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地方非遗剧种传承与创新实践分析
2024-11-07林小霞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地方非遗剧种传承与创新的问题。首先介绍了地方非遗剧种的特点,以及地方非遗剧种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的价值。然后分析了地方非遗剧种传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接着探讨了地方非遗剧种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的融合,最后总结了对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地方非遗剧种传承与创新的认识。
【关键词】高中音乐戏剧模块 地方非遗剧种 传承 创新
【课题项目】本文系大田县2022年基础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地方非遗剧种融入高中音乐戏剧模块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TKTZ—22121)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160-03
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作为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方非遗剧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音乐戏剧模块中的传承与创新也备受关注。本文旨在探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地方非遗剧种传承与创新的问题,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一、地方非遗剧种的特点
(一)地域性
地方非遗剧种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地域性。这些剧种通常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并深受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的影响[1]。这种地域性不仅体现在剧情内容上,也体现在表演风格、服装道具、音乐唱腔等方面。例如,大田汉剧结合了大腔戏、小腔戏等多种戏剧形态,其戏曲唱腔融入了地方方言,使得剧情表达生动而具有地方色彩。这种地域性的体现,使得每个地方的非遗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风貌,成为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
(二)传统性
地方非遗剧种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传统性。这些剧种承载着世代相传的艺术技艺和文化内涵,是历史长河中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如大田汉剧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传统性体现在对古代戏曲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上。杂剧作场戏则被专家誉为“21世纪戏剧界的重大发现”,它保留宋代杂剧的形态,流传至今也有千年历史。这种传统性的体现,使得地方非遗剧种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多样性
地方非遗剧种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包括唱腔、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而且在剧目和演出风格上也呈现多样化。例如,大田县内除了汉剧外,还有大腔戏、高甲戏等多种剧种,展现了戏剧文化的丰富性。这种多样性的体现,使得地方非遗剧种能够适应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增强了其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力。
(四)社会性
地方非遗剧种还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的体现,使得地方非遗剧种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社会纽带。以大田非遗剧种为例,我们可以看到汉剧、杂剧作场戏、大腔戏等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独树一帜,更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大田汉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于2018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杂剧作场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不仅保存了宋代以来的戏剧特点,还与当地丰富的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成为大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腔戏则以其六百多年的历史和多个流动演出的业余剧团,成为了大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宝。这些剧种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对过去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代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活力的体现。
二、地方非遗剧种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的价值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大田非遗剧种是中国悠久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地方历史、民俗与哲理,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引入这些非遗剧种,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体验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还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这种深入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亲身参与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学习和表演,能让学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能够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责任感,这对于年轻一代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地方非遗剧种可以为音乐戏剧模块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大田非遗剧种作为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剧目、表演技巧、音乐伴奏和舞台美术等元素,为音乐戏剧模块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教师可以依托这些资源,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剧本阅读、角色分析、唱腔学习、身段训练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也使他们在实践中掌握了更多关于传统音乐戏剧的技巧和知识。例如,汉剧的唱腔和表演风格、杂剧作场戏的即兴表演技巧、大腔戏的曲调韵律都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学内容[3]。此外,通过对这些剧种的学习,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情感表达、身体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全面提升个人的艺术素养。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认识到地方非遗剧种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的重要性,为他们将来可能从事的文化艺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地方非遗剧种传承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传承人才匮乏
传承人才的缺乏是地方非遗剧种面临的首要难题。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精通传统艺术的老一辈艺术家们逐渐减少,他们手中珍贵的艺术技艺和无价的文化记忆正处在消失的边缘。而年轻一代由于受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有限,往往不愿意投入到学习和传承这些古老艺术的过程中。这种代际传承的断裂导致了人才梯队建设的困难,使得许多独特的表演形式、剧目、脸谱绘画等濒临失传。
(二)资金投入不足
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从艺术人才的培养、传统剧目的复排,到相关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以及宣传推广等方面,均需要较大的经费支出。然而,很多地方非遗剧种所在的地区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财政资助,同时,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不明显,社会资金也难以流向这一领域,导致相关工作开展困难。
(三)传统观念束缚
在传承过程中,一些地方非遗剧种过分强调保持传统,对于任何形式的创新都持保守态度。这种观念上的僵化不仅限制了艺术形式本身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其与现代社会的接轨。艺术是流动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吸收新鲜元素,才能保持其生命力。因此,如何在尊重和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是当前非遗剧种面临的一大挑战。
(四)社会环境变迁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在不断演变。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现代娱乐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地方非遗剧种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影响力受到冲击[4]。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对于慢节奏的传统戏剧艺术的接受度降低,参与度和关注度也随之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地方非遗剧种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寻找新的传播途径和表现形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四、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地方非遗剧种的融合
(一)课程设置与校本教材编写
课程设置与校本教材编写是融合非遗剧种的基石。学校开设音乐与戏剧模块后编写了《大田汉剧》校本课程,每学期安排两节专题课程,深入研究地方非遗剧种的独特之处,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将这些珍贵的内容融入音乐戏剧模块的教材之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大田汉剧的历史渊源、声腔体系、代表剧目等等,引导学生鉴赏、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汉剧与其他剧种的不同之处。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邀请专家、传承人现场教学或开讲座
邀请专家、传承人现场教学或开讲座,是让学生们直接接触和了解非遗剧种的绝佳途径。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戏剧专家等走进校园,为学生们带来生动的讲座和现场示范。这些专家们通过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和人生感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剧种的内涵和价值。每学期邀请大田隆兴汉剧团团长到模块课堂现场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非遗剧种的表演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实践排演非遗剧目
实践活动与剧目排练也是融合非遗剧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大田汉剧《满全幅》《天门阵》作为音乐与戏剧模块的传统排演剧目并在模块课堂及学校艺术节晚会上演出。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非遗剧种的魅力。通过角色扮演、台词朗诵、动作编排等训练,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非遗剧种的表演形式和技巧,还能提高自己的舞台表现力。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非遗剧种,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发挥教师和音视频的示范作用
在音乐与戏剧模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范唱作用,课前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大田汉剧声腔特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也是融合非遗剧种的一大亮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和教学资源,通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展示非遗剧种的表演过程和特点。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学和交流,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和欣赏非遗剧种。
(五)引导学生尝试新剧创编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编创实践,发展学生的戏剧编创才能。例如,课堂上展示大田隆兴剧团团长自编自导的魁城村蛟龙祠的神话故事剧本《蛟龙井》和为呼吁当地除陋习废高价彩礼新编的短剧《连家TZ/g2XlgdU3qrU6KeY6+wg==嫁女新风尚》等创新剧目,引导学生课后认真观察生活,尝试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进行剧目编创,形式可以是音乐剧、小品、相声、歌舞剧等。
五、高中音乐戏剧模块对地方非遗剧种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一)传承与弘扬地方非遗剧种的核心价值
高中音乐戏剧模块可以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理解地方非遗剧种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通过学习非遗剧种的传统故事、唱腔、舞蹈以及音乐元素,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非遗剧种所传达的文化精神和审美理念,进而增强对其核心价值的认同和传承意识。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非遗剧种的传统保护和传承,更有利于弘扬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高中音乐戏剧模块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与发展地方非遗剧种的表现形式
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实践地方非遗剧种,还可以引导他们探索和发展这些剧种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现代舞台艺术的要求,学生可以创新剧种的表演方式和表现手法,使之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通过尝试新的表现形式,结合现代音乐、舞台设计等元素,学生可以为非遗剧种注入新的艺术活力,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力。
(三)培养学生对地方非遗剧种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高中音乐戏剧模块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方非遗剧种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他们成为非遗剧种的传承者和推广者。通过参与实践、观摩表演、与非遗传承人交流等活动,学生可以从情感上深刻体会到非遗剧种的珍贵,从而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四)推动地方非遗剧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
高中音乐戏剧模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和发展地方非遗剧种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之路,使之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通过与当代社会议题相结合、创新演出形式,学生可以促进非遗剧种与当代社会的融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需求,同时也为非遗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六、结语
地方非遗剧种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其传承与创新需要进行平衡,同时需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所以,应该加强对地方非遗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其在高中音乐戏剧模块中的创新应用,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珊.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音乐与戏剧”模块教学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20
[2]姚瑶.地方戏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思考和实践探究——以湖南花鼓戏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20.
[3]顾忆.戏曲音乐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J].剧影月报,2023(1):102-103.
[4]刘莹.河北省非遗戏曲传承与发展路径探析——以大型舞台魔幻剧《黄粱梦》为例[J].河北学刊,2014(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