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分析视角下教学探新

2024-11-07祁曼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语篇是语用的研究对象与产物。在最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了语文核心素养的首位,这使语用成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关注的要素,而语篇概念的引入,将会为高中语文教学在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活动、理解课文主题与深层次意义上提供新视角。本文以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例,借助语篇分析新视角,探索教学走向深处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语篇,领悟鲁迅传达出的人文观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价值观。

【关键词】语篇 语境 语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151-03

语篇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由句子或语段构成的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它也是“试图实现某一交际功能的语言实体,是语用的对象与产物”。其中语言运用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语篇这一概念的引入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理论,也会为高中语文教学在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设计指向明确的教学任务与活动、理解课文主题与深层次意义上提供新视角。语文课程教学中的语篇分析应聚焦语义、语形与交际功能,全面而深度解读语篇的形式与运用、语境与主题、交际与目的。本文试以语篇分析的视角,重新解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一、形式自由,灵活运用

语篇中语形起着重要的衔接与连贯功能,语形特征的分析也成了语篇分析的必要一步。语文教学中的语形特征分析,要理解“文本中言语世界的所指和能指”与“内在的语义连贯性”表达的合成。这一点就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谋而合,语形特征分析就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记念刘和珍君》语言形式特征表现为自由、灵活、多变,这是鲁迅写作一大亮点,更是语篇视角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试着选取语形中文体特征、标题结构、语言用词三方面,进行归类分析其语形特征。

(一)文体:“记念”与“纪念”的区别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出现了“记念”与“纪念”并存,高中教师教学中会把“记念”与“纪念”等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也将“记念”解释为“纪念”。但鲁迅写作用词考究精准又极富意蕴,在其文章中“记念”和“纪念”共存,真的只是异体字交替使用的现象?

“记念”和“纪念”都可以作为名词和动词,意义上两者也存在重合,只有从“记”与“纪”两字着手。首先,“记”有记录、记述之义,“记念”就可以解释为记录、记述以寄托对某人、某事的怀念、悼念。“纪念”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对人或事表示怀念”。鲁迅使用“记念”一词,就选用了“记”字记录、记叙之义,契合文章内容,记叙与刘和珍等人相关的“三一八”惨案的具体经过。其次,“记念”的第二层含义是表达思念、怀念”,甚至指“永久铭记”,《记念刘和珍君》正是选取了这一层意义,“要写一点东西”“写一点什么”等类似句子反复出现,正是鲁迅在强调自己写作的目的,通过记叙铭记以刘和珍为代表的青年。同样是作为纪念“三一八”惨案的杂文《死地》就用了“纪念”,文中更多是呼唤,以怀念牺牲青年的真情感染更多青年投入斗争。最后,使用“记念”无疑是强调了记录的重要性,文中“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道出了其中缘由,鲁迅借“记”字记录之意来还原当事者一个清白,揭露事实真相,更是用来批驳“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论调”和不忍耳闻的“流言”。“记”包含的是鲁迅对为中国牺牲的觉醒青年的痛心和愤怒,真挚且强烈的情感借助“记”字有力传达,文中最后一句“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再次提醒让后人能够清晰铭记刘和珍等敢于牺牲的青年。

(二)结构:小标题引领

鲁迅将《记念刘和珍君》正文分为七部分,每一部分只用序号作标题区分,虽没有具体小标题内容,但是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强调内容。大致可以确定为:一是写作缘由,二是写作目的,三是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四是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五是记叙刘和珍遇害经过,六是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七是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七个部分各有侧重,条理清晰,基本符合小标题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

(三)语言:犀利与深沉交融

语言的犀利精准体现在词语使用上,褒贬分明、情感浓厚的词语让文章语言独具“鲁迅风格”。《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笔下提到了几类人物:真的猛士、苟活者、幸福者、哀痛者、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庸人,虽没有明确定义,但我们却可以立即对应现实,清晰划分人群,又可以字面获取作者对人物直观、鲜明、犀利的定位与评价。再如文中具有矛盾性搭配的词组:浓黑的悲凉、菲薄的祭品、淡红的血色、微漠的悲哀、阴险的论调、最坏的恶意、似人非人的世界、微茫的希望,看到这组词,会有这样一些疑问:为什么“悲凉”是浓黑的?祭品为什么是“菲薄”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世界?“微茫的希望”是什么?等等。引导学生关注文中这类词语,解决这些疑问,那么鲁迅在文中表达的细致思想和深沉的情感,学生也会自然领悟。除此之外,《记念刘和珍君》中多处将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和谐统一使用,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既有对事件过程的客观叙述,又有对反动政府做法的辛辣评论,细细品读,更抒发悲痛、愤慨之情,给人心灵震撼。所以,我们看到这篇记念文章语言形式的特征是多样的,不同的角度都有一定借鉴意义,也是分析本文语篇特征的重要一环。

二、营造语境,主题鲜明

语境与主题都属于语义分析的范畴,也是语篇分析的基础之一。语境与语篇是相互依存、相互成就的,通过语境知识分析、解读篇章的主题内涵,甚至可以从读者角度对其进行个性化阐释。《记念刘和珍君》作为一篇悼念性散文,在当时特殊社会背景下,有其特殊的语境以及多层主题。

(一)营造社会语境

《记念刘和珍君》以“三一八”惨案为社会语境,鲁迅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一文称“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本是青年学生为国请愿,却遭到无端残杀。鲁迅文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流言”是“惨象”发生后对受害者进一步的污蔑,“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几个所谓学者文人”说“她们是受人利用”。反动政府残杀的“惨象”与无耻文人的卑劣“流言”,是构成本篇的社会语境,也是鲁迅情感喷涌而出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展现鲜明主题

《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主题鲜明突出,概括为“沉痛哀悼—愤怒批判—肯定赞扬—唤醒—鼓舞前行”。第一层,沉痛哀悼请愿中遇难的刘和珍与杨德群。开篇即交代作者参加刘、杨两位烈士追悼会当天的情形,在礼堂外独自“徘徊”亦是哀痛的行为外现。第二层,愤怒揭露反动派军阀政府的虚伪、残忍行径,控诉批判“学者文人”流言的卑劣。面对“惨象”,“我”的无话可说就是愤怒到极点的表达,周围的“惨象”与无耻的“流言”组成的世界,作者比作“并非人间”,是作者感受到的“浓黑的悲凉”。第三层,赞扬了像刘和珍一样的爱国青年直面危难的反抗斗争精神。虽然文中鲁迅不支持徒手“请愿”的方式,但是对已经做出勇敢选择的刘和珍等人还是发出“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的高度肯定与由衷敬仰。第四层,唤醒麻木的庸人。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面对民众的悲观失望、意志消沉、无动于衷,作者在这里更倾向于爆发,警示不敢正视现实、苟且偷生的庸人,意图唤醒庸人。第五层,鼓舞民众奋勇前行。“真的猛士将更奋然前行。”以此鼓舞、呼吁民众坚定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继续奋然前行。以上这些主题逐层深入,而获取这些主题,也必须引导学生依据篇章的社会语境分析得到。

(三)篇际关联

文学语篇的篇际性需要关注篇章间相互关联在篇章写作与解读中起到的作用。首先,篇际关联要关注某些同类篇章之间的关系。在鲁迅之前,林语堂也曾针对此次事件写了一篇悼念类的文章《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相同的是鲁迅承袭了林语堂利用记叙、抒情的方式,但他又拓展了自己写作的内容。其次,篇际关联要关注互文性,即寻找与之关联的篇章,“三一八”惨案时,鲁迅正在撰写《无花的蔷薇之二》,陆续一些文章都收录在《华盖集续编》里,包括《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以及林语堂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等,都可以作为解读《记念刘和珍君》的关联篇章。这一点可以结合群文阅读教学视角展开,作为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的参考理论,从而使学生阅读走向文本群,整合阅读资源,也是教师探索教学新策略的有效参考。

三、关注交际,目的明确

语篇,是作者在一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创建的,作为一个独立并且具有传播性质的媒介,它必定具有交际功能,这就决定了语篇分析必须聚焦作者表达的目的与意图。《记念刘和珍君》的创作目的指向多个方向,在此将从显性目的与隐性目的两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语篇信息,揣摩语篇的言外之意。

(一)显性目的

鲁迅先生写《记念刘和珍君》的交际功能是记念,这也就决定了不仅是作者自己记念,更是要给社会大众甚至是后人记念。在显性目的意图这一点,《记念刘和珍君》有非常明确的目的指向,所以能从文中轻易找到作者想要传达信息的交际对象,再次回归语篇细致分析。一是记念像刘和珍一样勇于反抗斗争的猛士,作者熟练运用记叙与抒情,将记念对象的生前事迹表述清晰。二是写给反动派政府及走狗文人。三是写给沉睡中的庸人。针对后两类人,鲁迅转入议论与抒情,传达出愤怒批判。四是写给更多民众,呼吁加入反抗斗争当中。五是写给国家,也是在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在唤醒,更是在警示民族的危机,渴望重建民族精神。所以,交际目的指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作者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等都有所不同,而赞颂敬仰、愤怒批判、气愤唤醒等多个文章主旨自然清晰显现。

(二)隐性目的

隐性目的,是建立在显性目的基础之上,敢于剖析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者通过篇章展示出的,其实是“一个自我”,这其中包含着一个人的文学积淀与价值取向。《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也有对自我的剖析,我们需站在文章内容之上,站在作者的位置,跟着作者剖析自我。

第一,存在选择的思考。认为刘和珍这样“真的猛士”是敢于正视残酷现实、直面生命沉重的勇者,用“庸人”称呼软弱、不敢正视现实、苟活的“庸众”,鲁迅甚至将自己也归入到“苟活者”中,这是两种人生的选择,而作为一个人该如何选择?文中隐藏着这一问题的答案,找到这个答案,也就找到了文中隐藏的一个“自我觉醒”的鲁迅,鲁迅肯定了人生应选择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真的猛士”的牺牲流血更是对麻木“庸人”的警醒与鞭策,鲜明表达了“人生命存在必须实现其意义与价值”的观点。第二,政治意识。鲁迅将内容表达上升到民族存亡的高度,在“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一句中,鲁迅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表达出强烈的担忧与期待。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鲁迅坚信未来必定是进步的,更多人要加入到奋进的行列中。这一点也正如瞿秋白对鲁迅文章的评价,认为其语言“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斗争的同情”。如果站在这一角度,可以看到鲁迅透过文字向世人传达出的又一个“自我”,亦可达成让学生在深度解读中提升多角度感知语篇的能力。

利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借助语篇分析新视角,探索高中语篇教学走向深入的方式。语篇分析新视角从语言出发,引导学生理解鲁迅语言的语形特点、语境意义以及传递出的交际意义。另一方面,更是利用形式灵活运用、语境与主题相互依存、交际与目的的多视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到语言运用的实际特征,从而感知语篇、理解语篇、运用语篇。语篇分析视角也在尝试打破传统课堂知识的局限性,深入领悟鲁迅传达出的人文观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价值观。再回看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方面,不难发现最终都指向语言运用的能力,这也是在提醒教师,要突破自我固有模式,而语篇视角就是帮助教师寻找一条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学习、运用能力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贡如云.语篇学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5-14,99-108.

[2]冯为民.语篇分析: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新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Z1):26-29.

[3]孙庆君.“记念”可写做“纪念”吗——对《记念刘和珍君》中“记念”注释的疑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3):98-103.

[4]刘彬.1934-1935:杂文的命名、论战与鲁迅的抉择[J].文学评论,2023(2):82-90.

[5]雷明贵.互文理论启发下的群文阅读策略[J].语文建设,2021(1):72-74.

作者简介:

祁曼婷(1990年5月—),女,汉族,安徽省阜阳市人,硕士,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