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2024-11-05李晓菁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 汉语言文学教学作为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具备丰富的内涵和深刻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语言基础和文学基础,更有利于教师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此外,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此,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载体,就如何多元化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展开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汉语言文学教学 多元化教学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术语,许多人对此并不了解,但对于诗词、散文等概念却有一定认知,然而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是汉语言文学的一种类型。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囊括多方面载体的术语,既包括诗词、散文、小说,也包括寓言故事、神话传奇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见,探索多元化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1.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学生正确运用语言及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阶段。而汉语言文学是语文教材编制的主要参考。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的编制充分考量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并结合相关知识,根据系统化、结构化的特点归纳出全新的教学体系,其中收录了许多寓言故事、文学故事等,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具备明显的文学色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要求教师积极讲解不同类型的文学体裁,而这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能够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此外,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自身也受到优秀学文化的熏陶,对于文学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因此可更好地利用文学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可有效培养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运用能力,使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完整,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3.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且多彩,而汉语言文学更是其精神的载体,是我国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语文学科无疑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学科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积极投身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工作中[1]。

二、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特点

1.文学色彩强,形式多样化

语文课程的设置凸显了文艺特色,课程形式呈现显著的多元化特点。具体而言,文学小说、散文、诗歌以及寓言等文学形式都是汉语言文学的表现形式。其中诗歌与散文等类别的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技巧具有显著作用,同时小说和寓言类素材不仅富有文艺美感,还充满了趣味性,可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增强学生的语文修养。

2.育人作用强,德育价值高

语文课程的教育,在培养人才与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汉语言文学中如散文、诗篇等文学作品,富含丰富的美学要素,为学生提供了提升文艺修养和美学鉴赏力的有效途径。同时文学故事所蕴含的人文素养,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此外国学经典的教授,不仅传递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自信,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学生道德观念构建及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其辨识是非的能力尚显不足。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其承载着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通过增强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情感共鸣,可以显著提升其人文底蕴和道德修养,进而促进其全面、健康地成长。

3.知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语文学科作为一个涉及广泛的学科领域,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涉猎,体现了其跨学科的多维视野。同时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语文学科也展现了其基础性特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化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1.教师教学缺乏规划

目前,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既要求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教材重难点,还需要学生具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然而,大部分教师更多的是重视知识教导,并未认识到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性,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并未完全掌握本节课知识点,教师便开展了后续教学,随后靠作业巩固学生的基础。这种教学模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分数”,但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这正是语文教学缺乏规划的体现。

2.学生学习缺少方法

汉语言文学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内容之一。学生正处于认知能力发展阶段,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全面性考虑,只是“授之以鱼”,并未“授之以渔”,便会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而当学生在学习系统性、复杂性较强的汉语言文学时,便会出现“无从下手”的情况,这并不利于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开展,也难以体现其教育价值。

3.教师缺少理论知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教育理念、思想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义务阶段语文教学的发展。目前,我国义务阶段语文教学理念呈现了更为明显的科学化特征,且教学方法也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先进。但部分教师依旧受教材所限制,其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文章,并未重视语言教师思维的总结,缺乏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导致难以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2]。

4.教师教学方式单一

汉语言文学的丰富多样性,要求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情感饱满的方式进行朗诵,以此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在解读寓言时,教师则需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通过寓言故事背后的寓意,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如果坚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导致课堂氛围呆板,难以激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导致学生在机械式的学习过程中,文学素养和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四、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1.完善汉语言文学教学体系,助力学生巩固知识基础

现阶段,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更要求其基本掌握文化特点,并养成文学文化视角。但由于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文化视角时,往往困难重重。对此,教师自身应立足科学视角,多方位全面考量,重新构建教学体系,将重心放在汉语言文学整体教学质量上。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教师可设计情境表演、朗读对比等活动,以此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生活本质所创造的乐趣,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相对全面的教学设计作为参考,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追求美、创造美。此外,应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情境表演、朗读对比也应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如在朗读对比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文中某一段落进行朗读。在朗读时,学生虽未对文章内容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但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加上适当的指导,学生逐渐完成从内容到思想的转变,可充分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3]。

2.明确汉语言文学特点,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开展教学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求学年限尚短,其自身的语文基础并不牢固,且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时,若是过于专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深度,站在专业化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解析,便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因此,教师应灵活调整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语言基础程度出发,结合汉语言文学的特点,采取更为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如此,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纪昌学射》一课时,由于本篇文章属寓言故事,因此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将其当作一篇普通的历史故事进行学习。此外,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寓言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层次含义分析,如借此故事教导学生明白成功往往源于专注和坚持的道理。

3.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语文兴趣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希沃白板等先进的教学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应用。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应以构建兴趣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以便为学生创造更为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应深入剖析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内容相关文化背景,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相关的网络资源,随后引导学生就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展开探讨。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先搜集相关素材,根据课文逻辑顺序,搭配适当文字解析,展示相关图片。当学生对文章的思维逻辑以及核心思想具有一定认知后,也更有利于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

4.延伸汉语言文学知识,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量

为充分确保语文汉语言文学多元化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延伸汉语言文学知识,灵活整合学生之前学过的汉语言文学知识,以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学生知识储备。此外,通过延伸汉语言文学知识,可进一步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使学生的汉语言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培养[4]。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将学生熟悉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相关成语融入其中,以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主线,在教学课文时,适当向“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故事的文化背景方面进行扩展。此外,教师还可将文化背景进行结合,以此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开展角色扮演、话剧等形式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对于学生而言,想要完全掌握汉语言相关知识,具有一定难度,而通过延伸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可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

5.应用吟诵教学法,提升学生共情能力

吟诵教学法是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其使用价值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但随着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频率越来越少,许多学生甚至将吟诵等同于背诵。因此,教师应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语言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吟诵教学内涵。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吟诵教学中的引导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吟诵方法、技巧,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教师可进行示范,以确保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吟诵的节奏、乐感、情感。

其次,教师在应用吟诵法教学时,可结合音乐因素。例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课时,教师可播放相关背景音乐,使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江南意境,帮助学生通过课文“看到”江南地区的景色和风情,体验作者对江南地区的思念和向往之情。当教师引导学生吟诵时,便需要学生以柔和、回忆的情感进行吟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情感,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开展互动式教学课堂,加深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印象

吟诵教学法是小学语文传统教学方法之一,经过多年的实践,其使用价值受到教师的普遍认可。但随着各种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频率越来越少,许多学生甚至将吟诵等同于背诵。因此,教师应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生语言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吟诵教学内涵。首先,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吟诵教学中的引导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教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吟诵方法、技巧,当学生出现迷茫时,教师可进行示范,以确保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吟诵的节奏、乐感、情感。

其次,教师在应用吟诵法教学时,可结合音乐因素。例如:在教学《忆江南》一课时,教师可播放相关背景音乐,使学生在脑海中勾勒出江南意境,帮助学生通过课文“看到”江南地区的景色和风情,体验作者对江南地区的思念和向往之情。当教师引导学生吟诵时,便需要学生以柔和、回忆的情感进行吟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情感,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是学生奠定基础、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优化教学体系,并以此为基础搭建多元化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主动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中,使学生在汉语言文学的熏陶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孙娟.浅析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3(8).

[2] 董增宝.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方法刍论[J].成才之路,2022(21).

[3] 王菊琴.小学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1(16).

[4] 孙小红.论汉语言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才智,2020(7).

(特约编辑 范 聪)

作者简介:李晓菁,安徽省利辛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