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的路径初探
2024-11-07李思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方式变革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开放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开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的实践运用进行了初步探索,试图把开放式教学的理念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将开放式教学的理念运用到真实的课堂上,提出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开放式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40-03
在信息社会,学生的视野日益扩大,有能力把学生引导到科技前沿、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和思维能力的教师才会赢得社会广泛认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重教轻学、重灌输轻体验、重知识轻品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课堂参与度不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急需转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从开放式导入、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授课、布置开放性作业、构建开放式评价体系这几个方面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教学导入体现开放性
教学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好的导入设计能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尽快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放式教学要求采用开放式导入,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开放式问题导入法
为发散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开放式问题导入法,所谓开放式问题是指问题的答案相对多元,不只有一两个固定答案。问题的提出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从而让学生产生进一步思考和学习的意愿。例如,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的主要内容是生活中的创新、创新的重要性,在导入时可以提问学生:“生活中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进而引出创新的重要性。
(二)情境导入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是学习环境中的重要要素之一,教学情境的设置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音乐、图片或富有激情的语言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顺利导入新课。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的导入环节,我播放了当时热播电视剧的片头视频,要求学生边看边找出视频中包含的中华文化元素。视频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能够指出其中包括中国古代建筑、篆刻、刺绣、戏曲等,进而概括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油然而生,为本节课“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的理解奠定基础,进而导入新课。
(三)时政导入法
时政导入法就是把相关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热点相结合,巧妙运用到课堂中,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并导入新课的目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有关国家制度、国家机构的理论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运用时政热点进行导入可以把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兴趣转移到课堂中来。时政导入法可以由教师对当前的时政热点进行解读,也可以课前请两三名学生上台分享社会热点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养成关注时政的习惯,收集信息、语言表达、辩证思维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除以上几种方式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导入还可以采用温故知新导入、游戏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而定。
二、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授课
教学方法是“为实现社会培养目标,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1]开放式教学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系统结构,实现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智能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在此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都属于开放式教学法的范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授课。
(一)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开放式教学中采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质疑,信息多向传递,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能听取其他同学不同的观点,因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或相关参考书,获得知识并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强调学生的读,又强调教师的指导,通过提出具体问题指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到相应答案。例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第四课“夯实法治基石”这节内容时,教师采用读书指导法讲授新课,给学生15分钟时间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并找到以下问题答案: 1.法治的内涵和价值是什么?2.法治的要求是什么?3.我国实行法治的意义是什么?4.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总目标、方针分别是什么?5.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这节课的内容较多,学生根据教师列出的问题,有了清晰明确的任务,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重点讲解即可,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探究学习教学法
探究学习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定的内容为探究对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形式,获得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形成科学态度的教学方法。探究的主题不一定来自于教材,也可能来自于学生现实生活,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场景,通过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开展调查、搜集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凭借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使用此方法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适合初中阶段中高年级采用。
(四)参观教学法
参观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需要,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工厂或自然界等其他社会场地,通过观察和研究的方法获得新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历史角度作为新课的引入,如“改革的进程”“民主的足音”“选择法治道路”等,这时在课前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纪念馆能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并行性参观,帮助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更好地结合起来。参观也可以安排在讲完某一课题之后,即总结性参观,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巩固强化理论知识。
三、布置开放性作业
“作业是一种评价,是在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或结束后进行的,通过一次或多次的作业,测查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对没有达成目标的学生再给以必要的辅导和帮助,最终使学生都能达到目标要求。”[2]作业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手段,与教和学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开放性作业的布置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开放性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布置开放性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作业。对于基础较差,自觉性不强的学生要求他们完成基础性作业即可,在此过程中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布置提高作业,如完成思考性或探究性作业。差别化作业的设计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层次发展需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行多样化作业
作业形式单一容易让学生把完成作业当成负担,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的预习和复习作业、实地调查、搜索资料等方面的作业能够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作业的形式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小论文、调查报告、观看节目等方式。例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一节课上,为了让学生对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有明确的规划,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草拟计划”,写出你计划在初中阶段要完成的事,并作分类;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可以采用布置小论文的形式,在学习了“网络改变世界”这节课后,让学生尝试写作“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利与弊”;学习有关法律的内容时学生普遍比较陌生,这时可以布置学生观看法制节目的课前作业。
(三)作业要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
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能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激发学习热情。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作业布置,可以让学生课前留意生活中人们不遵守规则的行为,思考这些行为有哪些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提高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意识。
四、构建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
开放式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开放的同时,要求教学评价同样具有开放性。开放式教学评价是开放式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调节和控制作用,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开放式教学对学生的评价强调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除教师外,也可以是学生、家长、社区或是相关专业人员。教师可以通过课上观察和谈话法了解学生,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评定,以此作为评价依据。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照个体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评价学生,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发展学生的潜力。此外,还要针对学生在开放式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
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反思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发展,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对转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学生间互评能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借鉴他人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相互合作和良性竞争。教师要引导学生公平、公正、客观地进行互评,在互评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
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放式教学还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具体有测验评价法、观察评价法、档案袋评定法等,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开放式教学的作用[3-4]。
(二)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教学中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的唯一标准,并不全面。开放式教学的教育评价要求教师不仅把课堂教学当作一项任务去完成,还要把它看作是教师创新自我的一种途径,通过组织开放式教学活动,教师的自身能力得到提高,生命价值也得到体现,从而真正做到勤教、善教、乐教。
对教师的评价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有效引导,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的完善等。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领导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教师应对开放式教学进行阶段性总结,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对评价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建立校长、学生、家长、专家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给教师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用开放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教师应积极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导入、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授课、布置开放性作业、构建开放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汉昌,赵菡.开放式课堂教学法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罗德红,李志厚.课堂教学与管理艺术[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3]张秋玉.开放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妙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4(7):43-44.
[4]杜先富.开放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
作者简介:
李思宇(1992年3月—),女,汉族,二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