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冗余评估
2024-11-07马嘉蕾高传胜
[摘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剖析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冗余,对于矫正要素配置偏差、扩大有效供给具有重要意义。引入非经济性和非期望产出修正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Malmquist模型探究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冗余的时空特征。研究发现:2013—2021年,有五年全国过半的省份服务效率值大于等于1,其中四川、广东、黑龙江、北京和上海5个省份的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最高。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存在“中部凹陷”和东西部阶段性交替主导的区域不平衡性。由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均偏低,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提升缓慢。绝大多数省份存在期望产出不足、非期望产出冗余,三分之二的省份存在投入冗余。因此,应从优化要素配置结构、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3个方面推进养老机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养老机构;供给侧改革;服务效率;数据包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D6696;F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4)11-0050-12
一、引言
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机构养老的定位从最初的“补充”“支撑”再到与居家社区养老“相协调”,这一转变伴随着养老机构从快速扩张到平稳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专业化和规范化为优势的养老机构逐渐受到重视。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6号),提出“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此后,养老机构在土地、财税、建设、运营等方面获得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机构数量和床位规模迅速扩张。然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普遍面临人才短缺[1]、盈利困难[2]、管理体制不顺畅[3]、增速快但床位空置率高[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5]等问题。以养老机构入住率为例,如图1,2008—2021年,我国养老机构年末在院人数呈现先增后减再增长的“N”字形趋势,但以年末在院人数计算的入住率却持续下降,至2021年,入住率已连续三年低于50%。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人们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框架和宏观调控以“需求管理”为主的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刻反思[6]。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推进供给侧改革,也成为指导养老机构摆脱现实困境的可行性思路。基于此,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剖析床位空置率表征下的养老机构服务效率问题,合理评估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冗余的时空特征,并探索其改进空间,成为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要课题。
二、文献回顾与学理分析
(一)文献回顾
已有文献对我国养老机构服务供给侧问题进行了丰富研究,主要分为供给总量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衡两大问题[7],其中结构性矛盾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痛点和难点[8]。其一,就供给主体性质来看,存在公办机构是长板、民办机构是短板的问题[9]。对养老机构属性分类不明确和供给主体的责任定位混乱,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10]。以长期照护服务为例,服务供给不够充分有效体现在市场化、社会化服务供给渠道不畅,缺乏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行政性垄断、公立机构垄断的存在,影响了行业准入和公平竞争环境的营造[11]。推进供给侧改革,应该加快营利性、非营利性和兜底保障性三类老龄服务业分类协同发展[12]。其二,养老机构空间布局不平衡[13],养老服务供给在区mn59g923MNLACTZKdVqw9t5tT+skrGPAzAT4XfCTtTQ=域和城乡之间存在失衡[14]。农村老年人需求表达和资源供给存在“双重弱势”,使养老服务供给呈城乡二元结构[15]。加之农村社会变迁使传统养老模式发生改变,而市场经济、收入结构及个人经历等推动了农民养老诉求的分化,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没有及时跟进进而导致了有效供给不足[16]。政府间的“标尺竞争”与“参照学习”引发了机构养老床位供给在地区间的不均衡[17]。其三,从养老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来看,医疗服务及医疗服务前端的健康促进和后端的康复护理服务欠缺[18],高端与低端两头供给过多[19],呈“哑铃型”特征[20]。此外,还有少量学者关注到养老机构效率问题,指出2009—2014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效率提升速度缓慢,服务效率偏低[21]。或者基于微观数据对厦门[22]、天津[23]等地的养老机构服务效率进行了测度。也有学者利用跨学科知识,从空间地理视角对全国[24]或某一地区[25]的养老服务机构空间配置效率进行评估,指出其中的区域差异和不均衡性。
上述文献从供给侧的主体性质、区域分布、服务质量和内容等方面对养老机构及其服务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针对性建议。然而,这些探讨通常从供需匹配、以需定供的角度展开,因而关注的是结果属性的供给总量和分量是否与需求端相匹配,少有研究关注过程属性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而少量关注养老机构效率的研究中,也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对养老机构效率的评估忽视了养老服务的非经济性价值,体现为评价指标缺少非经济性效益和产出,而且所使用的方法对所评估的决策单元均位于生产前沿面时,无法进行比较排序。二是通常以农村养老机构和城市养老机构加总来评估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存在统计口径不完整的缺陷。由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8)》及以前的年鉴对农村和城市养老机构的表述可能具有误导性(此后进行了修改),因而既往研究中没有将政府兜底性质的社会福利院包含在内,对养老机构效率的评估不够精确。鉴于此,本文选取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包含非经济性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在内的效率评价体系,结合非径向非导向超效率SBM(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及其变动,剖析区域养老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冗余,以期为养老机构效率的提升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方向和路径,为供给侧改革下的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实证支持。
(二)学理分析
通过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来推动效率变革,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26]。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劳动、资本、资源等效率的提高是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养老服务产出和效益也应当考虑需求侧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不仅需要足量的养老服务,还需要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价格可负担的养老服务。因此,养老服务的效率评价不应仅注重以收入为核心的经济性产出和服务容量,还需要关注非经济性产出,主要包括服务质量、服务安全性和普惠性三个方面。
在倡导健康老龄化理念的背景下,提高以医疗护理质量为核心的养老服务质量已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我国养老服务领域长期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27],老年人对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期望与实际感知之间存在一定差距[28]。作为包含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体娱乐等一系列内容的综合服务,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医疗护理质量改进。这也在国家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体系五年规划中提出的约束性目标变化中得到体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是“新增各类养老床位34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十三五”规划和“十四五”规划则均将指标改为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30%和达到55%,将供给侧改革重点从数量转换到质量尤其是关注专业护理服务上。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养老服务质量成为有效供给的重要产出和效益。
2022年《中国居家养老发展趋势白皮书》对25个省份66个城市的调研发现:6062%的受访者表示最看重的是养老服务的安全,保障安全是选择养老服务的首要考虑因素。养老机构作为同质化弱势群体老年人的集中居住场所,具有火灾、疫病流行、侵犯人身权益等多类风险敞口[29]。此外,养老服务安全与质量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如果将安全视作养老服务质量的结果因素,那么养老服务安全则是养老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但是安全性的内涵既体现在服务和产品本身天然固有的特性,也包含在生产、运输、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构成的风险因素[30]。因此,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安全与质量有所区别。由于风险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养老服务安全性本身很难进行衡量。然而,风险隐患造成的事故是直观可评估的,通过负面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可以反向论证养老服务的安全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老服务经历了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演变[31]。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指导下,将养老服务价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和提供基本养老服务,是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要构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样化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服务普惠成为发展的重要方向。实践中,政府从最初建设运营补贴的“补供方”转变为更加注重“补需方”,将养老服务适度普惠的着力点从减轻供给者负担转变到也要增强需求方购买力。我国目前对老年人的补贴主要包括高龄补贴、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20],前者基于年龄发放,后两者综合考察经济条件和对养老服务(包括长期照护服务)的使用,高龄补贴与后两者的人群存在重叠。也有少数省份将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合并为综合补贴进行发放。可见,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或综合补贴)以增强经济弱势群体的养老服务购买力为基本目标,其领取人数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能从结果维度有效反映养老服务的普惠性。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数据包络分析(DEA)以相对效率为基础,是测度多投入多产出决策单元(DMU)效率的有效方法[32]。由于该方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也不要求投入与产出指标的非共线性,在测度决策单元效率方面具有避免主观因素、简化运算、减少误差等优越性。为了解决传统DEA模型没有考虑到投入或产出的松弛问题,也不适用于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情况,TONE[33]将松弛变量加入目标函数,提出了一种非径向非角度的SBM(SlacksBasedMeasure)模型。但是这一模型下其测度的效率值仍处于0与1区间,无法解决多个决策单元同时有效的比较问题,因而TONE[34]进一步提出了全局非导向超效率SBM(SuperSBM)模型。因而选取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养老机构效率既能考虑产出、投入松弛,测算的效率值也能大于1,也能解决效率值均为1的比较问题。此外,考虑到新冠疫情对养老机构运营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当期前沿参比计算每年各省份的效率值。
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的效率值是某一时间点的静态效率值,各年份之间无法比较,而Malmquist模型能反映两个时期生产效率的变动情况进而弥补了这一缺陷。用Malmquist模型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TechnicalEfficiencyChange,EC)和技术进步(TechnologicalChange,TC),前者表示每个DMU与生产前沿面对位置变动,后者表示生产前沿面变动的情况[35]。由此,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即MI=EC×TC。
(二)指标设计
1投入指标的选取
养老机构投入指标一般分为人、财、物三方面。人力资本用养老机构职工人数衡量。由于我国养老机构存在市场监管部门、编制部门和民政部门三种登记类型,其财务制度存在差异,因而养老机构支出选取企业会计制度财务指标中的费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指标中的本年支出、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务指标中的本年费用三者加总进行计算。物的方面主要用年末床位数和养老机构建筑面积作为衡量指标。
2产出指标的选取
基于前述学理分析,产出指标包含经济性产出、服务容量和非经济性产出。经济性产出首先体现为养老机构收入,包含企业会计制度财务指标中的营业收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务指标中的本年收入、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务指标中的本年收入三种类型。养老服务容量以年末在院人数衡量。非经济性产出包含养老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普惠性。其中,普惠性以享受护理补贴与养老补贴之和(或综合补贴)的人数在老年人口中的占比进行衡量。养老服务质量以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数作为衡量指标之一。由于安全和质量难以直接衡量,但可以以相关案件数作为非期望指标进行衡量。此外,案件数量与地区法律水平和环境有关,因而将案件数与执业律师数之比作为衡量指标。投入产出的指标体系及说明如表1。
(三)数据来源及说明
为确保数据完整性,本文剔除多处数据缺失的西藏及港澳台地区,将全国30个省份作为决策单元。①养老机构的数据选取自《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2022)》《中国统计年鉴(2014—2022)》。由于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此前被纳入养老机构统计的光荣院、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复员军人疗养院、军休所等不再归属民政部门管理,本节中的养老机构数据均以学术理解和现行统计制度中的养老机构范围为准,即包含社会福利院、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其他各类养老机构三种类型。为保持数据统计口径一致,2018年及之前的数据为城市养老服务机构、农村养老服务机构与社会福利院之和。②60岁及以上人口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以政府官网发布的统计公报等作为补充。③养老服务相关案件数来自Alpha专业法律检索系统。经过与两位法律从业人员沟通,结合汪敏[36]、任俊琳等[37]学者的研究,在全文中搜索养老服务或养老机构,并将案由选取为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人身自由权纠纷、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合同纠纷,再经过人工检索剔除与养老机构安全、质量无关的案件进行统计。由于数据包络分析通常要求投入产出为正数,若某年某省份养老机构相关案件数为0则取值001。④执业律师数来自各省份统计年鉴。此外,养老机构支出和收入指标均以2013年为基准进行价格平减,有极少量缺失值采取插值法进行补充。
四、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测度
在分析养老机构投入与产出变动的基础上,使用数据包络分析软件MAXdea70对我国养老机构效率进行分析,包括各省份历年效率、效率区域差异和效率变动及其分解三个方面。
(一)养老机构投入与产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以2013年为基期(即2013年数值为1)计算2013—2021年的全国养老机构投入和产出变化趋势,如图2、图3,其中非期望产出指标因变化幅度较大未纳入。从养老机构投入来看,以2015年为界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2013—2015年,所有投入指标逐渐下降并在2015年出现最低值;2015年后,除了养老机构支出为波动增长之外,其余指标均逐年增长。这可能与2012年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及2013年制定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对养老机构设立条件进行严格规定相关。从养老机构产出来看,2013—2021年,享受护理、养老服务补贴老年人数占比逐年稳步增长;养老机构收入与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数波动增长;年末在院人数大致呈现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但每年均低于2013年水平。2013—2021年,与养老机构相关的案件发生水平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2019年达到最高值3236,考察期末2021年为1860。
2养老机构服务效率空间区域特征分析
参照张成等[38]学者的方法,将中国30个省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①。如图4,全国及三大区域养老机构效率变动趋势大体一致,呈现先降低后波动增长的趋势。2013—2021年,全国养老机构效率均值在048~087之间,其中东中西三大区域效率均值分别在043~089、044~073、054~096之间。其中,东西部地区则呈现有重叠的阶段性特征:2017年及之前,西部地区的养老机构效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及之后则是东部地区养老机构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结合以往仅从经济产出考察养老机构效率的相关研究成果[24],这可能是因为东部地区虽然早期重视养老服务的经济性产出而忽视了非经济性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理念的转变,社会性价值受到重视因而效率值相对提高。此外,2013—2021年,中部地区养老机构效率始
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国养老机构效率值呈现“中部凹陷”的区域特征。这可能是因为中部地区省份相对忽视养老服务普惠、可及、安全等社会性价值,虽然服务容量和经营收入等经济性产出较高而社会性产出较低。而东部地区省份则因为较好的经济发展、政府财政基础,以及社会价值观念对养老服务的经济性和社会性价值均较为重视,属于高投入-高产出类型;西部地区则因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属于低投入-低产出类型。
3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变动与分解分析
基于Malmquist指数分解方法对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的变化进行测度并分解(见表3)。从整体来看效率变动情况,考察期中,2019年我国养老机构整体效率及其分解的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下降,而2021年三项指标均有所增长。由于Malmquist指数均为相比前一年的效率变动,这可能与新冠疫情导致的效率变动相关。
(二)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测度
1各省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测度与分析
基于超效率SBM模型计算我国各省份历年养老机构效率,结果如表2,受篇幅限制,仅展示奇数年份的计算结果。从各省份养老机构效率平均值来看,决策单元有效的省份包括北京、黑龙江、上海、江西、广东和四川。效率值排在前5的省份依次是四川、广东、黑龙江、北京、上海,且这5个省份达到有效的年份次数最多(除北京为8次之外,其他4个省份均为9次),即考察期内养老机构效率位于或超过生产前沿;效率排在倒数后5的省份依次是吉林、山西、河北、山东、广西。这一结果也与马跃如等[21]学者的测算较为一致。2013—2021年考察期9年内,全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达到有效的省份数量有所波动,9年间有5年过半的省份服务效率值大于等于1。
五、养老机构投入与产出松弛分析
通过松弛分析探究我国养老机构效率不佳的投入与产出冗余,并进一步计算各省份年均冗余比例,并以0为临界点用二维矩阵分析法区分出不同冗余比例组合。
(一)养老机构产出不足
1产出不足的整体评价
从整体来看,如表4,除了年末在院人数,其余产出均存在不足②。其中,养老机构收入、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数、享受补贴老年人数占比的冗余比例分别为2787%、38627%、302755%,即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这三类产出不足导致效率不高,养老机构收入、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普惠性均存在提高的潜力。尽管年末在院人数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并不存在产出不足,但如前文所述,年末在院人数先减少后增长,但均低于2013年水平,因而从床位使用率的角度来说依然存在资源闲置和浪费。年末在院人数整体冗余比例为-379%,尽管为负值,但仍有一半的省份存在产出不足。相关案件占比存在-1246%的冗余,作为非期望产出,代表机构养老服务安全性这一非经济性产出仍有待提高。
从时间的变化来看,2013—2021年,养老机构收入冗余在2019年从负转正,养老机构收入能力下降,这可能与新冠疫情影响了养老机构的正常运营秩序和减少了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相关。同一年,养老机构相关案件占比冗余从负转正,养老机构服务安全性产出有所提升。
2产出不足的省域差异分析
进一步计算各省份年均产出冗余比例,用二维矩阵分析法将不同指标冗余呈现在一个坐标系中。
前沿,但在院人数仍有改进空间,北京、浙江、云南3个省份养老机构收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养老机构在院人数仍可以在不提高投入的前提下有所改善。其三,位于第四象限的辽宁、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海南、贵州、陕西、宁夏、新疆等10个省份的养老机构收入存在提高空间,在院人数已达到较高水平。其四,位于第一象限的天津、河北、山西等10个省份,收入和在院人数均存在冗余,养老机构运营既有增加收入也有提高入住老年人数的空间。
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与享受补贴老年人数占比反映机构养老服务的非经济性属性(见图6)④。可以发现,大部分省份均位于两项冗余都为正值的第一象限,体现机构养老服务质量的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和代表价格普惠性的享受补贴老年人数占比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这与赵一红等[39]等研究者的实证调研也相吻合。尤其是未在图中标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广西、海南、云南、新疆8个省份,养老机构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普惠性有较大提升空间。仅有北京、四川的两项冗余均为负值,两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普惠性在全国范围内水平较高。
(二)养老机构投入冗余
1投入冗余的整体评价
从整体来看,如表5,我国30个省份养老机构各项投入冗余比例分别为-917%、-280%、-959%、-756%,均为负值,即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应当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减少各项投入。结合前述养老机构投入绝对值指标先下降后增长的变动趋势,各项增加的投入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投入冗余的省域差异分析
进一步计算各省份年均投入比例,用二维矩阵分析法将不同指标冗余呈现在一个坐标系中。四类投入均不存在投入过多的省份包括黑龙江、上海、广东、四川,有20个省份的养老机构各项投入均存在冗余。
养老机构职工人数和床位反映了养老机构的核心投入,各省份冗余比例如图7。大部分省份都落在第三象限,即职工人数和床位冗余比例均为负值,表明大部分省份职工人数和床位都存在投入冗余。在养老机构职工人数方面,仅有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黑龙江5个省份职工人数冗余比例为0或接近0,不存在冗余;而吉林、广西、河北3个省份冗余比例在-25%~-35%,存在较高冗余。在养老机构床位方面,黑龙江、江西、重庆、四川4个省份不存在冗余;仅北京、上海、广东3个省份冗余比例为正值,需要进一步增加床位投入;其余省份床位均存在降低以提高效率的空间。
综合考察各省份养老机构建筑面积和支出冗余比例(见图8)。大部分省份依然落在第三象限,即建筑面积和支出冗余比例均为负值。尤其是山东、山西2个省份的建筑面积存在较多冗余投入应当适当减少;而海南、辽宁、广西、新疆、天津、陕西等6个省份养老机构支出未被充分有效利用。
六、结论与讨论
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升投入产出效率,是推进养老机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质量、安全和普惠等非经济性产出优化效率评估体系,利用201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结合非径向非导向超效率SBM和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的时空特征,剖析区域养老机构的投入和产出冗余以寻求效率改进空间。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2013—2021年,我国30个省份(西藏、港澳台除外)中,四川、广东、黑龙江、北京、上海5个省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最高,而且效率达到有效的次数最多。考察期9年中有5年全国过半的省份服务效率值大于等于1。
第二,我国30个省份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存在地域差异和不平衡性。中部地区养老机构服务效率考察期内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中部凹陷”的特征。东西部地区则呈现有重叠的阶段性交替主导特征:2017年及之前,西部地区的养老机构服务效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及之后,东部地区养老机构服务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从养老机构服务效率的变动情况来看,考察期内仅2015年和2021年相比前一年实现增长,养老机构投入产出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其中,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动是养老机构服务效率变动的主要驱动因素。
第四,从产出来看,养老机构收入、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数、享受补贴老年人数占比三类期望产出年均冗余比例为正值,作为非期望产出的相关案件占比年均冗余比例为负值,各项产出不足表明养老机构收入、服务质量、服务安全性以及服务普惠性等产出均存在提高的潜力。分省份来看,
不存在产出不足的省份为四川、黑龙江和上海,仅存在一种产出不足的省份为北京和广东,其余省份均存在两种及以上产出不足,在全国占比达六分之五。
从投入来看,养老机构各项投入的年均冗余比例均为负值,即各项投入均存在冗余。分省份来看,均不存在投入过多的省份有黑龙江、上海、广东、四川,全国(西藏、港澳台除外)三分之二省份的养老机构各项投入均存在冗余。
基于上述实证分析,对养老机构服务效率提升和推进供给侧改革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首先,应优化要素配置结构,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效率。一方面,需要提高产出以减少效率损失。在机构收入的经济性产出和入住人数的服务容量方面,除了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河南、广东、重庆、四川7个省份外,其他各省份养老机构均存在较大提升潜力。在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与享受补贴老年人数占比所反映的非经济性产出方面,大部分省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和价格普惠性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另一方面,要减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资源的利用率。对于人员、床位、建筑面积和支出存在投入冗余的省份,应从实际发展需要的角度控制养老机构服务发展规模,提高人员素质水平和床位利用率。
其次,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养老机构均衡协调发展。中部地区应积极转变养老服务发展理念,在强调养老服务经济性产出的同时增加对非经济性和社会性产出的重视,补齐养老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普惠性的发展短板。东部地区应继续发扬自身发展条件优势,发展连锁化、标准化和品牌型养老机构并布局中西部以带动其发展。西部各地区应充分发挥在生态、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保障本地养老服务需求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候鸟式”“旅居式”等养老模式,以提高产出提升效率,实现差别竞争。
最后,减少政策、体制机制障碍,以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养老机构服务效率下降主要受技术进步指数影响,技术效率也未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减少养老机构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减少不必要的制度成本;借助数字经济、“互联网+”的治理优势,鼓励养老服务新技术、新技能的使用,提升养老机构技术进步水平。提高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水平和护理员劳动力素质,注重知识经验的生产和积累,提高技术效率。
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②这与各省份普遍存在的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现实并不矛盾。因为数据包络模型基于相对效率构建,而所有决策单元DMU(即各年各省份)均存在床位空置,因而生产前沿便不包含床位空置率很低的情况。
③四川(养老机构收入、年末在院人数冗余比例分别为-2898%、-5015%)和安徽(养老机构收入、年末在院人数冗余比例分别为21786%、062%)属于极值因而未在图5中标注。
④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广西、海南、云南、新疆8个省份康复和医疗门诊人次与享受补贴人数占比的冗余比例分别超过1000%和3000%,属于极值因而未在图6中标注。[BFQ][ZK)]
[参jQwAOZu8Jj4N5UH5gOp+dymQwoWF5RCK3qNawqAWhCc=考文献]
[1]穆光宗.我国机构养老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31-38.
[2]赵杨.北京市机构养老供给现状及环京布局[J].北京社会科学,2022(9):46-54.
[3]尚振坤.中国养老机构的服务与管理[J].人口与经济,2008(2):50-54.
[4]崔树义,田杨.养老机构发展“瓶颈”及其破解——基于山东省45家养老机构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7(2):115-125.
[5]韩烨,冀然,付佳平.民办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人口学刊,2021,43(4):89-97.
[6]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7]林宝.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重点任务与改革思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6):11-16.
[8]黄石松,纪竞垚.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前线,2019(7):44-47.
[9]杨宜勇,邢伟.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5):70-83.
[10]江燕娟,李放.我国养老机构服务的有效供给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136-140.
[11]高传胜.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老年长期照护发展路径再审视[J].云南社会科学,2016(5):152-157.
[12]高传胜.老龄服务业促进政策及现实问题再审视[J].社会科学辑刊,2016(4):61-66.
[13]周云,陈明灼.我国养老机构的现状研究[J].人口学刊,2007(4):19-24.
[14]廖建江,胡振华.财政视角下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考——以湖南为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90-94.
[15]陈欣欣,陈燕凤,龚金泉,等.我国农村养老面临的挑战和养老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4):64-77.
[16]于书伟.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求实,2018(4):98-108,112.
[17]杨红燕,陈鑫,聂梦琦,等.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参照学习”与机构养老床位供给的空间分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2):106-116.
[18]李璐.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发展老年健康医疗服务产业[J].宏观经济管理,2016(7):49-51.
[19]刘昌平,汪连杰.老年服务业供给侧改革:研究缘起、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河北学刊,2016,36(5):120-124.
[20]杨团.中国长期照护的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87-110.
[21]马跃如,易丹,黄尧.我国各地区养老服务机构服务效率及时空演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12):1-10.
[22]任洁.机构养老服务效率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6(2):58-68.
[23]原新,金牛,石航.医养结合机构效率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天津调查数据的三阶段DEA模型分析[J].西北人口,2021,42(1):1-9.
[24]张园.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养老服务机构效率测度、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社会保障评论,2024,8(1):107-125.
[25]程敏,崔晓.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养老机构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3):43-48.
[26]吴萨.以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质量变革——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N].人民日报,2023-05-18(09).
[27]吴玉韶.养老服务热中的冷思考[J].北京社会科学,2014(1):40-45.
[28]赵娜,方卫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城市机构养老服务评价及优化——基于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kP5nHMBZTCi6GvbhQDm4MT0TxHPSZ1FCtFQ3FepUlYw=会科学版),2017,44(6):37-42.
[29]朱敏丽.养老机构安全事故演化机理和风险管控法治化路径[J].社会保障研究,2020(3):67-74.
[30]冀玮.市场监管中的“安全”监管与“秩序”监管——以食品安全为例[J].中国行政管理,2020(10):14-20.
[31]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为了夕阳红满天——老年人福利与养老服务40年发展历程与成就[J].中国民政,2018(24):30-33.
[32]CHARNESA,COOPERWW,RHODESE.Measuringtheefficiencyofdecisionmakingunit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1978,2(6):429-444.
[33]TONEK.Aslacksbasedmeasureof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1,130(3):498-509.
[34]TONEK.Aslacksbasedmeasureofsuperefficiency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2,143(1):32-41.
[35]FRER,GROSSKOPFS,NORRISM,etal.Productivitygrowth,techn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changeinindustrializedcountries[J].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1):66-83.
[36]汪敏.中国机构养老服务的民事法律风险研究——基于567份裁判文书的整理与分析[J].社会保障评论,2018,2(1):103-122.
[37]任俊琳,陈佳琪.机构养老民事纠纷案件的实证分析——以裁判文书为样本[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36-43.
[38]张成,陆旸,郭路,等.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46(2):113-124.
[39]赵一红,聂倩.供需与结构: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构的逻辑——基于六城市养老机构的实证调查[J].社会学研究,2022,37(6):164-179.
EvaluationofServiceEfficiencyandRedundancy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
inChinafromthePerspectiveofSupplySideReform
—BasedonProvincialPanelDatafrom2013to2021
MaJialei1,GaoChuansheng1,2
(
1SchoolofGovernment,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2ElderlyCivilizationThinkTank,Nanjing210023,China)
Abstract:Fromtheperspectiveofsupplysidereform,analyzingtheserviceefficiencyandredundancy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Chinaisofgreatsignificanceforcorrectingdeviationinfactorallocationandexpandingeffectivesupply.Introducinganoneconomicandnonexpectedoutputcorrectionefficiencyevaluationindexsystem,thisarticleutilizesprovincialpaneldata,andthesuperefficiencySBMMalmquistmodeltoexplorethe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efficiencyandredundancyinChina’selderlycareinstitutions.Researchhasfoundthatfrom2013to2021,morethanhalfoftheprovincesinChinahasachievedeffectiveefficiency,withthehighestserviceefficiencyin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Sichuan,Guangdong,Heilongjiang,Beijing,andShanghai.Thereisaregionalimbalanceintheserviceefficiency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China,characterizedbyacentraldepressionandaphasedalternationbetweentheeasternandwesternregions.Duetothelowleveloftechnolog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theimprovementofserviceefficiencyinelderlycareinstitutionsinChinaisslow.Mostprovinceshaveinsufficientexpectedoutputandredundantunexpectedoutput,whiletwothirdsofprovinceshaveinputredundancy.Therefore,weshouldpromotethesupplysidereformofelderlycareinstitutionsfromthreeaspects:optimizingthestructureoffactorallocation,coordinatingdevelopmentintheeastern,central,andwesternregions,andimprovingtheleveloftechnologicalprogressandefficiency.
Keywords:elderlycareinstitutions;supplysidereform;serviceefficiency;dataenvelopmentanalysis
(责任编辑:蔡晓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