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融合教学新样态

2024-11-07张水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0期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因为教学质量主要是用学生的成绩来衡量,所以过去的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教育作为两个重要的教育领域,在新课标视域下面临更为复杂的挑战。传统上,这两个学科往往被看作独立的学科领域,而当前的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学习、全面素质教育,促使我们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整合小学思政教学与语文课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思政 语文课程 融合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协同创新”专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融合教学路径研究”,课题编号:Fjxczx23-098。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43-03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基础。而当前新课标的实施使得小学思政教学和语文课程的关系备受关注。思政教育旨在提升小学生对社会现状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优化学生的品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语文课程则是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的主要培养场所。

一、新课标对小学思政教学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而生动的要求。它强调不仅要传授基本的道德知识,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以及他们对事物的批判性思考。这种变革将思政教学从以往单一的知识传递,引导向更全面、丰富的素质教育方向迈进。同时,新课标还强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动力。通过这种方式,思政教学不再局限于枯燥的理论,而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全面发展。

除此之外,新的教育标准提出了小学思政教学需更加关注情感培养,旨在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感和团体荣誉感。透过情感教育,新课标力图在学生心灵深处树立正确的道德信仰,使其具备正确认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情感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新的课程标准提倡小学思政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情感,深刻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和领悟社会中的多元化价值观念。这一要求明确了小学思政教学的方向,要求教育者更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思政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以促使学生在情感、认知、实践等多个层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程在新课标下的变化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语文课程经历了显著的改革,不再仅仅关注传授语言技能,而是更加强调全面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被重新理解,被视为一个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领悟。这种变革使得语文课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着重培养他们对世界的敏感度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在新的课程标准引领下,语文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探究性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不仅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还能够通过分析、比较、评价等方式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此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选择涵盖不同主题和文化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尊重文化差异,从而提高他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得语文课程更符合新时代对学生发展的要求,也为思政教学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持。在新的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语文课程不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递,而是积极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

三、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融合教学的作用

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教学在理论上不仅有助于消除学科之间的界限,在实际实施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先,这种融合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认知边界,使他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内涵。其次,融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通过将思政与语文有机结合,学生将更深入地体验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思考。这种融合不仅在语文学科中丰富了学生的素养培养,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的独特魅力,促进了情感、伦理和审美的综合发展。

另外,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教学还有助于促进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协同。通过设计跨学科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更好地将语文课程融入思政教学,同时使语文学科在思政教学中发挥更为深刻的引导作用。这种互补与协同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全面发展,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跨学科综合素养。

四、新课标视域下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融合的教学策略

在新的课程标准引领下,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教学需要灵活运用一系列巧妙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的需求,并全方位地培养其综合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全新的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思政与语文课程的融合教学致力于创造一个充满情感氛围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烈兴趣。创造情境并非单纯传递信息,更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感受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内在联系。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富有深刻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或引人入胜的实际案例,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手法,使学生更投入学科学习。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打造一个积极、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产生深刻的共鸣。通过情境的烘托,思政教育与语文课程的融合将不再是抽象的知识结构,而是变成学生生动的思考和表达。比如,在教学“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合语文课文《慈母情深》展开一堂引人深思的课程。教师可以以情境为引,选择《慈母情深》中描绘母爱的经典片段,将学生带入一个感性而富有共鸣的学习环境。在课堂开始,教师透过生动的描绘,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勾勒出一幅母爱至深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感人至深的氛围。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语文课文,关注文字背后传递的深厚感情,以细致入微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母爱在人生中的深远意义。最终,通过这样的引导,引出本节课的观点:“父母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成为他们的骄傲,少让父母为我们操心。”

(二)以话题引领,实现知识整合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教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富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或深含意义的童话故事进行教学。通过研读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培养语文素养,同时也能深刻理解思政教育核心价值观念。如通过分析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引发学生对思政教育核心理念的思考。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和深度思考。学生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得思政教育的理念更加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以教学“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这一课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成功地融合语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展开一堂关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教学。首先,教师可以以“勇气与担当”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透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中展现的勇气和担当,如忠诚、牺牲等,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提升其语文素养,也深刻地理解了传统美德的内涵。接下来,再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和深度思考。学生的讨论和表达将为教师提供全面的评价依据。这样的教学手法既让学生在深刻体验中学到知识,也增强了对传统美德的感悟。

(三)跨学科对话,促进学科互通

在进行融合教学时,跨学科对话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策略,其目标在于促进思政与语文两个学科之间的密切互通。这种策略的实质在于在课堂上打造一种充满积极互动的学习环境,使得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与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能够更为紧密地交融。在实施跨学科对话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可以与语文领域的专业教师密切协作,共同策划包含两个学科内容的教学活动。通过组织联合的主题课,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的关键概念与语文学科的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等相融合,创造更为有机的学科结合。比如,在教学“不甘屈辱,奋勇抗争”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狼牙山五壮士》。透过深入解读文学作品中展现出的坚韧和抗争精神,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同时也深刻理解了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接着,思政教师可以与语文教师共同设计联合的主题课。在这堂课上,思政教师以五壮士的英勇事迹为引导,既传达了历史的真实感,又融入了“坚贞不屈”的价值观。通过讨论五壮士的奋斗历程,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历史背景,还能深刻领悟到勇敢抗争的深层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在历史中汲取知识,也使思政教育的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扎根生芽。

(四)激发思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小学思政融入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变得至关重要。教师可以巧妙地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和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出多元的思维方式。此外,通过策划辩论活动,学生不仅能深入研讨并表达个人观点,也能促进批判性思考的培养。这种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对语文的理解深度,同时培养了他们对思政教育核心概念的敏感性。以教学“我参与,我奉献”为例,在这个教学内容中,思政教师可以灵活地与语文课文《为人民服务》进行融合教学。首先,教师以“我参与,我奉献”为引子,介绍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巧妙设计的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参与社会服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对“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多元理解。接下来,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各自对参与社会服务的见解,并展开思辨性的交流。这样的互动不仅能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还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思政教育核心概念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五)教学资源多元化,提升教学的效果

在融合教学的实践中,广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被认为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策略。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丰富教学资源,包括文学作品、多媒体资料、实地考察等,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体验思政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师可以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年龄的文学作品,借助文学之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透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文素养,还能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如选择那些充满思想性的童话故事或寓言,通过这些生动的情节,引导学生对善恶、正义等概念进行深入思考。此外,多媒体资源的应用也是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教师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思政教育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如通过展示社会中的公平正义的案例,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到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同时丰富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手段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对思政与语文融合的认同感,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六)进行全面评价,促进学科融贯

在新课标的视角下,全面评价被视为实现学科融贯的重要策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作品创作、小组讨论等,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政学科中对语文内容的融会贯通情况。同时,评价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知识层面,还需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包括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教师可以设计项目作业,让学生结合语文知识,表达对思政教育核心理念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全面评价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科的整体质量,同时促进了思政与语文之间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持。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这一课时,思政教师可以灵活地融合语文课文《腊八粥》展开全面评价的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作业。首先,教师需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通过调研和收集资料,深入了解当地腊八节的庆祝方式、习俗和风情。接着,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撰写关于当地腊八节风俗的短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综合运用语文学科中的写作技巧,同时对腊八节的背景、习俗有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教师再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文本表达水平,同时注重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五、结语

总体而言,在新的教育标准下,通过创造生动的情境、以引人入胜的话题为引导等巧妙策略,可以实现小学思政与语文两个学科的有机融合。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为丰富语文学科的内涵提供了新的途径。这样的融合不仅在学科整体素质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两个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勇.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研究[J].电脑校园,2019(11):1749-1750.

[2]付颖.课程思政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J].河南教育,2023(32):80-81.

[3]刘沿海.小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实践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3(2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