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视角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探索
2024-11-05李晶
【摘 要】 在金融学领域,高等教育机构应用了协同教育模式,持续优化和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并加强了对行业实践能力的培育。高校金融学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元素融入课程中,这一做法有效促进了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衔接,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具备坚实理论知识又拥有出色实践技能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文章对新文科视角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新文科;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
一、新文科视角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过时
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内容现代化转型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当前,部分教学资源的陈旧性已无法满足金融行业不断涌现的新需求,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材和教学工具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升级。高等教育机构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协作,可以实现金融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行业实时需求的有效对接,确保教学内容与金融行业的最新动态保持同步,并具备前瞻性。
(二)教师经验不足
当前,多数高等教育机构的金融学专业教师在步入教育领域前往往缺乏直接的金融行业工作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传授行业实践知识时的深度和准确性。为弥补这一短板,高校采取了向企业派遣教师实习和引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措施,以增强教师的实操技能和创新思维。尽管如此,鉴于金融领域的快速演变和理论实践之间存在的鸿沟,这些努力并未能全面解决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样,学生的实习机会也受到地理位置和企业资源等诸多限制,导致难以开展长期且系统的实践学习,间断性的企业导师指导同样不能充分支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校企合作开发不足
对照德国备受赞誉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拓展参与的规模和深度。鉴于此,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策略,积极寻找双方互惠的产教融合新路径。在传统的实习模式中,学生往往需要个人努力寻找与专业对口的实习机会,这种方式难以保证实习质量。因此,有必要整合资源,系统性地规划实习与教学的创新方案。虽然国内的双元制教育传统上侧重于职业技术培养,但在新文科框架下,校企共同育人已成为迫切需求。
二、新文科视角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的培养目标
(一)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正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深入。培养策略不仅注重传授金融技术和数据分析的专业能力,而且更加强调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旨在塑造具有综合才能的学生。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深入理解金融市场运作的基本原理、掌握风险管理的关键技能,还需要具备文科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观以及宽广的国际视野。
(二)科学研究目标
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金融学专业的研究重心应致力于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研究不仅要深化对金融市场运行机制、货币政策效应及金融创新工具的理解,还应主动吸纳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视角,旨在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数据分析和经济现象的解读,更重要的是洞察这些现象对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人类行为的复杂影响。同时,研究还应注重探讨金融决策过程中的伦理问题,致力于推动金融学科朝着更加全面、综合的方向发展。
(三)社会服务目标
在新文科视野的引领下,金融学专业的社会服务宗旨应致力于培育学生利用其所学的金融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更加广阔的层面。这不应局限于对传统金融行业和市场的服务,更应深入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社会福利提升以及文化进步中去。金融专业的学生需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结合深厚的人文关怀,识别并应对社会经济问题,例如缓解贫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服务普及度和提高公众金融素养。
三、新文科视角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原则
(一)使命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正面临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重要转变。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金融学领域积极探索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径。在新文科发展战略的导向下,金融学专业需要深入分析“科技金融创新”和“新金融业态”的趋势,综合各类知识以实现以科研为导向的人才教育。此外,高校需要不断革新教育模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创新课程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及专业实操能力。通过这些措施,高等教育机构有望加深科研与教学的整合,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
(二)理念性
在新文科的大环境下,高等教育机构需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相连,并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整合进金融专业学习之中,确保课程思政自然融入专业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和剖析地方、国家乃至国际经济金融趋势,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面对挑战的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随着新文科理念的深入实施,高等教育机构应为金融学专业设计与科研育人理念相融合的创新教学计划,同时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金融学的核心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以此培养出既具专业深度又有良好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这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导向性
面对新文科理念的推进,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拥抱前沿的教育思想,并主动引领教育改革的趋势。在金融学科的人才培养上,高校应密切关注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致力于解析和解决金融市场发展与监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深化新文科的发展还涉及跨学科整合的加强,利用科研育人的跨领域连接能力,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间的协同合作,为培养金融专业的杰出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为进一步深化新文科建设,高校需在内部重视金融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并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教育的优势,精确对接产业界与学术研究的需求。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促进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协作推进校企合作,构筑以科研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保持同步。
四、新文科视角下金融学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策略
(一)提升高校的继续深造率
随着新文科的不断进展和深化,高等教育领域逐渐成为国家金融学专业技能培训的核心力量。教育体制不仅要求学生深入探究特定学科并在金融界强化专业技能,还期望他们在学术修养和创意思维上有所提升,以满足社会对卓越金融专家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学术研究、掌握前沿金融理论及高级技能,高等教育机构需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资源分配上不断创新和完善,以使学生在职场竞争中获得根本性优势。同时,学生是否选择继续深造也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高校应提供多样化的进阶学习途径,鼓励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或职业发展,以促进学术氛围的良性循环并提升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坚守科研育人理念,加大对教育资源、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如建设更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丰富的学术交流机会,增设奖学金和助学金,以及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
(二)打造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解职业环境和企业运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职业伦理、学习效率和实际技能的关键环节。在教育体系中,学术机构应给予充分重视,将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金融专业的应用型教育建设需紧密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与高校教学目标及人才培养规划相融合,不断优化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高校应加大科研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具备多元特色和强专业性的金融实践平台。同时,面对现代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需灵活调整实践教育架构,确保其时效性和适应性。高等教育机构还应确保配置足够的专业导师资源,加强与企业实践导师的合作,推动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打造金融专业的标杆科研教学课程
在新文科理念指导下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当下,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应聚焦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这需发挥专业课程教学、教师个别辅导、实验实训设施及专业课堂的综合作用,形成高质量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链条。首先,针对当代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变化,建设适应新需求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该体系应集成通识教育、创新思维、专业知识三个维度,以跨学科整合为特色,策划课程内容,确保专业理论教学系统完整,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其次,需刷新教学理念,教师紧跟现代金融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采纳“技术+智能+金融”的综合性教学模式,融入跨学科元素,提升学生科研与实践技能,推广实用特色金融课程,展现高校在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领导力和示范效应。
(四)搭建科研教育驱动体系
在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中,金融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应紧扣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宗旨。为此,建立与金融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科研教学互动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策略上,首先需要建立一个精准的导向体系,深化对科研教学一体化的理解,并构建起具有引领性的高校科研教育新模式,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科研教育成效评估机制。其次,为了满足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应搭建与之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在鼓励金融专业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的同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打造创新的职业发展引导体系,以激发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性。最终,优化以实践操作与训练为核心的推进机制,整合高校在科研教学方面的资源,包括更新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加强金融领域导师队伍建设等,以保障科研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将有效地推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高质量的金融专业人才。
(五)深度革新教学方法
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下,高校必须对金融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实施深度创新,以确保科研育人战略在推动学生内化知识结构、形成求实的专业品质方面发挥其全面的积极作用。此外,将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前沿技术及行业生态整合到常规课程中,对学生的教育至关重要。高校应鼓励教师采用反思型、探究型、协作型、实践型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这样做可以为学生创造出提问、集体讨论、团队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时,教师也应主动带领学生参与深入的研究项目,引导他们在研究探究中培养科研精神和研究思维,以思考的深度作为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将使得高校在培养学生金融专业全面素养方面更为有效,同时培育出既具有理论洞察力又具备实务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六)构建高校课程评价体系
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构建一个温馨、规范、透明的学习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完善这些体系和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首先,高校需建立一个全面的学习评价系统,该系统的评价指标应全方位覆盖学生的考核表现、实践能力、课堂参与情况以及科研能力等各个方面,保障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的评估。其次,高校需要优化金融学科的应用管理结构,包括审视并完善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科研导师的教学职责以及资金分配的合理化和教师业绩的公正分配制度。最后,高校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措施,例如设立“创新奖学金”和“创新计划奖”等奖项,以鼓励学生在科研和创新方面采取主动行动。这些措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培育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操技能的金融行业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修谦,王伟.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本科专业科研育人机制与路径探讨[J]. 投资与合作,2021(05):172-173.
[2] 何奇龙,李琴英,陈力朋.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科技拔尖学生培养课程体系构建[J]. 高教论坛,2021(06):38-41.
[3] 马彧崧. 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科研育人机制与路径分析[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04):138-140.
长春光华学院校级课题“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民办高校金融学一流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2GHJY02036);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30823143107024);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GJX24D0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