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素及问题探究

2024-11-05朱鑫垚于晓明胡建行徐丹

电脑迷 2024年10期

【摘 要】 在党的二十大背景下,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重要诉求。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对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显著作用。文章以河南省郑州市6所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深入探究了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参与竞赛的学生多带有功利性目的,而不参与的学生则主要因缺乏合适课题。此外,问卷还反映出竞赛宣传不到位和学生经验缺乏等问题。针对此,学校应采取措施,如引导学生提升兴趣、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优化讲座形式、畅通信息传播渠道等,以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

【关键词】 大学生;学科竞赛;以赛促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教育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一战略,高校迫切需要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聚焦发力。学科竞赛是一种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型科技成果为载体的科研实践活动。它要求大学生运用学习过程中建立的逻辑思维进行发散思维,发展创新思维,创造出创新性作品。学科竞赛既是课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也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平台和有效手段。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渐显现。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活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大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经验不足、创新思维缺乏、有较强功利性目的,以及在参赛过程中遇到困难等。因此,本文以河南省的6所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探究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素及竞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建议。

一、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影响因素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影响因素以及在竞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本研究选择河南省的6所高校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分析。研究采用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共有630人参与了问卷调查,根据调研结果所示。其中,男生136人,女生494人。从学历分布来看,本科生591人,占总人数的93.8%;专科生39人,占总人数的6.2%。

(二)数据收集

问卷的主题内容为“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因素和竞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影响因素又分为学生参与竞赛的动机和不参与竞赛的原因。对影响因素与竞赛过程中困难的题目,采用了李克特五级制设置量表,并进行赋值:1=对此完全不赞同,2=对此不太赞同,3=不确定,4=对此比较赞同,5=对此非常赞同。由调研结果可知,影响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是“为了学分和综测”“有考研考公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以及“大环境内卷,有必要参与竞赛”,这些选项打4分和5分的占比较高;而影响学生不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则是“无合适课题”,该选项打4分和5分的共占比43.74%。

二、调查所反映的问题

(一)较强的功利目的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

根据问卷数据,参赛学生在选择参赛动机时,“为了学分和综测”以及“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两个选项的4分和5分的打分占比分别高达61.9%和60.9%。由此可见,学分、综测等外在评价机制是影响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重要因素,显示出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具有较强的功利目的。大学生具有功利性目的与当前社会的功利性导向有着深刻联系。除正常的成绩评价机制外,“竞赛评价机制”也正逐渐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竞赛所得荣誉的大小、竞赛本身的含金量,甚至参与竞赛的次数逐渐成了大学生除成绩外的比拼指标。功利性现象的蔓延淡化了学生对科学精神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追求,影响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拓展与深入。在学科竞赛中,这具体表现为学生只关心竞赛的结果与名次,只追求可以量化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科竞赛对自身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的锻炼作用,偏离了学科竞赛的初衷。

(二)无合适课题是大学生选择不参与学科竞赛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数据,未参赛学生在回答不参赛原因时,对“无合适课题”这一选项打4分和5分的人共达43.74%,而其他选项如“不感兴趣”“参赛信息通知延误”的4分和5分占比分别达21.87%、28.25%。由此可知,“无合适课题”是大学生不参与学科竞赛的重要影响因素。

“无合适课题”选项占比最高,这一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自身创新能力较差,不能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可供研究的事物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思维的固化,应试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使得学生创新意识匮乏。大部分学生目标单一明确,平时很少自发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另一方面是学校的教学机制尚待精进,很多课程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缺乏机动性和灵活性,无法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压制,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自然不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也就是当前未参赛学生面临的“无合适课题”困境的原因。

(三)缺乏竞赛经验导致参与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

由调查数据可知,大多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都遇到过困难,其中18.2%的学生选择“成员间发生矛盾”,38.5%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困难”,64.1%的学生选择“探究对象寻找困难”。在与参赛者交谈中得知,参赛过程中的困难往往是并发且容易出现多次的,如收集资料的困难可能引发成员之间的矛盾,即使后续解决了资料收集的问题,成员之间也容易在之后的团队合作中出现问题。因此,可以得出:大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普遍会遇到较多困难,且困难具有复杂性与多发性。

大学生参与竞赛经验的缺乏是导致困难重重的主要原因。根据调查人员与遇到困难同学的交谈、问卷数据分析,可以总结出:竞赛过程中的困难大多来源于相关经验的缺乏。无论是成员间的矛盾还是收集资料的困难,归根结底都是竞赛经验缺乏的表现。对竞赛流程和竞赛要求的不熟悉导致团队分工不明确、项目任务分配不合理,由此产生了成员间的矛盾与收集资料困难等难题。

(四)学科竞赛的相关信息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在回答“了解学科竞赛的途径”一问中,“学校官网、宣传栏等公共区域”和“班级群通知”这两项的选择率分别高达74.6%和79.2%,远超其他选项。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对学科竞赛了解较少的情况,56.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科竞赛的了解程度为“了解较少”或“不了解”。由此可见,学科竞赛的相关信息仍存在宣传不到位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传播渠道的单一制约了学科竞赛信息的传播。由调查结果可知,学科竞赛相关信息的传播主要以学校官网、宣传栏和班级群为载体,较为单一。当前大学生接触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平台,而学校仍以官网等渠道作为主要传播途径。信息传播方与信息接收方的渠道不匹配导致了部分学生未能及时收到学科竞赛的相关信息,即出现了宣传不到位的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建议

(一)增加兴趣导向,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学生若受到兴趣的驱使参加学科竞赛,将展现出更强的参与意愿和创新热情。因此,学校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和热爱参与学科竞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样的引导不仅能减轻学生对功利主义的过分追求,还能促进学科竞赛的良性发展。

为了进一步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这一机制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个人能力,还应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除了传统的成绩和竞赛获奖等评价方式外,学校还应设立关注学生内在品德的奖项,如每学期评选“雷锋之星”等荣誉称号,发现并宣传学生的暖心之举,以此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通过引入其他评价方式,让学生意识到参与竞赛只是评价他们综合表现的一种方式,而非唯一标准,从而鼓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提升自身内驱动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活力,学校应增设一些专门的课程,如思维导图课程和创意思考课程。这类课程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活力。思维导图课程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组织事情和条理清楚地表达思维,而创意思考课程则能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发掘自身创造力,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案。通过学习这类课程,学生可以增加创新理论知识,拓宽创新思维,进而提升内在的创新活力。

除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外,相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同样重要。教师应灵活地将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为学生课内创新知识的应用提供实践机会。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亲身感受创新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学科竞赛的内在动力。

(三)优化传统讲座指导,解决经验缺乏问题

传统的讲座指导和经验分享会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应当适时进行优化。目前,大部分讲座通常在报名参与竞赛前才会召开,但学生往往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发现可供研究的课题。因此,临期召开的指导与经验分享会存在延迟的情况,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事物、发现课题,并做好参与竞赛的初步准备与思考。这种情况下,优良的讲座指导与经验分享会并没有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定期举办相关的讲座指导与经验分享会。学生越早接触这些信息,越有利于他们将创新的思维带入日常生活,进而发现感兴趣的课题。同时,定期的讲座与经验分享会能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帮助他们在竞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畅通信息传播渠道,成立相关竞赛协会

学科竞赛相关信息的传统传播路径主要以学校为主,较为单一。为了提高信息的通达度,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多方面加强对学科竞赛的宣传。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抖音、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学科竞赛,将相关信息传达到学生日常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这样不仅能提高信息的覆盖面,还能吸引更多学生的关注。

除了通过网络渠道传播信息外,学校还可以派出专门的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成立相关的协会或组织。这些协会可以在学生群体中扩大学科竞赛的知名度与影响度,通过定期举办交流会、分享会等活动,有效提高竞赛信息的传播度。同时,协会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准备和参与学科竞赛。

四、结语

从上述以河南省郑州市6所高校为例的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出,尽管高校按照中央和地方文件要求积极开展了学科竞赛工作,大学生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实践,但依旧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高校在推进学科竞赛工作时,没有充分意识到其本质要求和发展趋势,也没有有效激发其内生动力。为此,高校应从多渠道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参赛,提升学生创新活力,优化传统的讲座与分享会等宣传形式,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形成学科竞赛工作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实现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亚娜,金丽馥,毛罕平. 学科竞赛中大学生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9,13(05):104-114.

[2] 陈树莲. 学生学科竞赛功利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教学与管理,2007(36):53-54.

[3] 郑洪亮. 大学生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现代交际,2020(01):148+147.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好赛不‘倦’——大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11652019);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校级教改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困境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JJG202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