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

2024-11-08陈骏

新课程·上旬 2024年28期

《鸿门宴》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史记》中的重要篇章,不仅展现了丰富的历史背景,还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心理动态和权谋斗争的复杂性。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鸿门宴》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大方面,是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所需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鸿门宴》的学习,学生可以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学情分析

《鸿门宴》是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在注释的帮助下能够初步理解文言文内容。教师可结合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词语解释和句子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高中生对历史故事充满了兴趣,这为教学《鸿门宴》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认知逐渐成熟,对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也在提升。因此,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适度结合历史知识给予学生一定的挑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同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PdOKxqJyz7+yi2KW9EqWrA==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通过对《鸿门宴》的学习,帮助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常见文言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了解《鸿门宴》发生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特别是项羽、刘邦、范增、张良等人物的形象及其心理活动。

3.分析人物性格和动机: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他们在权谋斗争中的策略和心理活动。

4.培养历史意识:通过学习《鸿门宴》,认识到历史事件和人物对后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5.树立正义感和责任感:通过对项羽和刘邦等人物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品格和道德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一)“鸿门宴”词语导入

“鸿门宴”最初指的是项羽宴请刘邦的故事,目的是了解刘邦内心的想法,也有借机铲除刘邦的意图,然而刘邦却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用计谋逃脱。在后世“鸿门宴”多指设宴人的不怀好意,赴宴人的危机四伏。高中生大多了解“鸿门宴”这一词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这一词汇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热情,向学生普及“鸿门宴”的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鸿门宴》。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下,“鸿门宴”这三个字从字面上理解,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

生1:老师,我觉得“鸿门”听起来很气势宏大,“宴”就是宴请的意思,可能是一场很重要的宴会。

师:很好,你的感觉很敏锐。“鸿门宴”确实不是一场普通的宴会。那么,你们知道“鸿门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样的情形吗?

生2:老师,我记得“鸿门宴”是指那种表面上是宴会,但实际上暗藏杀机,设宴的人通常不怀好意的场合。

师:正确!我们今天的课文《鸿门宴》就是讲述这样一场充满了危机与智谋较量的宴会。现在,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历史背景。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鸿门宴》的故事背景)

生3:看起来这场宴会真的是惊心动魄啊!

师:确实如此。鸿门宴不仅是一场历史的盛宴,还是一场智谋的较量。它充分展示了刘邦和项羽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政治智慧。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详细了解这场千古留名的“鸿门宴”吧!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鸿门宴”这一词汇,引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师生对话,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通过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建立必要的历史知识框架,为后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讲述字词,了解故事脉络

学生在学习《鸿门宴》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是《鸿门宴》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学生面对的陌生文言字词较多,对理解文章具有一定的难度。了解文本故事是文章教学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结合注释理解文本,同时对不明白含义的文言字词做标记。

师:在学习了故事背景之后,我们来学习一下本文的文言字词。

生1:老师,“沛公军霸上”的“军”字是什么意思?是“军队”的意思吗?

师:这里的“军”并不是“军队”的意思,而是一个动词“驻军”,即“刘邦驻军霸上”或者“刘邦在霸上驻军”。

生2:第2自然段中的“具告以事”是什么意思?

师:“具告以事”中的“具”字是关键,这里的“具”字指的是“详细”的意思,“详细地把事情告诉了(张良)。在了解“具”的意思后,我们再来学习“欲呼张良与俱去”与“毋从俱死也”中的“俱”字,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生3:“俱”是通假字,通“具”和上面的一样。

师:这里的“俱”不是通假字,如果是通假字整句是解释不通的,这里的“俱”字是“一起”的意思,“想要喊着张良与他一起走”“不要跟着(刘邦)一起死”。

师:到了这里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大致故事剧情,故事由何而起呢?

生4:由曹无伤告密而起,然后项伯夜晚来见张良,之后刘邦赴宴。刘邦向项羽解释了驻军霸上的原因,打消了项羽的疑虑。范增要求项羽杀死刘邦,项羽不肯,范增找来了项庄,以舞剑的方式伺机刺杀刘邦,项伯起身保护了刘邦,张良引来樊哙。刘邦借口离开,鸿门宴结束。

(设计意图:文言字词是文章学习的关键,在文言字词的学习中通过前后关联,语义梳理的方式来理解文言字词,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重点字词的内涵。在故事脉络梳理中通过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开始、过程和结局,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全文把控能力。)

(三)项刘双方人物心理分析

分析人物心理是文章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内容。《鸿门宴》一文涉及项羽、刘邦阵营的多个人物,不同的人物在《鸿门宴》中的表现不同,而这种行为表现又涉及人物的心理。在下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本分析人物的行为,探究人物的心理。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将深入探讨《鸿门宴》中各位人物的行为以及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通过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场暗潮汹涌的宴会和其中角色的性格特点。

师:刘邦在鸿门宴中表现出怎样的心态?

生:他显得非常谨慎,甚至可以说是提心吊胆。他努力掩饰自己的野心,向项羽示弱。他通过低调的态度和言辞,尽量避免激怒项羽,以求保全自己。

师:樊哙在宴会中的行为体现了他的什么心理?

生:他勇猛无畏,敢于直面项羽,这显示出他对刘邦的忠诚和保护刘邦的决心。

师:项羽在鸿门宴中是怎样的心态?

生:他既自信又傲慢,对刘邦抱有轻视之心,也有除掉刘邦的犹豫。

师:这种心态对他后来的命运有何影响?

生:他的傲慢导致他错过了铲除潜在对手的机会,最终影响了他的霸业。

师:范增、项伯、项庄在鸿门宴中各自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生:范增显得老谋深算,一心为项羽着想;项伯则因私人情感而偏向刘邦;项庄则忠诚执行项羽的命令,试图在宴会上刺杀刘邦。

师:通过今天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鸿门宴》中的人物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机。这些动机不仅驱动着他们的每个决定,还在无形中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设计意图:通过深入剖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心理,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提升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鸿门宴引发的连锁反应及启示

鸿门宴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事件,对之后的楚汉战争及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跳出文学范畴,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项羽放走刘邦一方面体现了项羽的傲慢与性格矛盾,另一方面在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也不能全部归结于鸿门宴放走刘邦,更在于战争逻辑的改变。因此,从历史的角度全面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走向,对学生全面分析文学人物和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影响。

师:鸿门宴最终的结局是刘邦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军营,项羽也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危机。为何项羽要放走刘邦,他拒绝范增建议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呢?

生:在文章中发现,当项羽知道刘邦离开之后并未生气,还欣然接受了刘邦的礼物,说明项羽并不打算杀死刘邦。我认为项羽之所以放走刘邦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刘邦的说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项羽起到了迷惑效果;其二是项羽为人正直,不屑于宴会刺杀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其三,项羽本人武力值较高,并且军队数量庞大,并未将刘邦视为心腹大患,认为即使刘邦不死也不会对自己的争霸产生影响。

师:很好,那么鸿门宴对之后项羽的楚汉争霸失败有直接关系吗?

生:我认为二者并没有直接关系,项羽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主要归根于项羽的政治思路不正确。虽然军事实力很强,但是缺乏长期的谋划,只注重军事不注重政治布局。因此,楚汉战争中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当然,虽然项羽最终失败,但是他仍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仍不失“英雄”的称号。

(设计意图:借助历史视角来分析文学作品,能让学生了解历史全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通过向学生展示之后的楚汉战争及其结局,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项羽和刘邦,减少学生对文学作品学习的误区。)

通过《鸿门宴》的教学,教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理解、逻辑思维和历史意识。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文言字词学习和故事梗概掌握基本知识,通过心理分析和历史探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未来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深化这一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更多经典作品的教育价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湛江市第四中学)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