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显于形,内秀于心
2024-11-07张良
【摘要】在创设班级文化时,借助外在的传统文化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影响他们,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让每个学生都能行正气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让传统文化的影响外显于形,而内秀于心。
【关键词】知行合一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 书香浸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0-0007-03
一、引言
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灿烂悠久的文明,在民族复兴、国家走向昌盛的今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塑造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号召。在总书记的倡导下,全社会掀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先哲精神的活动高潮。校园,也正是这场活动的前沿阵地。在此背景下,我校也开展了诸如餐前感恩词、经典诵读、每日拜孔礼、光盘行动、书香校园等活动。我在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而这又反过来加深了我对优秀传统文73e20486cc7bf7bbbc4e555aba0c47db974367ea36de815ac19e5f8abbdff2cb化进校园的意义的认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但这些知识更多的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精神内核来影响我日常的衣食住行。这也让我思考,创设传统文化班级,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机械地诵读几章名篇,阅读几册经典,是否足够?学生在每日拜孔礼时,是否真的了解礼拜至圣先师的意义,是否对讲台前“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真正心存敬意?阅读过《弟子规》《千字文》后,学生又是否真的明白这文字背后凝集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是什么?这也让我产生了一种思考,在创设班级文化时,我需要做的是借助外在的传统文化活动,引领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让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影响学生,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友爱的班级文化,让每个同学都能行正气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慢慢从“老师让我这么做”,变为“我自己想要这么做”,到最后产生自我思考“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二、知行合一,知其然且71d11ac25727d627660a5b51fe167a0cfcbb129baefcf51e4ef74dac6eb6ec92知其所以然
我校已将拜孔礼、餐前感恩词、光盘行动等活动坚持了几年,也达到了很好的弘扬正气、勤俭节约、尊师重道的目的。然而在日常的接触中,我发现虽然不少学生已经能熟练地完成拜孔礼,也早已将餐前感恩词烂熟于心,但他们大多数并未深入思考过这些活动的深意。所谓知易行难,学生却是已经行动起来,但未深刻体会“行”的内涵。因此,我充分发挥了自己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优势,针对性地设计了学生活动,加深他们对学校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体会与理解。
(一)“尊师重道”系列活动
《礼记·学记》有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天性,但传道授业解惑的我们也理应受到学生的尊敬。因而,我结合“尊师重道”这一主题,在班级内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活动一,搜集整理古人尊师重道的经典故事,并以讲述或小组演绎的形式向大家展示成果。学生将《程门立雪》《张良拾履》《子贡尊师》的故事通过自己的方式展示了出来,既让学生加深了对“师道”的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尤其是赵君昊小组的小品剧《程门立雪》,虽然学生的表演略显青涩,但准备充分,情感充沛,让人感触颇深。赵君昊同学之后将这次表演创作成自己的作文,文辞俱佳。活动二,尊重师长,我行动。利用主题班会,让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才是对老师真正的尊重。借助这次主题班会,我在班级里开展了一系列规范学习习惯的活动。如对文具和书籍摆放提出明确要求,桌面只摆放临近两节课的书籍,靠右上角摆放;笔记本和纠错本规范使用,不混用;对课上听讲的状态做出要求;对试卷、学案的分类整理做出规范。让学生意识到尊重老师的付出,在老师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获得自身的成长,才是对师长真正的尊重。活动三,设定座右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让学生确立自己学习、为人处事、立德的座右铭,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阐释,写一写,自己想要如何行动起来。然后将它张贴在课桌上,时刻督促自己前行。我则在每天中午预备铃后,请一位同学来分享自己的座右铭。促进部分抱着应付任务态度的学生更加认真地投入到活动中来,让名言警句真正化为己用,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活动四,结合教材内知识进一步引导。语文教材内的《孙权劝学》《虽有嘉肴》《送东阳马生序》等文言文篇目,对学习和尊师都有相关的论述,在教学中可以很方便地结合学生自身实际进行引导。
(二)“民以食为天”系列活动
物质条件的改善,让学生对勤俭节约不以为然,不少学生对学校推行的光盘行动颇多微词,而且用各种方式来应对学校的检查。“成由勤俭败由奢”,改变思想,改变认识,才能让学生更加自主地行动起来,尊重劳动,爱惜粮食。
活动一,“食里中国”分享会。为学生安排素材收集任务,小组活动,搜集古代诗词文章、民间俗语谚语中与“食”相关的内容,并分类整理。利用班会时间,在班级内展示分享。经过充分的准备,学生在分享中能引经据典,情感充沛,从“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凄凉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激愤再到“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悠闲。学生们徜徉在诗文中时,感悟到了粮食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课后,不少小组反映分享不够尽兴,强烈要求再开展一期活动;活动二,五谷鉴赏会。利用班会和语文自习课时间,带领学生重识五谷。让学生结合实物,来讲述自己对各类粮食作物、瓜果蔬菜的认识,包括生长环境、生长周期、原产地、种类、用途等等。在活动中,学生们眼界大开,有学生禁不住感叹,原来小小的豆子竟然有这么多品种;还有学生陷入沉思,这小麦竟是需要经历这么复杂的过程才能变成餐桌上白白的馒头。活动加深学生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解。同时,也不再让学生“五谷不分”;活动三,“民以食为天”作文比赛,让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作文创作,阐述自己对勤俭节约的理解。优秀作文在班级内展示。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的作文更加充实,深入的体会让学生的感情更加充实。原来,这样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勤俭节约的意义,也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寓教于乐,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传统文化的创设当然离不开经典美文诗篇的诵读,但九年级的学生有着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巨大的升学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机械的经典诵读活动,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一来,传统文化知识不仅不再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反而成了他们的仇雠。因而我在设计班级的经典美文诵读活动时,特别注意寓教于乐,不让活动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又要尽可能达到给学生释压,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扩展学生见识,体会传统文化魅力的目的。
(一)“乘着诗词的翅膀”经典诗词推介活动
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白、杜甫、苏轼、柳永,一个个熠熠生辉的名字背后是一首首灼灼其华的美妙诗篇。但纳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词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我借助手头的《中华诗词大全》在班级内开展了这样一场诗词推介活动,让学生自择诗篇,利用课余时间准备,根据书中注释自编推介词,并利用早晨拜孔礼后的五分钟时间向学生推荐。推荐时建议脱稿,可从诗歌内涵,经典佳句或个人体会等角度展开。
活动初开始时,学生尚显羞涩放不开。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渐入佳境,准备也愈发充分。推介活动变成了饱含深情的诗朗诵、词鉴赏。学生们昨日还在为辛弃疾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而惆怅愤懑,今天却又随着苏轼的脚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早上尚在为杜甫能“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而欣喜,午后却又为他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而伤怀。
(二)“读书声,天下事”对联大赛
对联是汉语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我认为九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已经能够应对简单的对联活动,而且我也了解到班级内有对这种艺术形式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于是,我利用几次班会时间,在班级内开展了趣味性的对对子比赛。但实际操作中发现让学生互动对对子难度较大,而让学生做现成的补对题又显得与普通的语文课没有了区别。因而我最终将比赛演变为了搜集经典名对与大家分享传统文化知识鉴赏活动,并最终与诗词推介活动合并。
(三)“艺术人生”课堂剧表演活动
初中语文教本中有很多优秀的篇目适合通过表演来进一步展现它的魅力和思想,如《孔乙己》《愚公移山》《最后一课》《惠子相梁》等等。此外,通过一系列活动的观察,我发现虽然学生时常表现得羞涩腼腆,但并不缺少展现自我的欲望。我认为与学科相结合的课堂展演,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不会对教学进度产生大的影响。活动之初,我为学生编写了小剧本(如《惠子相梁》《孔乙己》),让学生毛遂自荐,帮他们做了简单的排演,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之后,我就放开了手脚,让学习小组自择篇目(以课内重点讲读课文为主体,可适当结合时政和名著),自行编排,不拘泥形式和道具(可就地取材准备道具,也可完全不借助道具),只要求展现自己,展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我则为学生的篇目选择、剧本编写提供意见和帮助。若是正在学习的篇目,则安排课堂时间进行展示。若是表演时间较长或时政、名著类,则借助晚自习和语文自习课时间进行展示。对于表演,不求多,不求精,只求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并勇敢地展现自我。
当活动真正开展下去后,我发现学生们不仅没有耽误课文学习,反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总有学生反映,考试考到相关篇目时,脑中一片清明,问题、情境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这也让我意识到,老师刻板机械地讲授一节课,或许不及学生5分钟生动的展演来的印象深刻。
四、潜移默化,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会对学生起到很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身为语文老师兼任班主任的我更是倍感责任重大,因而经常告诫自己注意日常的积累和个人素质的提升。在继续习读学科教学类和班级管理类书籍的同时,《诗经名物图解》《人间词话》《古文观止》等书籍也摆上了我的案头。我希望借助教师的示范作用,来带领学生爱上传统文化,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
我会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我校学生一直在坚持《弟子规》的诵读,当课堂上有学生犯瞌睡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当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很低时,我又会告诉他“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此外,我还有意识地创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班级氛围,张贴《论语》《孟子》中的名篇名句,设置经典阅读心得分享专栏。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让学生得以亲近经典,亲近传统文化。
五、书香浸润,用文化滋养个性品德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而未曾中断,我们的中学生可以自由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孔孟、老庄交流心声,这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幸福。
中学生受限于年龄和知识,对经典著作的阅读有一定的困难和限制。这时就需要发挥老师的辅导作用。我结合我县开展的主题阅读活动,为学生遴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让学生阅读符合自身知识层次的、符合自己年龄段的、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作品。之后在班级的“经典推介”活动中,加入教师推荐环节,将经典名篇推荐给学生,同时不强制学生全部阅读背诵,而仅做最低限度的背诵要求,让学生再根据个人喜好进行二轮的筛选,让学生既不受陈旧糟粕的影响,又能避免因枯燥乏味而丧失兴趣。
总之,“路漫漫其修远”,传统文化班级建设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我在工作中,有感悟,有收获,但更多的是遗憾和不足。“童蒙养正,少年养志”,中学生正是培养他们坚定的志向,知行合一的重要时期。我坚信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熏陶他们的内心,浸润他们的灵魂,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正坐端。
参考文献:
[1]王淑琴.让校园文化内植于“心”外显于形[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4):341.
[2]孙燕玲.浅谈班级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文渊(中学版),2020(10):333-334.
[3]张艳.特色班集体的传统文化建设[J].江西教育,202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