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教学在乡村医生定向专业中医见习中的应用研究
2024-11-05杨苗田野耿明凡
【摘 要】 文章旨在探讨精准教学对乡村医生定向专业中医见习教学质量的影响。在调查中,将107名乡医班学生随机分为两组,精准教学组(P组)53人、传统教学组(T组)54人。P组采用精准教学法进行见习带教,T组则按传统方式进行带教,并在见习结束后补充精准培训。比较两组学生见习前后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同时比较T组在精准培训后和传统见习后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此外,对所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收集反馈。经过调查研究比较可知,在中医见习中应用精准教学能够提高乡医班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学习主动性,这一教学方法对提升乡村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精准教学;乡村医生定向专业;中医临床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2017~2019级全日制乡医班学生107人。采用抽签法将每届学生都随机分为两组,纳入精准教学组(Precision Teaching group,简称P组)共53名、传统教学组(Traditional education group,简称T组)54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和上学期成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调研乡医班学生将要就职农村地区的诊疗环境和多发、常见病种,组织专家制订诊疗方案,编成“密云区乡村医生中医实用手册”(简称手册)。根据乡医班见习大纲,结合手册,明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订带教和培训方案。
P组干预方法:学生入组后发放手册,加入微信学习群。每3~4人组成一个小组,提前2天被告知所涉及病种及诊疗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以供预习。教师提前1天进行PPT讲授知识点,对将要使用的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手把手教授,并指导同组学生互相练习中医适宜技术,教师督促检查预习及技术操作情况。见习带教地点为密云区医院中医科诊室。在带教老师监督下,先由一位学生对病人进行四诊并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中医适宜技术操作治疗,其他同学观摩。患者当面叙述就诊感受,患者离开后观摩同学予以点评改进,最后带教老师总结。每天见习结束后,学生对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复习。学生有问题可随时在微信群里提问,教师进行解答。
T组干预方法:见习期间只接受传统带教学习方式。见习考核结束后,发放手册,利用学生业余时间,组织精准补充见习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
问卷调查法:结合本研究调查内容,经专家研讨后编制调查问卷。在107名学生见习前,以及参与所有见习及培训活动后进行问卷调查。
(三)考核方法及评价指标
P组学生在开始实习之前和之后都会接受中医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包括四诊、辨证以及常见病诊疗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考核,以及手册中列明的中医适宜技术的实践考核。相比之下,T组学生也在实习前、实习后以及接受精准培训后接受同样的考核。两组学生的考核难度相同,保持平等。每一项考核都有明确的考核点和评分标准,以确保考核的公正和准确性。这种安排有助于评估学生在中医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掌握程度,为他们未来的实习和临床工作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考核安排,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中医技能,为日后成为优秀的中医医师打下基础。这种全面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医疗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统计方法
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患者资料的分析。首先进行一般资料的描述性分析,包括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特征、就诊情况等进行统计描述,如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等。通过描述性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患者群体的一般情况,为后续的计量资料分析提供基础。针对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进行t检验前,首先检查数据的正态性和方差齐性,以确保t检验结果的可靠性。然后,将不同组别的计量数据进行比较,以验证是否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显著性水平p<0.05的情况下,认定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患者群体的特征和差异,为临床医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SPSS软件的应用可以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为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统计结果和结论,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二、研究结果
(一)考核成绩
两组学生见习前的理论考试分数分别为P组(69.94±4.48)与T组(69.20±3.69),t=0.93,p=0.35>0.05;实践考试分数分别为P组(69.21±3.79)与T组(68.81±3.52),t=0.56,p=0.58>0.05,均无显著差异。
见习结束后,两组学生的理论考核分数分别为P组(91.91±3.49)和T组(75.00±3.78),P组显著高于T组,t=24.03,p=0.00<0.05;实践考核分数分别为P组(89.60±3.26)和T组(74.06±3.11),P组显著高于T组,t=25.24,p=0.00<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组学生经过精准培训后,理论考核成绩为(91.33±3.07)分,实践考核成绩为(89.15±3.13)分,均较见习后成绩有明显提高。与见习后成绩相比,理论成绩提升的t值为-24.68,p=0.000<0.05;实践成绩提升的t值为-25.11,p=0.000<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调查问卷结果
三、精准教学在乡村医生定向专业中医见习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P组的见习后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均优于T组,而T组在接受精准培训后的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也优于传统见习后的成绩。问卷调查进一步显示,98.1%的学生对精准教学表示满意,并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使他们受益匪浅。尽管部分学生在掌握中医理论方面仍存在挑战,但95.3%的学生表示愿意主动学习中医。这一教学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的学习目标从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转变为提升中医诊疗水平和实践技能、学习中医新知识和技术。部分学生甚至开始热爱中医,这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动力。92.5%的学生表示希望在未来能继续参与同类中医学习活动。
将精准教学应用于乡医班的中医见习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还能显著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其优点总结如下:
首先,精准把握学生需求,制订针对性教学内容。精准教学通过精确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准确获取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满足自身需求的知识、技能或能力。乡医班的培养重点强调临床能力和执业能力的提升,坚持夯实基础、早实践、多实践、反复实践的原则,以优化实践能力。中医学涉及面广,知识点多,难以面面俱到。本研究根据学生上岗后对知识的需求,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化繁为简,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在适用、够用、通用的原则下,选择适当且主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进行重点教授,提高了课程的实效性。
其次,预习、复习和总结均有教师定时督促,落实完善。同学间互相操作练习,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要点,又能使他们切身体会到患者的感受。通过对学生进行实操诊治,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患者当面叙述就诊感受,则使学生能够聆听患者心声,精准了解患者就诊时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这既有利于提高医患关系,又能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并予以改进。带教老师在每一次诊疗结束后进行综合点评,对学生总结的病例特点及诊治方案进行修正,力求做到有指导、见成效。这样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较好地体会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全过程,掌握知识更加全面牢固、印象深刻,显著提升了学生对常见病中医诊疗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能力。
最后,专设微信学习群,鼓励学生有疑问时可以在课下与教师沟通。教师及时精准解惑,将学生遇到的学习和思想上的困扰随时总结、整理并做出调整,精准改进。这既能解决学生实际问题,又增进师生互动和信任,提升学生对教师和学科的认可,进而提高学习主动性。
前期对学生将要面临的工作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在带教中对学生进行普及,并讲授学生肩负的职业意义。加之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降低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焦虑和不确定感,使他们提前熟悉农村就医环境及条件,增强农村从医适应能力。
四、研究不足和展望
精准教学需要深入了解学情,采用精准测量和评估方法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它基于大数据平台,是对全部教学过程、教学人员以及海量数字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估。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准教学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本研究虽然由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记录和分析,但数据相对单薄。乡医班作为新开启的专业,前期数据积累更为匮乏。此外,中医学具有较强专业性和实践性,如何引入信息化技术精准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优化教学设计、构建乡医班中医精准教学模式将是进一步思考和尝试的方向。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使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发挥独特作用;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推广适宜技术。中医具有“简、便、验、廉、效”的特点,可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简化治疗过程,具有良好的实用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对乡村定向生引入精准教学进行中医见习带教,希望他们工作后能为乡医队伍注入新生力量。这将对合理利用乡村有限医疗资源、改善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产生现实意义,为北京涉农地区培养合格的应用人才,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目前研究均在校期间进行,这些学生是否能真正成为乡村百姓的健康“守护人”,还需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进一步调研。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将精准教学应用于乡村医生定向专业中医见习教学中,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中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学习主动性。研究表明,精准教学能够把握学生需求,制订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并通过预习、复习、实践操作及师生互动等多种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中医诊疗能力和对常见病中医适宜技术的操作能力。尽管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为乡医班中医精准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思考方向。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引入信息化技术精准记录学生的学习行为,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将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期望通过精准教学培养出的乡村医生,为乡村医疗注入新生力量,改善乡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有效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新华,张新荣,郭春香,等. 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推广方式及影响因素现状研究[J]. 北京中医药,2018,37(04):380-383.
[2] 段沙,周怡. 精准教学文献综述[J]. 英语教师,2017,17(24):64-70.
[3] 王鹤群,王丽. 中医适宜技术社区应用述评[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9,39(08):545-548+552.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教改项目“精准教学提升乡医中医适宜技术水平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项目标号:2021JYY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