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教育价值
2024-11-05杨月琼
[摘 要] 《史记》作为我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之一,是记录历史人物以及事件的书籍,具备极高的历史教育价值。本文以《史记》为例,探索经典文学作品历史教育价值,发掘其具备的历史教育资源,并且将其与历史教育结合,并提出《史记》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对策,更好地发挥《史记》的历史教育价值,丰富初中历史的教育资源,创新历史教育方式,从而在培养学生历史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经典文学作品 《史记》 历史教育价值
经典文学作品是人类历史上的智慧结晶,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典文学不但具备极高的文化价值,还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具备不可替代的历史教育价值。《史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司马迁所著,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横跨3000年。其独特的叙述手法、历史观点以及所记录的历史事件,成为我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也是历史教育中宝贵的教育资源。随着教育的发展,初中历史教育不再局限在对历史的回顾,而是“以史为镜,映未来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可以了解历史事实,强化认识历史发展的脉络,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批判性思维。
一、历史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应用的误区
1.脱离历史教材内容
在历史的教育中,经典作品的融合需要与历史教材紧密结合。但是当前历史教育在进行经典文学作品应用时存在脱离历史教材的情况,这不但会影响历史学科的教学进度,还会让学生对历史认知产生偏差[1]。经典的文学作品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背景和事实,但是并非与历史教学内容百分百契合。文学作者在进行写作时,或多或少会带有自身的观点或者对历史进行艺术化处理。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但是不对其内容进行核对,就会让学生将作者的观点作为历史学习的依据,其对历史的辩证就会被弱化,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知。我国初中历史教育秉持着全面客观地呈现历史发展脉络,但是部分文学作品仅代表个体的观点,如果教师不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历史,学生会难以了解历史的多维度特征。
2.教师主导学生阅读
传统的历史教育课堂经常以教师为主导,包括经典文学作品的引用,都是教师主导学生进行阅读,这对学生的文学作品设限,学生无法挑选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这样的教师主导方式不但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的心理,还会影响历史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经典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能会让学生认为这是课堂任务,不得不完成,这样的被动式阅读会让学生感觉到有学习压力,降低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教师主导阅读难免会加入自身的阅读观点,不自觉地引导学生的阅读认知,学生会以教师的观点为主导,忽略自身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品读和理解,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很难对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内容产生记忆,无法促进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
3.历史资源利用单一
因为历史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在应用经典文学作品教学时,往往只能单独分析其中的历史事件,不能将其放在历史脉络中讨论,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停留在表面,将其作为“故事”聆听,无法认识到其历史价值,导致历史资源的利用单一。历史是由多件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事件具备前因后果,其过程比较复杂,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有具体的背景和影响,但是教师如果过度使用某一历史资源,不将其前后事件串联,学生就会忽略这段历史的连续性,这样片面的资源利用会导致学生无法形成全面历史观[2]。历史资源利用单一还会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具备批判的能力,从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理解不同的立场和观点,教师如果循环重复利用某一历史资源,学生很难提出多元看法,也难以形成独立的历史观点。
4.混淆教材发展脉络
经典文学作品的应用需要和历史教材中的大纲吻合,以此保证学生可以清晰地构建历史时间线,将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内容作为时间线的标注。如果选用的文学作品和教学大纲不符,学生会混淆历史事件,影响其对历史发展正确的排序的理解。初中人教版的历史教材大纲是严格按照我国历史发展顺序排列的,以此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建立起正确的历史时间线。教材中的每个时期都有对应的具体教学内容等,这些内容相互关联推动,形成了历史时间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教材的时间线不匹配,会导致学生历史时间线的构建模糊,很难将所学与经典文学作品的内容对应。
二、《史记》的历史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包括了对历史人物形象丰富的刻画,以及对历史著名事件的描述。这些刻画和描述并非叙述性的简单举例,其中还包括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的分析,对历史事件的多角度考虑和观点等,其中的个人看法和观点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批判性思维。例如,在描写荆轲刺秦王的事件中,司马迁就介绍了荆轲的人物特点、刺杀秦王的动机以及过程,其中也多次描写荆轲的坚定神态,间接反映出作者对“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扬。这种历史批判思维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促进他们对古代历史的反思,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史记》对人物的描写也充满了层次性,司马迁在描写人物时并没有一味地赞扬人物单独一面,而是全面介绍,例如对秦始皇嬴政的介绍,不但介绍了其皇帝的身份,还提到了其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等身份,这样的多角度描写,不但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还能为学生后续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2.加深学生对历史规律的理解
《史记》作为横跨几千年的历史巨作,通过还原各朝代的历史真相,完成了对历史发展深层次规律的探索。司马迁在进行《史记》的撰写时,不但关注历史事实的陈述,更聚焦历史发展内在逻辑的分析,学生在阅读中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历史的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受到一系列历史因素的影响,所走之路为必然。例如,在《史记》中,学生可以了解到战国争霸的全过程,了解到强权政治和军事力量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史记》描写了战国的交替兴衰,开篇用“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後常雄诸侯”[3]。描绘了秦国从小国逐渐崛起的过程。在《史记》中的六国年表中,详细地记录了各国之间的战争、联盟、外交活动等历史事件,体现了战国时代的战乱变化。而且司马迁还记录了思想文化的崛起和发展,揭示了中国古代儒、道、墨思想流派脉络。同时还以南北地区的差异阐述了战国历史变迁的规律,东方万物生长,西方万物成熟,体现出历史变迁的地理变化,也为学生了解战国变迁历史提供了思路和视角。除此以外,《史记》中还对古代的政治变革进行了描述,例如商鞅变法、邹忌变法等,这些变法的记录并不单是让后世了解到古代的政策变化,更是让后世明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变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成功变法和失败变法的对比,也能了解到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基于社会的情况,满足人民的需求,这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史记》的记载上至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年间,书籍中除了记录了帝王的功过,也对各阶层的人物事迹进行了记录,这些都是我国文学、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例如《史记·伍子胥列传》就对一个渔夫进行了描写,其为伍子胥的救命恩人,司马迁对其救助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如无渔夫,亦无吴国伍子胥的谋士之路。又比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记录了漂洗丝絮的老妇人,其为韩信提供了餐食,也详细描写了她对韩信的鼓励之言,字里行间透露出老妇人的无私大爱,这样的大爱影响了韩信,现在我国淮安境内还有漂母墓、漂母祠,是国内著名的母爱文化教育基地。这些小人物的三观和精神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在大人物身上可以学习到国家大义、谋略与智慧,但是在小人物的身上能学习到道德品质。可见《史记》中记录的人各有特色,具备不同的品质。学生在阅读《史记》中,不但可以汲取古人的智慧,还能学习正确的三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品质。
4.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史记》将历史人物和事件生动地呈现出来,读者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真实和鲜活。司马迁在撰写时,利用了人物形象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这也让这部著作充满了可读性和研究性。《史记》对战争场景的描写,有多个精彩绝伦的例子,如“卧薪尝胆”“鸿门宴”“四面楚歌”等,这些不但记录了古人的战略智慧,还揭示了战争背后蕴含的技巧和军事部署。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战役,通过阅读也能感受宏伟和智慧的古代战争,从而强化对学生的历史事件记忆。同时,《史记》中还有很多辩证话题,例如“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得人才者得天下,古今亦然”,这些都是当代经典的历史辩论主题,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参与到这些辩论中,提高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此外,《史记》中的语言描写优美,富有哲理,例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等,都成为当今学生的文学素材。可见,《史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为学生积累语文素材。
三、《史记》在历史教育中的应用
1.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设历史情境教学
《史记》融入历史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进度和目标,选择性地引入《史记》中的内容。由于历史事件和人物较多,所以初中历史教材的内容记录的都是一些关键知识点,比较繁杂,且为了保证版面,很少有图片的介绍。所以教师可以从《史记》中挑选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进行教学的补充[4]。例如在学习秦朝的历史时,教师就可以选取《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的人物传记,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秦始皇是一个有很多身份的人”类似的语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结合史记的记载,描述秦始皇的多重身份。同时,教师也可以以《史记》作为开展历史情境教学的依据,将《史记》中描写的事件呈现给学生,例如《荆轲刺秦王》,邀请学生对该篇进行阅读理解,并且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演绎这一场景,这样不但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记忆,还能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教师还可以以《史记》中的史实作为批判性思考的内容,虽然史记作为历史文献,但是其字里行间的描述依旧带有司马迁个人的观点以及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史记》中的个别叙述,探索作者的立场,以教材观点为依据,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史记》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献,记载了黄帝时期到西汉末代的历史,是初中历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料。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时,需要设计开放性的经典文学作品阅读活动,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例如在针对炎黄帝时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史记》中的具体记录和译文,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分享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课堂上实行时间、内容、思维的限制。这样的自主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还能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见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方式阅读《史记》。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百家争鸣》这一篇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史记》中对儒家、道家、墨家学派的代表者以及事件的描写素材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对比不同学派的核心观点,这样的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以及学派人物,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历史。同时,为解决课堂阅读时间不够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史记》中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作为学生预习的阅读资料,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阅读完成下节课的内容预习,减少课上的学习负担。
3.利用多元历史资源,提高学生知识记忆
正如前文中提到,当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利用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单一的教育问题。所以需要利用多元的历史资源来促进学生的知识记忆。例如在进行初中历史七年级(上)《秦统一中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史记·秦始皇本纪》进行串联教育,打破固定时间限制,将《史记》中秦朝建立以及秦朝的衰亡一起讲解,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成的朝代脉络,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内容,引导学生对上节课进行回忆,并且延伸出下节课的部分内容。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可以帮助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针对西汉“文景之治”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读《史记》对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探索为什么要开展“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史记》的内容研读以多元角度审视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自身的历史批判性思维。
4.丰富历史教材脉络,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史记》中对历史事件有详细的记载和剖析,是一部按照朝代更替顺序撰写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当前历史教学的脉络,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5]。以“夏商周”的发展历史为例,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为“夏商周”时期,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较少,以青铜器和甲骨文等文化教学为主。而《史记》有完整的五帝、夏、商、周四本记,教师可以引用其中的内容来强化学生对该时期历史的学习和了解,弥补教材中的不足。同时,教师在进行七年级(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史记》中的《孝文本纪》引入到课堂中,其中主要讲述了西汉第五位皇帝汉文帝刘恒一生的文治武功,记录了“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与教材进行融合,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西汉繁荣的历史原因,丰富其历史知识体系。此外,《史记》中的人物记载,例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吕后列传》都可以成为历史教材的重要资料补充,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为其历史人物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经典文学作品不但具备文化价值,同样也具备历史教育价值。《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在初中历史教育中,《史记》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从黄帝时期到西汉末年较为详细的历史画卷,传递历史经验和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继续发掘《史记》中的历史教育价值,为培养具备正确历史观和文化认同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子璇.论《史记》的舆论意识及书写价值[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
[2] 许芸青.司马迁《史记》中道德观的德育价值探索[J].品位·经典,2023(3).
[3] 王欣.《史记》的书写理念、文本形态及价值探析[J].汉字文化,2022(8).
[4] 郭婉玉.传统文化视域下《史记》的语文教育价值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4).
[5] 王爱华.《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文学价值[J].名作欣赏,2020(9).
(特约编辑 杨 艳)
作者简介:杨月琼,云南省澄江市第六中学,研究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