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24-11-07樊莉莉
【摘要】结合当前部分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分析,高年级习作依然存在素材积累不足、创作空间受限、评价模式单一的问题。教育是结合时代的变化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立足于现阶段的问题,笔者以统编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从多方积累素材,敢于在平凡中创新;自主设计题目,养成微写作习惯;健全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创造力三方面详细论述习作教学策略,并结合策略做出丰富素材积累与艺术创作空间、小组合作探究艺术创作世界、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增强学生体验三方面的思考,以期提升习作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高年级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28-03
一、引言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栏目,遍布于多个单元。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等等,由于综合性较强,部分学生对习作缺乏自信。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习作教学的弊端,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作环境,使其主观能动地抒发内心情感,才能转变学生在习作中的被动地位。为探究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接下来笔者以部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为例,浅谈影响学生习作的因素。
二、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素材积累不足
素材是创作的源泉,没有素材就没有创作。当前部分小学生在创作中缺乏素材的支撑,导致写出来的文章平平无奇,缺乏新意。部分0a1e6c317fc3ae710dfab5f1cd59401bc3435e9ccdcc833a3b24c33178485118小学教师反馈,同一素材在不同学生作文中重合的概率较大,足以证明学生在课后缺乏素材积累,存在相互借鉴的情况。素材的来源是多样的,如海明威的著作《老人与海》,其中圣地亚哥的故事就是他在别人对话中听到的[1]。部分学生将阅读作为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而学生阅读的文本大部分来源于教材推荐、教辅资料等,或导致素材相同的现象难以彻底消除。只有拓展学生素材积累的空间,才能使学生在创作中有话可说,有意可立。
(二)创作空间受限
灵感是创作的源泉,捕捉灵感是习作教学中的关键一环。传统习作教学受到了教材的限制,要求学生以单元内容为主。在限制创作空间之后,学生的思考范围就会变小,即使突发灵感,也会因为题目的局限难以运用灵感创作。与此同时,创作空间的受限不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生而言,独特的艺术风格尚未形成,假设仅以教材指定的题目为主,对学生自由创作而言是不利的,更限制了学生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创作空间的受限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力、情感流露能力等都具有负面影响,只有消除这一问题,才能彻底改变习作教学的困境。
(三)评价模式单一
评价具备诊断性与激励性功能,完善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自己在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辅助教师观察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习作教学中实现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传统习作评价以书面语点评为主,即教师阅览学生的作文内容,通过红笔标记其中存在语病、结构、成语与名言使用等问题,并在最后面写出评语,指出其中的优势与不足[2]。当前依然存在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这一方法可行,但是长期缺乏创新,也会降低学生的创造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了不同的评价模式,意味着传统单一化评价模式成为历史,改革势在必行。
三、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多方积累素材,敢于在平凡中创新
素材是学生创作的关键,以平凡的素材写出不平凡的情感才是体现素材最大价值的根本。教师在习作指导中,既要鼓励学生积累素材,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素材,在创新中写出不同的情感。以周作人的《苍蝇》为例,文中改变了传统对苍蝇的认知,从“可爱”的角度描写苍蝇,使本文立意新颖,更具吸引力。学生在阅读中,或者在生活、社会与网络等平台积累的素材,应敢于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赋予其情感,创新文章风格[3]。在古诗词、散文中,秋天多代表悲凉、思念之情,部分或承载收获的喜悦之情。学生可以就秋天展开构思,赋予其不同的情感,使秋天中包含的景象融入情感,拔高文章立意。同样,月亮是团圆的象征,也是思念的象征,赋予其新的情感,可使这一素材在文章中独具一格。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_____让生活更美好”时,教师可以从素材积累、素材创新两方面引导。以素材积累为例,学生可以围绕题干给出的指导,如微笑、诚信、梦想、旅行等,结合这些内容搜集一些文章,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流露方式等,丰富创作空间。以素材创新为例,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描写,以“旅行”为例,学生在描写旅行的过程时,可以打破传统对旅行向往、美好的认知,从不好的角度描写旅行的过程,如吃不习惯、睡不好、人挤人等,在这一场景描写中,融入一些情感、哲理元素,以不好的景象凸显美好这一立意。虽然吃不习惯,但是品到了他乡的美食特色;虽然旅行的途中人山人海,但相遇都是缘分。正是因为不好的旅行经历使自己掌握了很多道理,才使平凡的生活更加美好。
(二)自主设计题目,养成微写作习惯
自主设计题目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作空间,使其在灵感来临之际即可创作。举例来讲,学生在学完《月是故乡明》一文之后,对“月亮”这一意象有特殊情感,此时可以观察月亮,寻找灵感,创作一篇富含情感的文章,借助文字传递内心世界;在观察春天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等,都是触动内心的旋律。此时,学生可以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完成创作,将眼前的实景与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运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等方式完成创作[4]。在不受教材禁锢时,学生的创作空间更加广泛,在长期创作中,学生的写作习惯会逐步养成。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结合线上平台引导,定期检测学生的创作情况,使其将日常交际、动态说说、贴吧、博客等都作为创作的平台,在微写作中逐步提升创作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写读后感”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徐特立曾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在阅读教材文章、课外文本,或者观看某部电影时,都应养成写读后感、观后感的习惯。以本单元《景阳冈》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影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片段完成观察,在观察中讲述自己的感想,对本片段做出评价。再由影视剧过渡至本文,或者由本文过渡至整本书,对不同人物、不同章节做出评价。习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微写作既能丰富学生的创作空间,又能培养其语言能力、想象力与理解力等,这些都是创作中不可缺失的要素。
(三)健全评价体系,提升学生创造力
传统单一化评价模式导致习作教学难以达成预期成果,要想消除现状,教师应遵循新课标指出的评价建议,健全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指出学生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在评价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篇问题文章,要求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语病、结构、逻辑、情感、辞格等方面划分,制作一个表格,将文章中的问题写出来。在学生评价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再公布正确的点评信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点评与结果做出对比,分析自己的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在学生积累到评价经验之后,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将作文交换,依然以表格评价的方式指出作文的错误,并分析自身是否存在同样的问题。
线下评价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应构建“线上+线下”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做出点评,并与同学交换作文,相互评价。线上评价具备即时性优势,学生在上传作文内容时,班级学生都可以看到,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随机抽选几篇评价,并将评价内容作为映照自己作文的一面镜子[5]。在线上评价中,教师还应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协助管理学生作文中的基本问题,帮助学生逐步改善习作中的不良习惯。新课标指出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模式,教师在作文评价中,应综合运用两种评价模式。过程性评价以过程为主,重在微观调控学生的习作问题,确保习作教育稳步进行;结果性评价是在习作教学之前设定一个目标,以学生的作文成果考核其学习情况,观察多少学生达标,并根据未达标学生的情况重新实施教学。在完善的评价体系中,教与学达成了契合,学生的作文问题也会在评价中一目了然。
四、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思考
通过上述三种实践教学策略分析,后期习作教学还应在原有基础上改进,才能确保学生习作能力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为促进习作教学在后期发展中持续取得质的飞跃,笔者做出下述三方面思考。
(一)丰富素材积累与艺术创作空间
积累素材并借助素材创作是强化学生习作能力的根本途径。创新是进步的第一动力,要想在习作中取得突破,必须坚持创新。因此,教师在后期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创作的空间,如借助读写结合的方式,以读写、改写、扩写与缩写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思维潜能,使其在以读促写中内化一些习作知识。将文本中获取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并结合主观意识进行创新。以上述提出的“_____让生活更美好”为例,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结合素材创新,使文章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要想实现在创作中形成一种固有的文笔,还需学生在后期敢于创新、勤于实践,才能确保习作能力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6]。教师在丰富学生艺术创作空间方面,应多组织一些主题类稿件征集活动,要求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创作,在创作中流露真情实感,外化素材运用能力。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为其“量身打造”教学方案,实现习作教学一对一。
(二)小组合作探究艺术创作世界
小学生处于习作能力提升阶段,仅凭自己的能力远远不够。在艺术创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在合作中共享资源,分享经验,促进自身习作能力发展提升。合作实现了学习力量的最大化,有利于组内成员相互学习,以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之短。艺术创作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空间,小学生处于创作边缘,合力探究才能寻得打开艺术世界大门的钥匙,去欣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学世界。在小组划分中,教师应注重能力的互补,如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需要帮助语言组织较差的学生、典故与成语掌握较多的学生应分享自己的知识,帮助组员更好地创作。只有小组学生“力往一处使”,才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获取他人的帮助[7]。为确保各小组取得理想成果,教师应做好跟进工作,定期检测组员的合作情况,观察其习作能力是否在合作中有所提升,进而针对不同组员的情况合理规划教学方案。
(三)组织研学旅行活动增强学生体验
研学旅行活动是当前中小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通常具备明确的目标与鲜明的主题。研学旅行活动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感,而主观体验是促进学生创作的根本条件。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研学旅行活动的力量,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使其在体验中感受一些写景文的用词与情感表达,在内化中掌握基本的创作技巧。学生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主角,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鼓励其在研学旅行中感受不同的风景,并记录观察风景的心情[8]。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实现教育多元化发展。只有多方面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促进其习作能力提升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发展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难度较大的部分,教学实践策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归纳与创新,进而结合教育情况做出思考,为后期教育提供思路。不同学校存在的习作教学问题各有差异,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掌握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探究习作教学可行性策略,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学生作为习作的主体,应主动创作,敢于创新,打破传统限制,在习作的海洋中扬帆起航。
参考文献:
[1]赵文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品位·经典,2023(16):166-169.
[2]李雪清.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升策略[J].亚太教育,2023(16):88-90.
[3]逄淑萍.小学语文高年级随堂写作教学方法分析[J].华夏教师,2023(8):70-72.
[4]黄晶璟.涵养主体显活力,学评融合提素养——“具身认知”视野下的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指导策略[J].华夏教师,2023(3):54-56.
[5]李玉娟.善于思考 精于表达——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J].华夏教师,2022(29):72-74.
[6]熊政.“文本图式”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9):146-148.
[7]李明晶.小学分段螺旋式习作教学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8):74-76.
[8]韩利梅.新课标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汉字文化,2022(15):101-103.
作者简介:
樊莉莉(1975年11月—),女,汉族,河南省淮滨县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