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共同体理念下教育评价策略研究
2024-11-05郝燕陈晨李向前宋淑伟王盼盼
【摘 要】 为探究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教育评价策略,文章在梳理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局限性,包括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式单一以及反馈程式化等问题,进而提出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多元评价策略:丰富评价主体,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创新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优化评价内容,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改进评价反馈机制,坚持正面引导与精准帮扶并重。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一个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多元动态评价体系,旨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赋能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评价策略;多元评价;教育评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在此背景下,探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策略,成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课题。学习共同体理念强调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注重学习过程,追求共同发展,这为构建科学的评价策略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文拟在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探究教育评价改革的新路径,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学习共同体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佐藤学提出的“学习共同体”理念。佐藤学将其定义为“以学习者的参与和对话为基础,通过协作学习实现个体与集体同步成长的师生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核心在于构建平等、互助、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自由、包容的课堂氛围,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国内学者张华教授指出,学习共同体是“教与学的多元互动共同体”,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互动中共同构建知识。综合上述观点,文章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个性化成长双向促进、互利共生的教育组织形态,旨在通过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创设问题探究情境,鼓励合作学习与体验学习,实现学习者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二)学习共同体的主要特征
1. 师生关系平等互助
学习共同体强调打破师生间的权力隔阂,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乃至学习者。师生围绕共同的学习目标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师生在教学相长中共同发展。
2. 课堂氛围开放包容
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开放、民主、自由的。教师为学生提供表达观点、质疑问难的机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展现独特见解。面对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教师耐心解答、包容差异,努力营造平等互信、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3. 学习方式互动协作
学习共同体注重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协作探究。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大合唱”。学习共同体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工协作、互帮互学,在头脑风暴和集体智慧中完成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还强调跨学科、跨领域协作,通过开展系列探究性学习项目,促进学科融合和学习迁移。
4. 学习目标全面发展
学习共同体追求学习者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品德、思维、能力、视野等方面的提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此外,学习共同体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二、传统教学评价的局限性反思
(一)评价主体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评价主体相对单一,评价权力主要集中于教师手中。教师依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表现,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则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与评价的机会。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评价结果片面化,难以准确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发展需求。
(二)评价内容片面化
传统教学评价过度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将考试分数视为衡量学生发展的唯一标准。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视了学生在情感态度、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这种评价片面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导致教学出现严重的“应试化”倾向,“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扭曲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方式单一化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我国教学评价方式相对单一,以标准化考试为主导,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将学生的发展空间局限在狭隘的考试圈内。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考查学生的发展状况,容易导致学生重应试而轻素质,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评价反馈程式化
传统教学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但反馈方式较为程式化。教师多采用“对”“错”“优”“良”“中”“差”等简单化的评语,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深入剖析,对学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关注不足,评价反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提升。程式化的评价反馈无法为学生的进步提供具体指导,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教育评价策略
(一)拓展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参与
学习共同体理念强调师生平等互动、携手共进,为拓展评价主体提供了崭新视角。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评价策略,要突破教师“一言堂”的评价窠臼,引入学生、家长、社区等多元评价主体,凝聚多方智慧,形成协同评价合力。一方面,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自我评价、互评等机会,引导学生反思问题、自我完善、互帮互助;另一方面,要深化家校社协作,邀请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评价,以多视角、全方位洞察学生成长轨迹。同时,要不断创新学生评价方式,积极探索学生成长画像、发展档案袋、个性化成长地图等成长性评价形态,激活学生成长内生动力。此外,要充分整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学生发展数据库,运用科学分析、精准画像等方法,挖掘数据价值,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指导。通过丰富评价主体,汇聚多元力量,实现评价视角多元化、评价结果立体化,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营造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生动个性充分张扬,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二)创新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管理
学习共同体理念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师生互动交流中完成知识内化,这启示教师要改变结果导向的评价方式,建立重过程、重体验的评价机制。
首先,需要丰富评价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访谈、测验、操作、展示、劳动实践、社会实践等多元评价方式,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单一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要加强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细化过程性评价指标,将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合作意识、探究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过程性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再次,需要创设开放评价情境,如开展项目式学习评价,开放探究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综合素养。开放式评价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要深化评价结果运用,基于多元过程性评价数据,形成学生发展诊断报告,因材施教、精准施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方案。评价结果不应仅作为衡量学习水平的依据,更应当成为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参考。
创新评价方式,有利于破除“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可以构建促进学生持续进步的良性评价生态,激励学生努力拼搏、挑战自我、超越梦想。评价方式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的成长需求,体现发展性和人本化理念,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优化评价内容,促进全面发展
学习共同体理念追求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启示教师要立足育人目标优化评价内容。
首先,教师需要突出德育导向,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行为习惯等作为评价重点,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道德修养,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宗旨,评价内容应当将德育贯穿其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教师要聚焦能力提升,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信息素养等作为评价维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强能力、长才干,在创新中增才智、拓视野。当代社会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评价内容应当关注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再次,教师需要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天赋特质,为学生搭建展示平台,因材施教、精准助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评价内容应当兼顾共性与个性,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此外,教师要挖掘学科德育元素,在知识传授中渗透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高尚道德品质。学科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评价内容应当注重将知识与价值观相融合。最后,教师需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学生在五育并举中全面发展、个性彰显。评价内容应当涵盖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修养、实践能力等各个方面,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优化评价内容,有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国家发展育才,为民族复兴聚力。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评价内容应当与此高度契合。
(四)改进评价反馈,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共同体理念强调教学相长、共同进步,这启示教师要改进评价反馈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
首先,教师要坚持正面积极的原则,以表扬进步、赏识闪光点为主,通过肯定性反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同时,也要做到实事求是,对学生的不足耐心指出,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帮助,引导学生认识问题、改进提高。正面积极的反馈有利于营造良性氛围,实事求是的反馈则有利于学生不断成长进步。其次,教师要加强反馈互动,采取面对面交流、书信往来等方式,通过平等对话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需求,增强反馈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助于建立互信关系,促进高效反馈。再次,教师需要注重反馈的连续性,通过学业预警、跟踪指导等,引导学生客观自评、明确目标、改进提高,做到评价一次、改进一次、提高一次。连续性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创新反馈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反馈,运用数字技术直观呈现学生发展数据,便于学生自我监测。信息技术为反馈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有利于提高反馈效率。最后,教师要强化反馈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进步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展示与进步的机会。恰当的激励机制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向上向善的动力。
改进评价反馈,有利于增进师生互信,营造向上向善的育人氛围,激励学生攀登高峰、追逐梦想。高效的反馈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理念对评价的全新要求。
四、结语
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传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先进教育理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习共同体理念为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学习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丰富评价主体、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内容、改进评价反馈,可以推动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生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教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郑莹,叶军. 智慧教育背景下国际中文学习者在线学习社会支持研究[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01):1-10.
[2] 赵帅. 面向知识建构的在线协作学习环境研究[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3.
[3] 齐腾达,施林宏. 聚焦“学习共同体”,开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课堂评价工具[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1):3-6.
扎兰屯市2023年度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学习共同体理念下评价策略的研究”(课题编号: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