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韵青铜”综合实践课程中高阶思维的培养
2024-11-07常飞
【摘要】传承文化、自主发展、全人成长,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完全契合,又与综合实践学科创意物化、问题解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的学科核心素养异曲同工。因此,我们开展“大国利器——古韵青铜”主题实践活动,旨在传古“器”之智慧,成未来大“器”,铸中华利“器”。
【关键词】高阶思维 核心素养 深度体验 价值体认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16-03
思维是我们人类感知世界、创造世界的最重要的武器,恩格斯把它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在我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以思为贵”等很多流传至今的观点,可见,在学习中对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思维能力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人类的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那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上,如何落实核心素养,有效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呢?
为此,我校一直秉承“问源”教育特色,问源,是追溯经典之源,沁润华夏文明,裹挟翰墨芬芳,传承文化。问源,是勤思善问之源,立足学科素养,基于核心问题,自主发展。问源,是遵循生命之源,积淀成长活水,回归清澈初心,全人成长。传承文化、自主发展、全人成长,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完全契合,又与综合实践学科创意物化、问题解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的学科核心素养异曲同工。因此,我们开展“大国利器——古韵青铜”主题实践活动,旨在传古“器”之智慧,成未来大“器”,铸中华利“器”。
一、学之动力,始于兴趣——真实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孔子曾说:“学习之道,在于求真,求真之道,在于兴趣。”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的最大动力来自于兴趣。只有当我们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时,我们才能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学习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思考。只有当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思考,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课堂教学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为学生构建思维模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能够更好地暗示和启迪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帮助,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习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创设好的情境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和兴趣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
青铜器是中国历史长河的遗产,是集文化、书法、工艺、审美、创造、劳动于一身的绝世瑰宝,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听过没见过,有的完全没听说过。因此,教师创设情境小故事《王的一天》开启古韵青铜之旅,在执教开题课时,让学生不断学习新知、提出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归纳,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早晨,西周王醒来,开始洗漱。瞧,这是王洗漱洁面的器具“匜”,就是现在的脸盆。王清洗干净后,用“鉴”来照面和整理仪容。厨房里人们正在忙着准备早饭,这是“簋”,相当于盛饭的碗。这个像高脚杯一样的“豆”,是专门用来盛放不同酱料的。用来蒸包子的“甗”中间可以通蒸汽,类似现在的蒸锅……故事之后,通过带领学生乘坐《神奇的校车》穿越回青铜时代,领略我国十大青铜器国宝文物(1.司母戊大方鼎;2.四羊方尊;3.毛公鼎;4.莲鹤方壶;5.秦始皇陵铜车马……),历经岁月沉淀的金石气息,彰显了古人精湛的工艺,让学生为之惊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学贵有疑,厚积薄发——核心问题,敲开思维大门
提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也是综合实践重要的育人目标。“去问题化”向发现、提出问题的转变是基于深度学习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从而达到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转变,这种转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真实情境中,以项目化学习为依托,教师引导学生《百学百问》,学生提出了多个感兴趣的问题,如青铜器的颜色为什么是青绿色?青铜器的用途有哪些?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哪些等。问题意识不是看问题的多少,更要看问题的研究价值。教师组织学生从可行性、价值性、真实性、影响性等方面进行思考,将这些问题进行合并归类,提炼出核心问题作为研究课题。
学生“提出问题”是项目化学习的源泉。项目化学习是通过提出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项目化学习所关注的核心知识就意味着设计者必须要提出本质问题,而本质问题比较抽象和庞大,特定年龄段的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而不管是本质问题还是驱动性问题,都是对学生有挑战性的。
本质问题是指在学科中、人生发展历程中或是对世界的理解中真正持久而重要的问题,它们往往是抽象的。本质问题没有直接答案,却能启发学习者的自我思考动力。
从最终确定的核心问题中不难看出,能够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会起到打破学生固有的心理藩篱,除去思维惰性的功效,从而促使学生以一个探索者的角色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他们的内驱力,从而深入探究,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
三、行而不辍,履践致远——深度体验,促进思维生长
(一)多学科融合,拓宽思维的广度
通过学科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青铜,在多学科的融合中,将人类文明、精美的艺术带到了21世纪,学生的思维穿越五千年的时空,继承和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例如,当学生探究与青铜有关的材料时,语文老师用成语讲得更明白:一言九鼎、问鼎中原、大名鼎鼎……从这些词语中,鼎这种器具的厚重感更形象、具体。语文课本中的《白发吟》《戏郑曾二老》《秋怀二首寄圣俞》……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体会诗词中的青铜器抒发的情感,加深青铜器的使用感悟;探究青铜器上的纹饰器型时,美术老师讲得更专业。美术校本课上,引导学生欣赏感受青铜的纹饰器型特点;探究青铜器上的文字时,我校为文字意象特色学校,由书法老师对铭文来源、铭文的作用等进行讲解,学生体验铭文地书活动;青铜器为什么会变绿?光说还不行。科学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用试管、酒精灯、烧杯探究青铜器的锈变原理;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结合课文《青铜王国》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多学科融合,将零散的知识点、线,拼接多彩知识网,拓宽了思维的广度,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价值。
(二)仿制青铜器,拓宽思维的宽度
学生经过前期的探索已经储备了一些有关青铜器的知识,对青铜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利用彩泥、陶泥、纸杯、小瓶子、卡纸、塑料杯等工具材料在指导教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尝试制作仿青铜作品。虽然学生对青铜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理论和实践还是有差距的,大家初次尝试,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彼此之间鼓励着做下去,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仿青铜作品,同学们兴奋不已,满满的成就感。通过创作,学生对青铜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三)校外研学行,拓展思维的高度
研学旅行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进入“社会”这个大课堂继续学习的新形式。送孩子经历一场研学旅行,是磨炼孩子心性的需要,也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难忘之旅。研学旅行能够让孩子将课堂上的知识与现实体验充分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学生仿制的青铜器大多参考了网络图片、校园缩小仿制器具。为了有更加真实的教育情境场,近距离观察青铜器的精髓,学生走出校园,来到威海市博物馆,近距离领略青铜器具的风采。博物馆为我们开放了青铜展厅,由专业的讲解员进行讲解。学生跟随讲解员,了解青铜器的种类及发展历程,青铜原料的采冶、青铜器的合金成分、青铜器的铸造方法。通过鉴赏青铜器,了解青铜器的纹饰以及铭文的样式和含义。我们的研学指导老师也从不同方面,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在趣味体验区,学生体验铭文的临摹、纹饰的绘画。学生们惊叹:原来只看图片觉得古人在没有现代化设备情况下,能制作出功能各异的青铜器,实属了不起。近距离观察实物,精美的纹饰、各异的器型,实在是叹为观止。
校外的研学旅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提高了其探究能力、交流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等。学生对国宝有了更深的了解,越了解越崇敬,越崇敬越迸发出心底的神圣感,有效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展了思维的高度。
(四)深度体验,延展思维的长度
经历研学体验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带着崇敬、严谨的态度,课堂上运用美术元素描绘青铜器,将金文和青铜器运用美术构成元素重构,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感受。用丙烯笔描绘青铜显字装饰服装、彩纸彩笔剪贴青铜显字作品,制作了大型的装置艺术作品《鼎》。当学生看着自己亲自动手制作的仿青铜作品,满满的自豪感。通过创作,学生对青铜器有了整体的认知。鉴于此,老师对学生提出了更有深度的问题: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体会?如果你能穿越回古代,你想要把什么带给古人?你想对古人说些什么?你又会带回什么?通过这一穿一回,延展了思维的长度,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各显身手,卓尔不群——分层展示,催动思维拔节
为了使“双减”政策得到落实,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作业设计上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改变。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学校一直提倡“重视个体,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相同的学习任务下,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等进行评估,从而生成了一套专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的不同标准的评价。我们利用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的成绩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肯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作业内容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且注重作业的跨学科、实践性,用“任务群”驱动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此同时,还强调评价的多维度、过程性、分层性,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均导向素养落地见效,让学生成长看得见。
《大国利器——古韵青铜》一课WIyDIVOmyQ8H+Pa2+O6VFA==,如果学生进行简单的仿制,这时学生只在知识表层滑行,没有形成高阶认识。本节课,我们设计了多元化的作业,目的是能够让每个学生都能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掘出来。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劳动体验,用思维导图、手抄报、记录表等多种形式进行整理和思考。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还开展了“创意青铜作品大赛”。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制作一个有创意的、与众不同的青铜作品?怎样对青铜制品进行有效的改进,更加符合当代人的需求?可以用哪些形式展现青铜的魅力?
对于学生的作业设计,我们也要本着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辨性检视中获得新的认知与感受,进一步提升了思维的品质,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五、价值体认,自豪华夏——责任担当,促进思维升华
通过一学期的“古韵青铜”课程探究,学生对青铜器有了深度了解,不仅探索了它的起源、用途、艺术美、历史价值,也感受到了古人勤劳的品格、精益求精的精神。项目化学习后,学校成立了小型博物馆,展示各种青铜作品,向全校学生开放,让大家进一步感受青铜的魅力。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青铜器,学生还走进社区,争做“青铜文化宣传员”进行青铜知识的宣传演讲,弘扬“大国利器”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体验青铜技艺的科学性、先进性,体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了思维的升华。
生命滋养,润物无声。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长,在成长中感受快乐。我们深信,无论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思维品质,还是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方面,“大国利器——古韵青铜”课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富有想象力和美感的青铜文化将融进学生的骨血,让他们成长为焕发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中国人。今后,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发现青铜之美,感受青铜魅力,让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润泽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李霞.指向高阶思维发展的小学综合实践探索[J].新教育,2023(35):72-74.
[2]王剑.基于深度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23(6):126-128.
[3]朱小平.综合实践活动与项目学习的深度整合策略[J].教育家,2022(2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