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实践策略研究
2024-11-07魏玲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为背景,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入手,分别论述了实施衔接主题语文特色活动、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智慧课堂、提高长篇幅文本阅读能力、充实文化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等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践策略,力求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衔接 小学 初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205136)最终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100-03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即将步入初中阶段,而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相比于小学阶段更为丰富并且更具有难度。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掌握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在初中阶段解决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效果。本文就具体谈一谈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实践的策略。
一、从学校层面入手,加强心理积极引导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任务量会进一步增多,语文知识也会具有更高的难度。这主要是由于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需要更为充分地发挥自主学习意识,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依赖,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要实施衔接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让学生对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学习内容形成直观的认识,并掌握制订学习计划、消除学习压力的方法。例如,在六年级语文学业即将结束时,学校可以开展“走进初中语文学科”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方面:一是在校园中展览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让学生通过翻阅语文教材认识初中语文的各种学习内容,具备阅读散文、小说、文言文、古诗词、新闻、科普文、议论文以及其他多种文体的意识,提前做好学习准备,从心理上消除对初中语文学习的陌生感。二是引导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积极展开畅想,制订每天运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学习语文学科、每月阅读一本课外书籍、每周完成一篇写作等学习计划,从心理上增强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三是为学生展开初中语文学习方面的心理辅导。比如,一些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语文学习任务,在学习中会产生退缩情绪。学校组织语文和心理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积极心理暗示法,让学生在学习时不断鼓励自我,在产生烦躁的情绪时适当参与艺术和体育等休闲活动。又如,一些学生经常存在考试焦虑的情况,出现心跳加快、失眠等问题。相关教育人员可以引导学生伴随着轻柔的音乐展开语文学习,在风景优美的花园和开阔的室外背诵语文知识。
二、从教师层面入手,革新教学模式
(一)研读衔接教材,优化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学习任务群的构建、课程资源的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和实践性。在初中阶段,语文学科中的这些教学要点具有了更加丰富与深刻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研读衔接阶段的语文教材,以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为导向,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发挥语文课堂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引领作用。例如,初中阶段《纪念白求恩》和小学阶段《十六年前的回忆》都属于红色主题的记叙性文本,都描写了革命先辈的事迹。《纪念白求恩》的教学目标如下:(1)提取文本信息,了解白求恩的故事;(2)分析文本的叙事手法,鉴赏文本的写作技巧;(3)进一步探究故事发生的背景,感悟白求恩的精神品质。这些教学目标重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总结归纳、审美鉴赏、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仿照这些教学目标,制定关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目标:(1)总结各段落主要内容,了解李大钊的故事;(2)分析本文中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体会这些写作方法的独特作用;(3)进一步阅读关于李大钊的故事和其他红色故事,感悟李大钊的品质和红色精神。在教学方法上,《纪念白求恩》一课倡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讲解,并表演白求恩的故事。教师同样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于《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如果从这些方面入手,小学和初中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能够更加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深刻、教学方式生动多样的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
新课程理念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在小学和初中衔接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生动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引入类型丰富的练习题目,拓展语文作业设计方式,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从这些方面入手,教师能够构建智慧课堂,进一步推动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实施。例如,初中阶段《皇帝的新装》和小学阶段《骑鹅旅行记》都属于童话文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普遍会利用信息技术播放故事中人物的图片,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浮现相关的童话情节。接着会利用信息技术播放视频,具体展现故事内容,让学生体会文本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上的特点。在《骑鹅旅行记》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在课堂开始时播放“展开翅膀的天鹅”“小男孩”“野鸭生活的村庄”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家能根据这些图片想象到什么故事吗?”“图片中的小男孩和野鸭们会一起生活吗?”这些问题,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展开阅读。接着,教师可以播放关于本文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运用文本语言描述相应的镜头,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在作业训练环节,教师可以播放本文的诵读音频,引导学生绘声绘色讲述本文故事。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索本文的后续情节,让学生在阅读后展开续写活动。
三、从学生层面入手,拓展学习方法
(一)略读+精读,解决长篇幅文本阅读困难
新课程理念十分注重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活动,掌握多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文本篇幅的增长是初中阶段相比于小学阶段语文文本最直观的特点。而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模式是初中阶段阅读长篇幅文本最常采用的方法。教师可以经常引导小学阶段的学生采用这种方法阅读文本,通过略读整体了解文本梗概,通过精读品味文本中的重要内容,以此有效提升阅读效率,充实阅读收获。例如,在初中阶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阅读中,学生在第一环节会采用略读的方式了解到本文先是描写了百草园中的风景以及记叙了作者听阿长讲故事、雪地捕鸟等童年生活;接着描写了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拜师,参与日常学习等童年生活。在第二环节,学生会集体阅读关于这些事件的文段,了解具体的来龙去脉。在小学阶段《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的阅读中,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采用这种方法,对文本实现由粗略到具体的理解。在略读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鲁滨逊在荒岛上做了哪些事情?(2)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在精读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鲁滨逊是怎样拥有日历的?(2)鲁滨逊为什么要多次到船上去?(3)鲁滨逊是怎样修建住所的?学生同样可以首先整体略读文本,勾画出“这样,我就有了日历”“我几次到船上去,取出了许多东西”以及其他关键语句,形成本文的整体框架。接着可以具体阅读“我用刀子在一根大木杆上刻了一些字……”“比如笔、墨水,还有纸,在船长、大副、炮手和木匠保管的物品中找到的几个包裹……”这些段落内容,了解鲁滨逊对于每一件事情的具体做法。学生通过掌握这种阅读方式,能够有效完成小学和初中衔接阶段的阅读任务,不断提高阅读信心。
(二)探究+探讨,增强人文素养的提升意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意识。相比于小学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知识更为丰富与深刻,需要学生做出更广泛的探究。因此,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适当阅读初中阶段的相关文化主题文本,具备强烈的探索意识,并指导学生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文本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学会运用多种探究媒介,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例如,在初中阶段《〈论语〉十二章》一课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本文中有孔子、曾子、子夏等多个人物,从而对这些人物的生活年代、相关的文化故事产生探索兴趣。教师会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索相关资料,或阅读《论语》《史记·孔子世家》等图书内容获取相应资料。随后学生根据这些资料对学习习惯养成、待人接物、诚实守信这话题展开探讨。在小学阶段《寒食》这首古诗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这种学习方法。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发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索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的习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资料。同时,学生还可以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选集》等图书中以节日为主题的古诗词。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探讨本文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还可以表达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识。通过实施这样的引导活动,学生能够具备广泛学习、广泛探索的意识,形成深厚的文化素养,有效适应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
(三)感悟+运用,促进写作能力的进阶养成
写作是小学和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学生需要持续养成的一种语文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学会品味与鉴赏语文文本,从中提取与借鉴写作方法。因此,在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感悟与运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从已学习的文本中提炼关于素材积累、结构设置、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写作技巧,运用到相应主题的写作中,持续提高写作能力。例如,在初中阶段“如何突出中心”这一主题的写作中,本单元的《猫》一文中作者设置了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即猫带给人的情感波动。同时在写作时注重详略得当,能够简略写猫的由来,具体写与猫一同经历的生活故事。接着,学生可以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写作中,达到突出中心的效果。在小学阶段“让真情自然流露”这一主题的写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本单元文本,获得相应的感悟。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在《匆匆》一文中描写了物候变化的现象,体现出对季节流逝的伤感,总结出运用自然环境衬托的写作技巧;在《那个星期天》一文中描写了母亲抱住孩子流泪的场景,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总结出运用人物的动作与神态衬托的写作技巧。随后,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技巧,写作这一主题的作文。比如,运用自然环境衬托这种技巧,学生可以写作如下内容:“在寒冷的冬天,鹅毛般的雪花覆盖着大地,四周静悄悄一片,爸爸却没有选择休息,而是依然外出工作……”由此,学生能够通过寒冷的自然环境衬托父亲热爱劳动的品质,表达对父亲的关怀与赞扬。运用动作和神态衬托这种技巧,学生可以写如下内容:“一整年没有见过爷爷了,刚进入家门,爷爷突然站了起来,两只眼睛里充满了泪花,一动不动地望着我……”由此,学生能够通过“爷爷”的眼泪表达对爷爷的思念,对亲情的重视。在这种感悟与运用相结合的写作教学中,学生能够具备读写结合的写作意识,不断丰富写作经验,适应初中阶段的写作任务。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包含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多个层面。学校要发挥整体的引领作用,注重营造积极的教学衔接氛围,对学生做出心理的鼓励与辅导;教师要具备刻苦钻研的意识,以初中教学目标为导向实施教学设计,达成教学目的,并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与趣味性。学生要注重从长篇幅文本阅读、文化知识探究、写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入手,展开积极的思考、探究与知识运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在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中,学生能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特点得到具体的认识,做好充分的思想与心理准备,并发展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学习习惯,不断深化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贾海荣.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刍探[J].成才之路,2020(24):112-113.
[2]钟萍.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衔接[J].华夏教师,2020(10):30-31.
[3]陈宝.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20(2):122.
[4]马兰花.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探究[J].新课程(下),2019(10):25.
[5]马洪志.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J]. 新课程导学,20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