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化运动

2024-11-07马瑜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这场运动主要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受过西方教育的先进知识分子发起,其中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阵地,是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运动。研读右侧史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新文化运动。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首先政治方面,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思想文化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新文化运动树立了两面旗帜:“德先生”即民主;“赛先生”即科学。“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科学”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该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反对封建主义的文学。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场文学革命奠定了中国现代民族语言的基础。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总体来看,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