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2024-11-07庄家来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迅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小学教育领域。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运用信息技术于小学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创新能力,并激发对劳动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小学劳动课程资源,助力教育实施,并将其运用于课程评价,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劳动教育 创新实践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宁德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2023 年度课题“大德育观下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NDKY23-114。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64-03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如何赋能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助力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以期为小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二、信息技术赋能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技能,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利用和信息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在劳动教育课程中,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设计、制作和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以单调乏味的方式呈现,缺乏吸引力和趣味性。而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074e64ac058586269771571fc51ece41改变这种情况,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实境等手段,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劳动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首先,缺乏科学认知是其核心矛盾之一。劳动教育常停留于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手工制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课程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其次,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短缺,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导致劳动教育课程的效果不佳。因此,小学劳动教育亟需加强科学理论指导,提升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以确保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教育。

四、信息技术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创新实践

(一)以信息文化素养提升劳动教育内涵

在信息技术时代,劳动教育已经超越了传授简单技能的阶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举例来说,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方面,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检索。比如,在劳动实践中,学生可以利用电脑软件设计一个小型花园,包括选择植物种类、规划花园布局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观念,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实际操作,从而培养了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此外,在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展中,学校可以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如“希沃投屏”,用于劳动教育学习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学生可以利用投屏技术展示他们在劳动实践中的成果和创意作品,与同学们分享经验和心得。例如,他们可以展示自己设计的花园布局图,以及使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花园设计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这样的展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增强自信心,还能够从他人的作品中学习到更多的创意和技巧。劳动实践课程的开展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比如,在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种植蔬菜或制作手工艺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作品,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劳动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有助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应该积极探索这种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二)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劳动教育实践

学校为了全面推进中小学劳动课程建设,不仅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每周每班1节,更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劳动教育实践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新。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教师不仅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进行劳动教育,同时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结合多媒体、互动教学等方式,提供生动丰富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开辟了劳动教育基地,如“开心农场”“百茶园”,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劳动过程的机会。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可以在劳动教育基地中,利用互联网获取相关的农业、茶园等领域的知识,了解作物生长、土壤管理等基础信息,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校内劳动实践方面,学校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规划和组织学生参与校园保洁、花园除草等实践活动。借助移动应用程序或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更加便捷地了解任务安排、提交完成情况,并通过实时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此外,学校每年举行一次劳动技能大赛,也运用信息技术为比赛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支持。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报名参赛,获取比赛规则和指导材料,教师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发布比赛通知、安排赛程等,提高了比赛的效率和公平性。

综上所述,学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式,拓展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劳动教育体验,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的提升。

(三)促进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构建综合实践场景

促进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构建综合实践场景,是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我校积极依托市劳动基地和社区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提高他们的劳动实践技能。

首先,学校与市劳动基地、社区合作,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学校走入社会”“课堂走进生活”“书本走向实践”的教学形式,我们开设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活动课程,如手工制作、素质拓展、科学实践等,供学生选择参与。例如,学生可以参加手工制作课程,在工艺品制作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学习到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技巧。其次,我们也着重开展家务劳动实践,倡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这既有助于弘扬良好的家风,又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孝顺之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我们布置了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任务,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并形成良好习惯。同时,我们也积极邀请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共同营造劳动教育的合力。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外公益性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场景。通过参与社区义工活动,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环境卫生、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实际工作中,体验奉献和服务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区的环境整治活动,清理垃圾、种植绿化植物,为社区的环境美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过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构建综合实践场景,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数字化文化传承与手工艺品制作

信息技术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学生得以深入了解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并积极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从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统手工艺是中国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被遗忘的风险。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来传承和创新传统手工艺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渠道,使他们可以轻松了解各种传统手工艺的历史、工艺和文化背景。通过互联网、数字图书馆等平台,学生可以浏览到关于传统手工艺的视频、图片、文字资料,了解中国各地不同手工艺的独特之处。其次,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使他们能够与传统手工艺匠人进行线上交流,学习到更多的制作技巧和经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到某位老艺人如何制作传统的剪纸作品、刺绣艺术等,从中学习到技术要领和心得体会。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创新的空间,使他们得以参与到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手工艺制作比赛、工作坊等,通过数字化设计软件、3D打印技术等工具,让学生动手创作出自己的手工艺品,从而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基本技巧,然后利用数码剪纸软件设计出自己的剪纸作品,再通过3D打印技术将设计好的图案打印成实体作品。这样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也促进了传统剪纸艺术的创新与传承。

(五)建立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在小学劳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更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提供了更加科学、客观的手段和方法。借助信息技术,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维度、多角度的评价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希沃班级优化大师”等教育平台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方便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成长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评价过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通过课堂上的实时评价系统,教师可以即时记录学生的表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这样的实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态度,提高学习效果。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和个性化呈现。教师可以利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将学生的评价结果以图表、报表等形式直观展示,让学生、家长和教师清晰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表现。同时,根据不同的对象和需求,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个性化的呈现,满足各方的评价需求和关注点。最后,信息技术促进了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和跟进。通过在线评价平台,学校可以实现评价结果的实时反馈和动态跟踪,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帮助和支持。这种即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水平。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小学劳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劳动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小学劳动教育的支持和投入,共同推动小学劳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建华,王彦月.用劳动教育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3):27-28.

[2]李亭一,杨莉.“智慧教育+劳动教育”,助推区域教育发展[J].教育家,2022(52):17-18.

[3]曹灵芝,郎洪笃.信息技术赋能劳动教育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科学论坛,2020(32):30-33.

[4]陈婷婷.多媒体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4):70-72.

[5]吴昊,丛敏.信息技术环境下劳动教育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10):30-32.

[6]周海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课堂互动教学——浅谈交互式媒体在小学劳动技术课中的运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6):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