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漳浦红”构建行走式思政课的探究
2024-11-07何仕霞
【摘要】依托本土资源,结合传承“漳浦红”构建行走式思政课实践探究,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行走式思政课程教学之中,借助实地参观、访谈学习,或是真实案例解析等活动,让思政类课堂教学更接地气,符合地域实际,让学生接受到系列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浸染,使得学生德行获得质的提升。其中,教师应细化选择生活情境,助力深度探究;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意识;营建服务主题,铸就精神高地;融合社会实践,升华核心素养等策略落实,以此造就学生正确的道德、法治感知,使其发展成为三观正、境界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传承“漳浦红” 行走式思政课 构建探究 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本文系漳州市第三期“八个相统一”精品思政课专项课题“传承‘漳浦红’,构建行走式思政课的探究”(课题编号:SZ2022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46-03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中明确提出,CIt3E8A8HmV2wygWQrA3TU6mLAmuXEHTwi5J0C6WDA4=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可见,开展传承“漳浦红”,构建行走式思政课的探究是多么理性的选择。借助行走教学模式,助力学生在观察、聆听、分析、思考及其他实践性学习活动中,接受到纯正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良序公德、法纪法规、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等全方位的教育引领,促使学生逐步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一、选择生活情境,助力深度探究
把思政课程教学立足于生活至上,更能借助“漳浦红”资源优势,造就深度学习,给予学生必要的道德、法治、革命情怀、爱国之志等层面的引领,利于立德树人教育总目标达成,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发展。现实生活既给学生提供了生存、学习的时空,还给思政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思政教育变得自然,利于学生学习接受,切实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高尚情操的塑造。还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探究提供发展机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教育引领。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教材中“中国有了共产党”教学为例,实践“行走的思政”教学模式,一方面立足课堂教学,让学生习得最基本的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初步生成爱党、爱国的自然情结,使得学生对新中国建立,对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越的贡献心生敬佩,受到熏陶。另一方面还得依托地域优势,把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借助本地的红色教育资源,采用走出去的策略,让学生直面历史,感悟共产党给亿万大众带来的福音。
比如,结合地理实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漳浦红楼,让学生在真实的楼馆中观看这个二层的红色砖木结构建筑,阅读墙壁上保留的红军标语。同时,倾听红楼讲解员的解说,让学生初步知道红楼的由来,感受其中的革命氛围。随后在“中国革命伟人”板块中学生会了解“闽南井冈山”的由来,知道最先上井冈山的三军军长徐彦刚、红七师师长陈伯钧等,让学生从生动的历史故事中知晓闽南革命根据地创建历史,感受这些伟人一心为人民、奋勇斗争的事迹,从中接受到纯正的革命教育,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引领。
“走出去”是活着的思政教育,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较好地遵循“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主旨,使得学生在走访漳浦红楼时思想得到深化,真正理解“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真谛,补充了“精神之钙”。开展行走式的思政教学模式,用好用活地域性红色文化资源,将革命遗址演绎为教室,成为学生感受真理、走进真理的殿堂;将革命文物史料演化为教材,能给予学生纯正的革命理想教育、引领,利于学生茁壮成长。
二、构建问题情境,培养合作意识
创设真实思政课程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行走中深化学习理解,在学习讨论中学会分析思考,从中感悟到课程内容中蕴含的真理,接受到较好的教育引领。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得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情实际、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等要素创设适宜情境,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在互动对话、思想交换中实现学习升级。采用“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能解决教学方式单一、内容单薄的不足,充分发挥出多层次、全方位的共育作用,凝聚出思政教学的合力,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利于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引导与熏陶,助力其更全面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中“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为例,引入行走的思政教学模式,不再把学生约束在教室内,而是带入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中,让他们去察看什么是绿水青山,什么是金山银山,还有哪些是不文明、不和谐危害环境的行为。课内,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播放一些视频或是课件内容,如“塑料袋漂流记”动画式的宣传视频,会让学生感受小小塑料袋给鲸鱼、喜鹊等造成的伤害,这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学生难以形成强烈的感同身受。为此,教师就得善于把握时机,引导学生走向街头,看看公园里、街道的两侧、草坪中、花圃里是否有被污染的现象,并记录下来,看看污染物都是些什么。带领学生走进乡村,迈向田头,走访农民叔叔们,了解农药、化肥的使用可能给当地的河水造成的污染。还可以引导学生走访本地的部分企业,了解工厂、公司的生活垃圾、生产垃圾是如何处理的。如此走访、观察等学习活动,会让行走的思政教学落到实处,使得学生对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的学习感知得以增强。随着学习的展开,教师还可以把本课学习与本地倡导的垃圾分类活动相联系,让学生结合实地察看的感受,以及学习到的相关知识去探讨垃圾分类的意义,感受垃圾分类回收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实施,还能变废为宝,节约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真切地感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三、营建服务主题,铸就精神高地
围绕思政学习主题,构建系列良好学习情境,促进深度学习发生,以此来深化学习思考,铸就精神高地。为此,小学思政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从真实化学习情境创建入手,让行走的思政教学模式落到实处,给予学生必要成长支助。创新实践行走教学模式,能规避思政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说教脱离生活等不良倾向出现,使得学生的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等素养得到较好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生活离不开他们”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前面两个板块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我的职业理想”分享活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想,并联系现实生活的相关职业展开叙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科学的劳动意识。首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我们需要哪些帮助,“他们”给予生活怎样的支持。如此情形中,学生会结合课文学习、自身亲历的体验,或是其他方面获得感知等,初步认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自然和谐的社会体系,警察、解放军给予我们生活保障,让生活变得安宁、安全;快递小哥、速递员能将生活需要之物及时送达,利于学习、生活的有序展开;环卫工人、园丁能使马路变得更整洁、花草树木变得更漂亮,把城市装扮得更加美丽等。其次,教师还得把教学的视野适度拓展,一方面引领学生走进本地富含劳动智慧,或是传承地域劳动文化的场域,如走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漳浦剪纸大师的工作坊,让学生去观看、聆听,或是亲身体验一番闽南漳浦剪纸,使其真正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以及闽南漳浦剪纸所蕴含的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借助活动现场,适时地插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内容,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紧接着展播系列新时代劳动楷模,如袁隆平、钟南山、钱学森、屠呦呦、张桂梅等人的劳动创造与卓越贡献,使其明白美好生活是依靠双手创造、开拓得到的,不劳而获是永远得不到幸福的,自此能较好地铸就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四、融合社会实践,升华核心素养
“体验式”是行走的思政教学模式中核心的要素,具体的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会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引发有深度的学习思考,利于道德、法治等学习认知的感悟与理解。故而,小学思政课程教学,教师要依托体验式教学,开发“悟”思政课程,努力探索“漳浦红”红色思政育人新思路、新途径,形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新模式,让“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家庭社区”连接成网络,给予学生全方位的教育、引领,构建成多维互动的思政教育新天地。
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教学为例,首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理解文中的内容,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公民的概念,公民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了解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设计问题任务引发学生学习思考,或是学习互动、质疑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到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的,没有绝对的权利,也没有强制性的、绝对化的义务。如此,学生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初步了解,为其长大后积极参政、议政等系列活动积累相应知识。其次,还要带领学生进行走访,深入社区,听一听寻常百姓对当下生活的感受,说说自己享受的权利,如选举权、民主决策权,还有社会给予的关怀、福利待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权利与义务的基本运用范围。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走lLV4GSkJRnTVOZ6TPU8TVQ==访身边的人大代表,请他们为学生讲解一下自身的履职故事。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同层级、不同公民应该履行的义务、职责和享受的权利,让学生较好地感受到权利不能绝对化,是有限的;义务则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稳定生活、获得发展的根本要素,是每一个公民都应齐心聚力地完成与落实的。自此,随着走访等行走式的学习活动,可以让小学思政课程变得“生动起来”,更接地气,利于学生深学细悟,切实有助于学生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升华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优异的成长底色。
五、红色文化溯源,传承革命精神
思政课程涵盖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还有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层面的。深挖八闽大地之上的红色因子,融入“漳浦红”教育活动之中,会利于学生感受红色文化的精髓,接受其文化浸染,使得革命情怀、爱国、爱社会的种子深植于灵魂深处。为此,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深入地了解漳浦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一张较为完善的思政科研学地图,设计出相应的红色文化研学路线图,依托学生年龄特征、学校差异等,结合教学内容展开行走式思政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政学习的知行合一。以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为例,构建行走的思政教学,则成为教师必须认真对待的课题,通过寻访、观看、思考交流等方式,让红色故事更富感染力,英雄形象变得愈发清晰、立体化,红色精神、革命精神之光更具光辉,充满着正向引导力。如设计优学路线图,带领学生走进漳浦红色文化摇篮之地——中共漳浦县委成立旧址,与学生一同解读漳浦地区红色革命的起源,让学生了解到:漳浦一批共产党人李联星、陈元宰等在马坪镇后康村的马坪育才学校宣传革命道理,成立党支部,开展整顿农会组织、发展农民单元的历史史迹。借助陈列室的文献史料、具体实物等素材,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为民、为国的豪迈之情,壮烈之志,使得学生受到极为强烈的心灵震撼,对其三观修正起积极作用。
紧接着,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闽粤边红军重整抗日武装旧址——大南坂清泉岩”“小山城革命烽火旧址”等,依托馆内实物、文字、图片、资料等助力学生了解漳浦地区的革命斗争历史,感受到红色血脉的涌动,给予学生更多的熏染。通过游学式学习,能让红色文化溯源的目标得以实现,有效地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使得信仰的力量持续增强。
综上所述,践行“行走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契合本地域思政课程教学的新路径,是落实课程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为此,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思政课程的基本内容,深究本地域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优势,并把它们有机整合起来,借助行走教育的模式,引领学生走进社会教育的新天地,通过参观访谈、志愿者服务、阅读文献、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多元化途径将思政课程教育与社会实践性活动融合起来,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级活动中逐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使得革命文化思想、传统文化的种子能深植于灵魂深处,帮助学生逐步养成适应未来的必备品格与思想情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李超.传承红色基因,构建小学“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教育界,2023(33):125-127.
[3]师慧杰.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路径探究——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例[J].文教资料, 2023(15):54-59.
[4]杨志清.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24):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