性的表现。
(三)课堂总结
回顾预习单中学习任务二,整理展示出部分学生的写作片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文本再次巩固,理清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学生写作片段展示:
同学甲:虽然阿Q精神胜利法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但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在遭受打击和挫折时,适当的自我安慰是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重新振作的。
同学乙:我认为这方法其实也不赖,学会欺骗自己,在这生活里为自己垒起一个虚假而温暖光明的舒适圈,也未必是坏事。
同学丙:由此观之,所谓精神胜利法并非阿Q独有,也并不为中国人所独有,而是人类面对困境时的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他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人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人们找到面对困难的勇气与前进的信心。
提问:同学们回顾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还认同以上的观点吗?
学生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我们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困难、挫折时所采用的精神的自我安慰的“胜利法”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不能简单地等同为一种自我安慰。
教师提升:同学们,现在这个时代仍然存在着阿Q的“精神胜利法”。希望同学们能够明确鲁迅先生创作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义所在,勇敢地向阿Q“精神胜利法”说“不”。
九、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群文联动
在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这些人在鲁迅作品中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作“看客”。鲁迅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等,其中有大量描写“看客”的文字,借以批判国民的劣根性。请你结合这些已经学过的作品,寻找其中描写看客的文字,围绕“看客与国民劣根性”这个话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清晰。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编辑: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