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亚文化视域下研究生群体微博舆情引导干预模式研究

2024-11-05刘红

电脑迷 2024年10期

【摘 要】 网络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符号,对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不断冲击着主流文化在研究生群体中思想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微博作为互联网技术的产物,正被越来越多的研究生群体所使用。由此引发的研究生群体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主要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以恶搞文化、粉丝文化、弹幕文化、二次元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在研究生群体中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并积极探索利用微博舆情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和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研究生网络素养教育,为构建“五位一体”的研究生网络素养提升体系奠定实践基础。

【关键词】 网络亚文化;研究生;微博舆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亚文化逐渐进入青年人的视野,并成为研究生群体重要的文化符号。随着研究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亚文化语境来表达自身的情绪感受和价值观念,以此获得群体共鸣,并呈现出更多的个性化和理想化特征。而微博就是他们在网络世界中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主要传播媒介之一。由此引发的微博舆情,体现了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的网络“娱乐狂欢”。这种自我认同的文化体验是传统主流文化无法提供的。在亚文化语境中,学生能更好地建构理想自我,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据话语主导权。因此,对微博舆情进行合理恰当的引导干预,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引导提高研究生群体的网络文化素养,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交织碰撞:不同亚文化之间的文化表征和意指实践

亚文化之所以受研究生群体追崇,是因为以恶搞文化、粉丝文化、弹幕文化、二次元文化为代表的亚文化,能够以不同的表达形式满足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期待,为他们找到宣泄情绪、建构自我的途径。然而,在技术和利益的双重驱动下,亚文化很容易被贴上“非主流”的标签,与主流文化所推崇的自信自爱、积极乐观、理智沉稳、睿智豁达等特质相违背,偏离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利于研究生健康心智与价值观的形成,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干预和引导。

(一)恶搞文化:颠覆传统与反讽夸张的个性彰显

恶搞文化是将事物原貌以夸张、反讽的表现手法呈现给受众,以此启发受众思考。恶搞文化不可一味地“恶”,需要有道德和法律约束,否则就会被赋予低俗、无趣的标签,并逐步被主流文化所消解。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恶搞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路径,短视频、表情包、动图等传播符号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成为研究生群体在话语表达中常用的方式。各类恶搞表情包、模仿秀、配音秀等都是恶搞文化的产物,反映了在特定时代下人们对当下境遇的质询与不解,通过反讽、夸张、戏谑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与无助,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情感认同。

恶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青年的传声筒。当“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一封辞职信走红网络之后,与此同时衍生的网络舆情迅速发酵,部分网民反观自身,发出了“钱包那么小,你哪儿也去不了”的感叹,得到了研究生等青年群体的认同。微博的出现为他们展示个性、寄托情感、自我反省提供了平台。尽管这种类似的恶搞文化难以形成气候,但它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青年群体对传统现实的突破与颠覆,希望通过不同的话语体系来实现自身个性与价值的体现,以此呼吁社会对当下青年发展成长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

(二)粉丝文化:偶像崇拜与物质追崇的娱乐狂欢

粉丝文化在亚文化群中具有鲜明的群体特征。他们有共同喜爱的偶像,偶像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粉丝们”的神经,并心甘情愿为其创作的附属文化产品买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草根明星逆袭”、网络歌手爆红等事件从侧面也反映出受众对自我意识的审视与期许。与此同时,明星代言的产品极大地刺激了文化消费,商家利用粉丝的从众心理获利颇丰,偶像崇拜俨然已演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消费狂欢。明星效应在粉丝文化中产生巨大力量,近几年明星人设崩塌现象屡见不鲜,有的明星公然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被加入行业“黑名单”,由此引发的网络舆论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价值与情感认同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弹幕文化:主动介入与被动观影的交流场域

弹幕文化是互联网技术下的产物,受众大多是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的青年群体。弹幕文化之所以发展流行,是因为其互动交流的方式不同于以往的留言评论,而是直接在原图像上滚动出现,像传送带一样源源不断地呈现受众的情绪、观点和见解,视频图像也因此被拆分为碎片化的信息,成为弹幕爱好者的常态。微博的短视频生产者吸引了很多弹幕爱好者群体,他们主动介入参与到视频内容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其发布的评论和观点也作为影像内容的一部分被传播。

据研究生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微博用户覆盖率超过九成。以主动介入和被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建构方式成为弹幕文化的常态,由此引发的舆论效应体现了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的舆论社会控制功能,“强势”意见会在舆论场中形成强大合力,不断削弱“弱势”意见的力量。但“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正确,在现实生活中少数中坚分子的发言往往对“意见环境”的形成有很大作用。

(四)二次元文化:理想自我在二维世界里的憧憬幻想

二次元是青年群体接受度较高的文化产物,爱好者们通过二维平面勾勒的线条和形状传达对自我理想世界的想象,满足其内心压力的释放。曾经风靡一时的《名侦探柯南》《火影忍者》等动漫作品得到青年群体的追捧,并将动漫里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偶像,由此衍生的手办、海报、漫画等产品也得到了二次元迷们的喜爱。这种虚拟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理想未来的想象,实现了受众群体的精神消遣与慰藉。以二次元为代表的“萌系”文化中,风格迥异的卡通动漫人物将受众划分为不同的网络社交圈层。在二次元世界中,青年掌握着话语主动权,不受缚于现实世界的牵制。但过度沉迷二次元带来的病态、畸形的精神侵蚀以及西方文化思想的植入,对青年群体价值观形成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二、协同共生:对青年群体网络亚文化现象的思考

与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带有更多的“特异性”。在恶搞文化、粉丝文化、弹幕文化、二次元文化中,都能看到研究生青年群体的身影。这是特定群体自我意识和主动参与文化建构意识觉醒的体现,也是个体参与媒介舆论传播主动性和价值感的彰显。在网络亚文化的视域下,青年受众群体在媒介传播中营造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场域中的“意见领袖”成为传播的主要力量。他们传递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数人的观念和想法,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公民话语权的彰显。然而,长期浸润在亚文化中,戏谑、恶搞、媚俗、厌世等消极因素也会对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这一论述明确了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方针,是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面对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研究生的素质养成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文化的核心要义,并将其根植于这一群体的价值观中。教师应将课程思政与网络思政相结合,搭建“第二课堂”学习交流平台,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和提升工作。

近年来,各大政务平台进驻微博领域,开设官方大V账号。用户关注后可以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点赞等方式参与话题讨论,这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例如,共青团中央开设的微博官方账号截至目前共有1788万粉丝,获转评赞3.25亿,发布视频累计播放量达24.94亿。其话题围绕青年群体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现实生活需求,发布喜闻乐见的作品。“2024年中国华服周、清明祭英烈、青春故事宣讲会”等超话的发起,获得了众多青年用户的关注。这些活动将新时代思想融入主题教育中,通过线上浸润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社会正能量,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切实提升新时代研究生思政教育水平。

(二)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络文明

互联网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便利信息交互的同时,也出现了网络暴力、炒作作秀、虚假广告等一系列网络乱象,因此需要出台相应的监管措施进行整顿治理。近期,微博“人民日报”官微发布了中央网信办部署2024年“清朗行动”的通知,重点开展10项整治任务。这一政策的出台对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稳定有序的网络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看似自由宽松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茧房会不断束缚研究生用户群体的思想和判断。网络社交圈层化导致的传播内容固化和局限性,使得学生用户长期被动接受同质化信息,亚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也会被逐渐放大。因此,需要有“意见领袖”勇于发声,充分发挥“网红热点”的正能量,并借助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平台进行推广,往往能够达到预期的正反馈。网监部门也重点对低俗文化进行整顿清理,对涉及微博账号和低俗不实言论进行封号和整顿。网络平台也开展自查自纠,清除违规信息,并开设举报监管专栏。网络平台受到政府和受众的双向监督,这极大净化了网络环境,减少了亚文化中负面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三)关注青年需求,倾听青年呼声

在当下社会中,青年会遇到难以解决的成长困惑与难题。互联网营造的虚拟世界为青年抒发心境、排解情绪提供了渠道。从“丧文化”“佛系”“躺平”文化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青年的价值观也经历了从“与世无争”“焦虑沮丧”到“拒绝奋斗”的转变。他们以此种消极的态度应对外部环境,日渐回归自我的内心世界。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现实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根源有关。要实现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谐共生,需要找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一味地打压管制只会适得其反。如今,主流文化也开始尝试关注青年群体的媒介表达方式,采用青年常用的话术开展文化教育。例如,三秦青年的“萌系”推文、《后浪》短视频的推广等,都是将亚文化中的媒介话语进行整合的尝试。这样能让青年在主流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关注青年在社会中的需求,实现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价值观和情感传递的统一,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这对持续深入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亚文化的发展之路既充满生机也颇受争议。研究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警惕网络亚文化中拜金炫富、逃避萎靡等消极因素对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主流文化需要明确其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主导地位,借鉴并吸取多元文化的长处,使自身更加符合新时代的传播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传统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和谐共处的“密码”,更是主流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下演变发展的路径所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把握新风向、顺应新形势、利用新技术,培养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参考文献:

[1] 马中红,胡良益. 互嵌、分歧与可见:网络青年亚文化发展新趋势[J]. 青年探索,2021(05):18-27.

[2] 马中红. 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 青年探索,2011(04):5-11.

[3] 周赟,刘泽源. 认同机制构建视角下青年亚文化现象解读:以Cosplay亚文化为例[J]. 当代青年研究,2018(02):5-11.

[4] 相雅芳. 祛魅与重构:“躺平文化”的社会根源及文化反思[J]. 新疆社会科学,2021(05):146-152+164.

[5] 吕庆春. 转型社会中网络群体政治亚文化的极化与调适[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5):98-110.

[6] 胡余波,潘中祥,范俊强.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5):96-100.

[7] 张振铭. 微博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J]. 黑河教育,2016(10):73-74.

陕西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研究生群体微博舆情引导干预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2Z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