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与生命意识教育的融合路径探究
2024-11-05梁承明
【摘 要】 作文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难点,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在作文教学中融入具有推敲价值的教学要素,助力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培养写作意识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意识的价值与意义,全方位地增强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并将生命意识教育有效地融入作文教学中,使学生的核心写作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文章简要阐述了生命意识教育的原则,分析了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与生命意识教育的融合路径,旨在助力提升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关键词】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生命意识教育
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需求贯彻到底,把重点放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上,开展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构思和设计作文时,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作,从而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使他们的作文整体竞争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与生命意识教育相结合是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改革方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清醒的认知,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为后续的学习和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原则
(一)体验性
首先,教师应通过体验来感受学生的生命活动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对自身进行更深层次的体验,从而将学生带入其中。其次,要培养学生重视内化的过程,使其实现由认知到行为的转变。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将自己对生存状态的反省,内化成健康的心态,并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方式。最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创造体验并提高体验质量。
(二)情境性
情境性原则要求领悟存在的内涵,它是对特定时期、特定地方、特定情境的理解。生活世界是人类生存得以展开的情境条件,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不仅要在学校、课堂以及教材中进行,还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宽广的空间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
(三)超越性
超越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也是生命意识教育的起点与归宿。在一定程度上,生命意识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超越意识的教育,其他维度的生命意识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超越意识的不同诠释。
二、高中阶段作文教学与生命意识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调动学生写作兴趣,与生命对话
写作应是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是其内心世界的一种倾诉,是一项极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虽然写作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成为作家和诗人,写出惊天动地的作品,但至少要让学生学会表达。语文作文直抒胸臆的显著特征决定了写文章必须是作者的肺腑之言、最真挚的心灵感受。它是一种以作者个人感受为中心的审美活动,是对自身生存关怀的表现。要使学生的作文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意愿以及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种种真切经验。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才能真心诚意地敞开心扉,热情拥抱生活,从而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的自然需要。
(二)深挖教材,培养生命认知
作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将作文教学和生命意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需要教师立足学生实际学情,以学生的学习需要、思维能力等为参考,优化写作教学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教学资源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形成对生命的正确认知,逐步提升语文写作能力。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极具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的好文章,这些文章都值得学生去认真研究、琢磨,这对他们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做好教学小结,掌握写作教学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把写作技巧以一种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和简洁的技巧,学生能够以“生命”为话题进行写作,从而全方位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氛围
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为有效融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和生命意识教育,教师可以抓住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形象和全面高效的特征,优化作文教学的氛围,让学生产生感知和体会生命的乐趣,从而在写作学习中得到有效提升生命认知能力,以及创新生命感知思维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通过优化作文教学情境和氛围,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状态树立生命意识,提升写作能力。
(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实际多姿多彩的特性决定了它在作文教学中的灵感源泉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因此,想要让学生进行精彩的写作,就要让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考虑到生命意识教育的需求,教师应自觉地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积累充实的写作素材。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探究式学习等活动,对学生的写作练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多样化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帮助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他们的探索精神,陶冶他们的情操,激起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更能调动他们的求知欲和表达欲望。
例如,在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的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写景抒情的散文创作。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中的文章《故都的秋》《我与地坛》《赤壁赋》,总结其情景融合的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景物,大胆表达自己看到不同景物时的心情和心境,结合所学的艺术表达手法完成写景状物的散文创作。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因泥土中的落叶残花发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感悟,也可能会因落日余晖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思考,等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五)发展学生创造性生命意识
以往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具有以下显著特征:教师统一命题,对写作结构有严谨的要求,作文评价运用统一的人为标准,写作素材必须在思想认识层面达成高度一致,写作中强调模式化和规范化的立意要求,以及在教师指导下追求意义深远的开头和明了的结尾,常插入古典诗词、引述名人名言等,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轨道”进行创作。在这样的重重束缚中,学生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更谈不上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生命意识。因此,在与生命意识教育相结合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角度观察和理解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积极动脑思考,敢于用自己的才智去质疑、去发现、去表达。如果学生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绪没有违反任何道德规范,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去评判他们的对错。教师应尽可能地避免对学生强加所谓“合情合理”的观念,让他们畅所欲言,减少空洞、虚伪、无病呻吟的内容,让他们的文章具有自己的特色。
(六)读写结合生成写作生命场
与写作一样,阅读也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格的塑造和发展。部分人认为写作和阅读没有联系,在教学中将二者割裂,导致写作教学中丝毫没有阅读的影子,这一认知有失偏颇。写作是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上的,写与读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写作要求作者具备阅读的意识。但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大部分高中生都没有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也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是以高考的需求为指导,为学生传授关于阅读的基本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章推理出题目设计的大致范围,在头脑中思考如何回答。这样的教学,提升的是学生的答题能力而非阅读能力。全方位深刻地理解文本是阅读最主要的目标。在与生命意识教育相结合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全面系统地讲解阅读和写作的技巧,又要让学生积极开展阅读,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为作文内容和内涵的丰富充实做好准备,在长时间的交流与探索中,完成写作生命场的构建。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以生命为基础的课外阅读,进行生命的反思,提炼文章,提问质疑,从而使自己的头脑始终充满生机,不断地获得发展,不断涌现出内心的生命之力。教师可在如班会等课堂以外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研讨,注重整体阅读,做一个分析性的阅读者。在挑选阅读书目时,教师要立足全体学生的综合水平,尽可能地挑选高于学生目前思考层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读物。
(七)优化教学评价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首先是学生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的身份随之改变,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学生和教师不同,因为他们每天都在一起,彼此都很熟悉,所以他们比教师更清楚彼此的优缺点、性格、能力等。同时,师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年龄段差别。在心理学方面,尽管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但这也可能成为他们的优点。他们的思想通常不像成年人那样复杂,带着一种天生的纯真与真诚,偶尔还会想到教师忽视的地方,从而产生自己的独到见解。通过互评,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
其次是学生自评。如果学生的作品不能打动自己,那就更难以实现对生命意识的渗透。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体会到自己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思想,触及生命的最深层次,这也是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自评自改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是旁观者,而要做引导者,指引学生运用朗读修改等方法进行自评。
最后是家长评价。借助家长的力量进行评价,能够为学生的作文内容提供一定的补充。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家长能够从学生的文章中了解到他们的真正想法,这对处在关键时期的高中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家长可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让他们保持清晰、轻松的生命状态。
2. 注重人文个性评价
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作文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是否按规定进行写作的评价,更多的是要理解学生的生命色彩,让他们在评估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文体归属以及与其他文体相区分的个性特征,在内容、技巧、结构、语言等方面有具体的表现,这就显示了语文写作的人文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高中作文一般都要求文体不限,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学生必须对各类文体都有一定的了解,并能针对不同的风格,灵活地选用自己的语言表现形式。教师应严格按照文体标准对学生进行准确评估,在保证言之有序的前提下,确保生命意识在作文中的展现,以恰当的语言表达出不同的生命状态。
三、结语
高中作文教学与生命意识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其生命意识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当前,部分高中生存在对生命缺乏敬畏之心、缺少积极乐观的心态、不能正确看待生命价值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对高中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不到位所导致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作文教学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资源,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作文教学,从多方面提高高中生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仅能学会尊重、关心和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还能在提升写作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参考文献:
[1] 张馨木.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作文教学的策略[J]. 汉字文化,2024(04):141-143.
[2] 马亚琼.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优化高中作文教学[J]. 作文成功之路,2024(01):68-70.
[3] 赵秀阁. 谈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8):49-51.
[4] 郭彤璐. 王君“生命写作”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3.
[5] 林新鹏. 言语生命动力学视角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 厦门:集美大学,2022.
[6] 黄薇. 基于言语生命动力学理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重庆市教育学会第十届(2021—2023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渗透生命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H2021B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