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2024-11-05罗艳娟
【摘 要】 文章采用了问卷调查、座谈、实地走访、电话访问等方法,构建了“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即明确一个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一个“四融合”理论课程体系,实施一个“四三二三”人才培养体系,创建一个“三位一体”实践育人体系,实行一个“四三一”管理体系,优化一支“三丰”教师队伍,打造一个“三对话”课堂,形成一个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一个高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该机制以来,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团队收获丰硕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飞跃式提升,就业率和考研率逐年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得以有效推进。
【关键词】 师范专业认证;汉语言文学;“九个一”人才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部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工作要求,对全国师范类专业提出了认证的要求。2017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及相关的三个级别的中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文件。2018年,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旨在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开启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新征程。随后,河南省教育厅转发了该文件,并下发了相关通知。同年11月,河南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上报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规划的通知》,要求河南省内高校的师范类专业深入学习国家认证标准的内涵,主动查找差距,结合自身专业实际,撰写认证规划。这些举措无疑为师范类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差距,调研基础教育发展所需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研究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探讨如何制订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设具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环节,建立科学的学科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这些工作都尤为重要。它们将为学生专业技能和师范生基本技能的提升、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核心素养突出、具有高尚师德的“四有”好老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同时也为顺利通过二级认证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路径
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座谈法、实地走访、电话访问等多种方法,研究小组对独立学院师生关于师范专业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认知进行了深入调查,并总结了现存的问题。同时,针对就业市场上所需中文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结构进行了详细调研,解读了国家关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比对了新乡工程学院文法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方面与国家标准的差距,并探讨了达到国家认证标准的措施。最终,构建了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
(一)形成一个明晰的人才培养定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依据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坚持“强化基础教育,突出师范技能,提升实践能力”的培养思路,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深入研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聚焦师范生毕业后的所学所能,新修订的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旨在培养适应社会与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优秀中小学语文教师。
(二)构建一个“四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
将语言类课程、文学类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有效融合,构建“四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语言类课程涵盖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对比语言学、现代汉语词汇研究;文学类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则包含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文化素养类课程涉及书法、创意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汉字与中国文化等。四类课程的融合,为学生提升语言表达、文学鉴赏、现代语文教学等能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构筑一个“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紧扣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充分利用新校区建设契机,全面优化并升级了实践教学体系。为满足学生实训需求,校内已建成一批实训室,包括硬笔书法实训室、软笔书法实训室、文学演练厅、文学实训室、普通话语音训练室、微格教室、智慧教室以及教育教学研习室等,共计16个,设备总值超600万元。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该专业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原有基地基础上,新增了河南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卫辉一中实验学校等18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
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紧跟师范专业认证和国家专业建设标准,设置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课程。除了常规的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课程外,还创新开设了诵读文学经典300篇、现代文学话剧实践、文学综合实践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现代教学技能。同时,增设了中国文化辑录、中国民俗调查、现代汉语语言调查、中小语文教学改革调研等实践课程,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其实践应用能力。
为确保实践教学效果,该专业不断创新实践形式。在文学类实践中,通过背默、舞蹈、唱歌、演话剧等多种形式演绎文学经典,使文学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在写作课实践中,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等场所,领略自然与古诗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在中国文化辑录实践中,则带领学生参观安阳殷墟博物馆等文化遗址,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指导学生制作文创作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四)打造一个新的“三对话”课堂
汉语言文学专业秉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理念,不断推进教学模式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除了沿用精讲多练的传统授课形式外,还积极探索并尝试多种教学形式,把课堂更多地交给学生,使专业课堂转变为“三对话”(即与知识的对话、与思维的对话和与心灵的对话)的开放且充满活力的课堂。
(五)建设一支“三丰”专兼职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此,通过实施“送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推行导师制,实行以老带新的传帮制,组织外出培训,召开专题研讨会,以及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等多种途径,逐步建设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教育教学质量高的“三丰”专兼职教师队伍。
(六)形成一个规范的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为保障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质量,建立常态化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定期监控与评价主要教学环节。系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深入课堂,了解教学运行、教师到岗、学生到课、教学秩序及环境等情况,及时解决问题,确保教学平稳有序。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日常教学工作,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七)建立一个高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建立校友联络群、设置校友联络员等方式,与毕业生保持长期联系。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微信联系、QQ咨询等多种方式,跟踪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并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
(八)凝练一个“四三二三”人才培养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凝练形成了“四三二三”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四”指四能:能说一口标准普通话,能写一手漂亮三笔字,能写一篇好文章,能掌握一项现代教学技能;“三”指三基:具备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指两素养:拥有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三”指三需要:适应基础教育、地方经济发展和新文科发展需要。
(九)实施一个“四三一”学生管理体系
实行“四三一”学生管理模式:“四”指坚持党的理论宣传进课堂、进宿舍、进网络、进实践;“三”指学生管理要想在前头、扎根里头、了解外头;“一”指把教育、学习、宣传和社会服务通过互联网融为一体,形成“互联网+教育”模式。
三、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成效
“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在新乡工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施以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功建立了16个校内实训室和1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学习环境。同时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也在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合格基层教学组织,这一荣誉进一步证明了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的卓越成就。在202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评为校级一流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专业建设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也显著提高。教师队伍规模从原来的32人扩大到现在的52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也有所增加,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博士9人。这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以教授为带头人,副教授和中级职称教师为骨干的梯形教师队伍,为学院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教师所获得的荣誉层次也有所提升,包括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省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这些荣誉不仅体现了教师们个人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水平,也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整体声誉。
在人才培养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五年来,该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3%的高水平,显示出学院在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卓越成果。同时,考研人数和考研率也逐渐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8%的毕业生成功考取研究生,80%的学生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部分同学还考取了国家级、省级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近五届毕业生中,更有不少学生考取了郑州大学、苏州大学、新疆大学等知名院校的研究生,其中还有10人进一步考取了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大学的博士生,为学院的学术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反思
“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在新乡工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将以专业定位为出发点,不断完善专业建设目标和大纲,动态修订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验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同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及海外联合办学等新模式,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深入推进新文科建设,确保顺利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
四、结语
通过对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研究,发现该机制在提升专业建设、优化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的就业率、考研率逐年提升,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这充分证明了“九个一”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将继续完善这一机制,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以期顺利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中文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志云. 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探讨:以湖北工程学院为例[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0,40(03):10-13.
[2] 黄福艳.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23(16):33-36.
[3] 邵丽光. 基于师范认证标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德州学院为例[J]. 德州学院学报,2023,39(01):106-110.
[4] 王峥,王凯. 师范认证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改革:以石家庄学院为例[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3,25(01):135-140.
[5] 王虎. 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6):125-130.
[6] 迟蕊,肖珍珍,孙赛雅. 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协同培育路径思考: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174-180.
[7] 王利. 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6):9-14.
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校园语言暴力现状与对策调查研究”(项目编号:2024-ZZJH-37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产学合作模式下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20600514271434);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教育强省建设’背景下民办本科高校名师工作室建设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4SJGLX0624);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四有’好老师目标师范生素质能力培养路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SJYZD-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