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
2024-11-05丁盈盈
【摘 要】 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正符合国家教育政策的现实需求。二者相结合,既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又能更好地实现现代教育目标。但是,部分小学在实施地方课程时,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导致地方教育教学水平低下。针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是保证我国义务教育制度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文章旨在通过以下方面的论述,以期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 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资源
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小学地方课程的建设中,合理引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从而更好地推动新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课程规划不合理、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教学形式也显得单一,这些都对基础课程的发展造成了诸多阻碍。对此,教育工作者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并通过强化师资力量来优化地方课程建设,将传统元素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一、在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一)推动教学的特色化发展
在基础教育本地化的层面上,小学地方课程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助于学校建立具有个性化和鲜明性的课程体系,构建独特的校园文化,从而凸显学校管理制度体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传统文化在地方课程建设中的融入,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课程的组织方式,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个性化发展。
(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现实价值。小学生身心发育尚不健全,社会生活经验较少,对事物的认知尚不全面。将民族传统文化导入小学地方课程,可以借助其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发展。
(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其与小学地方课程建设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所赋予的内涵及其魅力。具体可以利用书法、绘画、学习传统礼仪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帮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才情。在正确的引导和教学指导下,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
二、在小学地方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在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建设相融合的推进过程中,许多学校积极进行课程革新,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总体上看,当前的地方课程设置仍存在许多不科学之处。一些学校仅仅是将某些传统文化元素生硬地塞进原有的课程之中,这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而在一些地区,由于课程设置不合理,存在教学内容不平衡的情况,导致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下滑。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校在开展地方课程建设时,缺乏以全局观为指导的教学内容设计。有些小学以诗词等传统文化为教学手段,有些以剪纸为主要表现形式,但都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方法,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成效。部分小学在选择教科书时未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导致教科书的选择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发展,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有些学校由于自身发展水平有限,缺少充足的教育资源,仅依靠网络渠道获取信息,造成了教学内容的匮乏,并且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在建设基于传统文化的地方课程时,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运用理论知识来授课,缺少实践活动,这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深入,无法使其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在地方课程建设及其基础教育的实施中,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有着高要求。想要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最优,积极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然而,我国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由固定的几个学科传授,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传统文化与地方课程建设的融合缺乏正确认知,并未接受过专业化的师资培训。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存在瑕疵问题,这也成了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在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教育原则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时期。学校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核心意义,明确新课改下对小学地方课程建设提出的多方面要求。为高效达成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是首要任务。这些目标应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深刻感受和认同传统文化;重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自主欣赏和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环境。在将传统文化融入地方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通过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避免过度解读或歪曲;二是立足地方、体现特色,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特点,积极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课程内容和活动,构建更具独特性的校园文化;三是以生为本、注重体验,综合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精心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教育内涵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更多的实践性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传承意义。
(二)积极做好课程规划
对当地传统文化进行深度挖掘是实现学科教学和传统文化二者融合的有效路径。学校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载体,应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文化特点有深入了解。可以将民间故事、传统手工、地方戏曲等能够代表地方的文化元素融入本地课程建设中。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他们所拥有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具体的课程规划阶段,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教学目标,遵循统一的教学方针,做好课程顶层设计,将传统文化魅力在校园整体文化中有所体现,为学生们的高效学习指明方向,提供新思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安排和评价上,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求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也可以加强与当地文化机构、博物馆等的合作,对当地的文化课程进行整合,使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经验。
(三)保证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
每个地方学校的课程建设存在差异。根据学校自身的具体条件,开展校本教学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关键。在具体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可依据学校课程、地方课程和国家课程标准,将课程体系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地方课程的教学价值。就教学内容而言,可分为“家国情怀”“德育”“社会关怀”三个层次,由浅至深地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首先,依据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学校文化无缝衔接。根据课本中文化资源的分布情况,归纳出可行性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类型等,保证传统文化更好地与课程教学相融合,避免课程内容设置单一而造成过重的教学负担。其次,将传统文化和本土教育相结合,发掘当地的优秀文化资源。在发展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结合当地的特点,开设具有特色的文化课程,以此凸显传统文化及其地方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最后,重视学校自身的发展,把传统文化渗透社团活动、实践活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做好教学设计,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遗漏、重复,加强其系统性和连贯性。与此同时,在学校教科书编制中,要避免对经典著作的直接引证,也要避免缺乏多种活动类型。
(四)建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是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开展的重要途径。若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将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上的学习变成一种形式。为顺利实现现代教学目标,可以围绕课程内容以及教育主题,创建各种类型的主题课堂。在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深化学生的文化观念和素养。教师应以积极正面的视角审视传统文化,避免受到课程教学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保留以往教学优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并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策略如下:1. 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相关情境中积极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例如,当某个传统节日来临时,围绕节日主题组织学习活动,利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内涵。也可以通过故事、传说等文化载体,增添课堂的趣味性,营造轻松愉悦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氛围;2. 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依托于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把静态的、枯燥的传统文化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一过程可以收集更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并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图片、纪录片等,在课程导入阶段或者引入某教学知识点之前引用,帮助学生们了解知识的背景以及赋予的文化内涵;3. 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这也是融入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组织学生们参与手工制作比赛等能够突显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或者是开展实地考察、文化体验等活动,让学生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与众不同和文化魅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4. 开展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建能够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学习机会。例如,在业余时间组织开展诵读国学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或者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开展以感恩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会感恩。
(五)重视师资力量建设和资源保障
一方面,教师是推动传统文化渗透的实施主体,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将会直接影响到课程的质量。因此,为保证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强师资培训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培训课程或邀请专家讲座,帮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渊源、文化内涵以及价值意义,促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得到同步提高。同时,也要给教师们提供更多学习和研学的机会,分享更多优秀的、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保证教学效果更为理想,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资源保障是有效融入传统文化的根本,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经费投入,为地方课程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要与地方社会文化资源整合运用,与博物馆、文化机构等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则要构建符合现代教育观念的文化资源库,将收集到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保存,为教学研究创造便利条件。
(六)完善评价体系,持续优化地方课程
持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中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的关键所在。内容完善、可行性高的评价体系可以精确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的教学反馈,推动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尤其关注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和进步,方便教师更加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实际需求,为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推进个性化教学的开展。例如,教师可提出具有探讨性的问题,并通过密切观察学生们在学习互动中的参与积极性,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态,及时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其次,要注重成果性评价,利用作品展示等方式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例如,通过评价一幅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或作文,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并提供指导性建议。此外,也要积极运用社会评价方式,由家长、社区人士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拓宽评价视野,提升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为地方课程的优化提供宝贵建议和意见。
四、结语
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地方课程建设,对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学校和教师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需要他们不断完善基础教育的规划与实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确保地方教育的健康发展,从而提升基础教育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玉芬. 在小学地方课程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分析[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7):188-190.
[2] 邱爱芳.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的实践探索[J].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08):193-194.
[3] 张朝珍,唐立宁,张煜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应有样态与实施策略[J]. 基础教育课程,2023(23):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