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

2024-11-05王正寒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 在中华民族饱受欺侮、变得千疮百孔的时代背景下,鲁迅以笔为戎,张扬着坚忍、复仇和反抗精神,激起一个时代的浪花,让中华民族慢慢觉醒。他是一位作家,他更像是一个勇士,这个勇士是以他的杂文来警醒世人。本文通过解读鲁迅杂文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探讨其时代意义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鲁迅杂文 文体 艺术价值

一、引言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鲁迅为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以笔为刀枪,一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回顾鲁迅先生的作品,《彷徨》《呐喊》和《故事新编》是三部小说集,但《故事新编》是在描述历史,著名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更是他一生的代表作,除此之外,鲁迅还创作了17部杂文集,在其一生的创作中,这17部杂文集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热风》,共收录杂文41篇,其中27篇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随感录。该杂文集主要描述的是反对落后迷信,传播民主与科学,这是与旧思想和旧势力作斗争的背景下产生的[1]。之后便是他在1926年在厦门大学编写的杂文集《坟》,《坟》中收录了23篇杂文,在这些作品中,他心思缜密,思想深邃,刻画的内容生动形象。其余还有《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南腔北调》《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等等。

二、鲁迅杂文创作的时代意义

鲁迅的杂文作品中批判腐朽的人性和黑暗的现实社会。鲁迅利用自己敏锐的思维方式,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身处的真实社会进行审视和剖析,其独到的见解,刺激着沉迷的人心,虽然他的杂文所涉猎范围很广,其中包括哲学、中国历史、民族仇恨以及国民政治,还包括一些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描述生活中的小事情以及基层人的生活现状等等,但是这并没有脱离他的整体思路,自始至终都在对JaSskbWUxvsRx1hj+FEmPQ==时局进行批判,这种批判性的文学作品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被后来的作家纷纷效仿[2]。毛泽东对于鲁迅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高度称赞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认知以及对国民的警醒,在鲁迅逝世后在延安建立鲁迅艺术学院,这吸引了很多具有革命主义精神的知识分子,延安也成了这些知识分子心中向往的圣地。批判人性和现实的创作方式逐渐流传。

杂文在最初的影响力非常小,很少有人喜欢用杂文的方式写作,这与文人们对杂文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当然更多的是很少具有影响力的杂文出现,而鲁迅对于杂文的把握非常精炼,通过自己一人之力创造了杂文辉煌的开端。杂文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它是中国文学作品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杂文将现代文学和近代文学联系起来,它看到过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丑陋面目,见证了中国从屈辱中慢慢站起来的艰难过程,也记录了一代代中国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流淌的热血。自鲁迅之后,在许许多多的文人的共同努力下,将杂文一次次地推上中国文学作品的高峰。

三、鲁迅杂文的思想内容

1.批判与自我批判

如果仅仅批判这个无情的社会,殊不知自己也身处这个邪恶的社会之中,鲁迅以身作则,撕破自己面具,用最凶狠的语言在公众面前刺向自己,在批判别人的同时也在无情地解剖自己。鲁迅在杂文中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性弱点以及个人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和批判。他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探讨,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种种问题,也反映了他对人性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3]。他揭露书斋知识分子逃避社会现实、脱离大众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劣根性和依附性,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唤醒那些沉睡中的“战士”,鼓励他们为改变现状而奋斗。身处的世界如此,谁又能真正摆脱得了呢,他就像是在拿着手术刀解剖着手术台上的病人,也解剖着手术台上的自己。这种批判与自我批判的意识让人敬佩,也更能让鲁迅看清自己以及这个社会,把旧的自己狠狠地撕裂,从而长出新的自己。

2.与黑暗现实的对抗

在鲁迅的杂文中,到处都能看见他对中国现状的“反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着眼特定时空背景,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状态[4]。当时的中国处于极度黑暗之中,中国的统治者缺乏理智,玩弄政权,勾结帝国主义,无视百姓生命,鲁迅对这种黑暗的现实充满了无奈与绝望,将他复杂的情感和追求写在杂文中,发出鹰击长空般的嘶吼,他希望能够撕破中国当时统治者的阴暗面纱,他渴望天亮渴望光明。国民党反动派残害学生、追杀共产党人士,接二连三地制造血案,外国侵略者也在中国肆意叫嚣,这些血案和耻辱被鲁迅看在眼里并深深地刺痛他的内心,当局政府如此,其统治下的社会更是变得扭曲、人性开始磨灭,鲁迅的杂文不断地与这些黑暗反抗[5]。要实现民族的富强和繁荣,必须结束旧社会的“以暴易暴”的历史,走向科学、民主和理性化的改良道路。

3.打破封建传统文化的壁垒

鲁迅杂文不仅仅是对旧社会的批判,更是对个性自由、思想独立的高度自觉性的维护[6],在非常极致地刻画自由独立的“人”,他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痛批“父权”“夫权”以及封建社会最为出名的“君权”,将这些落后的思想、伦理道德和君主专制在鲁迅的笔下显得那么的刺眼,鲁迅认为,在强调权力时,应该注重人权,鲁迅杂文将这些观念暴露在公众面前,唤醒人们对于人权的重视和尊重每个人的权力。对于封建的传统文化,鲁迅将它们骨肉剥离,将它们邪恶的、披着虚假的外衣的丑陋嘴脸暴露出来,鲁迅说过,“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致强敌的死命”,这展现了他对传统文化中非文本性思想的批判基点,这种批判不仅基于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性理解,也体现了他对文化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7]。正是鲁迅的这种“残忍”,逐渐刺激人们的思想,摒弃封建传统文化。

4.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鲁迅杂文的主题就是对传统文化批判、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以及对自我的无情剖析,这些杂文透露着锋芒和尖锐,其中的讽刺和批判咄咄逼人,让人无地自容不敢靠近,但事实上,这种无情的、血淋淋的批判和反抗也正表现了鲁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以及新社会的追求,在《明天》这篇作品中,通过描绘一个因愚昧和迷信而遭受悲剧的母亲形象,暗示了只有当普通民众觉醒并摆脱无知时,我们的民族才能拥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这反映了鲁迅对于教育和启蒙的重视,以及他对于社会进步的乐观态度。虽然身处黑暗,但是鲁迅的心中拥有阳光,怀揣着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他想通过自己犀利的语言刺激沉睡的中国人,希望他们从黑暗中醒来,鲁迅渴望与他们并肩作战,反对这个无情的社会。鲁迅的一生都在为这个千疮百孔的中国奋斗,为心中理想的中国奋斗[8]。

四、鲁迅杂文的创作艺术

1.灵活变幻的创作结构

文章的结构对于历代文人来说都是比较看重的。纵观鲁迅的文章结构,我们难以找到统一性,更难对其结构抽象总结。他的结构的变化莫测的,是到处都充满惊喜和意外的。

以《航空救国三愿》《观斗》为代表的杂文以一种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为读者“挖坑”,这类文章首先对某一种新的事物进行赞扬和捧吹,但当你读完之后会发现这种事物看起来是多么的具有讽刺意味。在《航空救国三愿》中,鲁迅提出了航空救国的新的观点,他首先对这种救国方式非常“喜爱”,但是在“要认清路”“要飞得快点”“还要勿杀人民”这三个心愿中却充满了讽刺,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打着响亮的救国旗号啃食百姓的虚伪面孔[9]。

《半夏小集》《立此存照》等杂文集中的杂文则是不断地给出小高潮,先描述几个小的随感,就像一群山峰一样,都各有特点和趣味,在最后进行升华,出现一座最高峰,点出这些小山峰的现实意义,非常具有艺术性。《半夏小集》有9个随笔小故事,都有特定的描述对象,有对告密者的批判,也有对战士的赞扬,通过这九座小的山峰烘托出来了最高峰,最终表达出来了鲁迅内心的“爱”和“憎”。

2.形象生动的写作手法

鲁迅的写作手法独特,漫不经心的文笔之中却刻画了许许多多的经典的人物,夹叙夹议的写作中并非刻意去将一个人物描绘得完完整整,这是与小说和戏剧中刻画人物的方式完全不同的。鲁迅的杂文具有高度的艺术魅力。它的语言凝练、丰富、形象、生动,饱含感情,极具色彩美和韵律美,富有表现力和穿透力。精彩的比喻、巧妙的借用和反语、精致的排比与对偶、出奇的警句、警语等等,构建了杂文的艺术殿堂,给人以深刻启迪,回味无穷,为现代中国杂文史树立了艺术丰碑。鲁迅的文章核心是指出现实的现状,对某一现状进行议论和评述,这也是他的杂文中最常见的写作手法,在这种评论中看似漫不经心地就跳出来一个活灵活现的形象,这个形象是用来辅助文章的观点的,是借以达到批判或讽刺的目的。

在鲁迅的杂文中,除了直接描述之外,他一般喜欢使用比喻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当然在塑造非人物形象时还会用到拟人的手法,通过这些修辞,可以让读者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形象更加清晰易懂,并且也赋予了它们某种情感,这不仅让文章更具有形象性,也让鲁迅笔下的杂文更易直击读者的灵魂,传递出丰富的意义[10]。

在《怎么写——夜记之一》中,“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前面是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倒心坎里。”这种情感的抒发,让文章里的景色浮现在读者的眼前,里面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黑夜描绘成给人无尽的压力,这种压力体现出来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黑夜就如同这个社会一般压迫得人喘不过气来,这也表现了鲁迅当时内心的沉重。在《怎么做》中更是体现了鲁迅的经典写作手法——夹叙夹议,这篇文章中描写的是国民党文人,将他们对社会的狭隘偏见和盲目站在国民党立场上的丑陋形象刻画了出来。他们虚伪的面孔,同样蚕食着这个社会,双手也像是沾满了鲜血。这种看似随意的刻画与评论,却锋芒毕露,刺穿虚伪的社会,充满了艺术性。

3.简练犀利的刀笔

对于鲁迅作品语言的评论,历来各有侧重,有人认为他的语言充满讽刺,有人认为他的语言幽默,有人认为他的语言夸张,也有人认为他的语言含蓄。这些不同的评论也正说明了鲁迅语言的犀利性,我们难以用单纯的一个词语来形容鲁迅的语言。鲁迅对于传统的文学深有研究,他对文字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地步,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着内心对于这个真实社会的看法。

鲁迅的文字是简练的。最值得一提的是鲁迅说的“刀笔”,这个词是他在《三闲集》这个题目本就简练的文集中的序言中提到的,“我以为无产阶级是不会有这样锻炼周纳法的,他们没有学过‘刀笔’。”这是对于那些虚伪的无产阶级支持者所表达的有力批判。“刀笔”这一词语的简练之极,这一句话的简练之极,正如一把利刃刺向这帮人的面膛,狠狠地刺破他们虚假的面具。

鲁迅的文字是老辣的。老辣不仅仅是说鲁迅的语言尖锐有力,还多出一些“老”来,表明他对于文字的熟练程度达到了极致,甚至对于文字中的发音都深有研究,他将独特的词汇和语法结合更是让一句话多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等到烧成牛排,然后慢慢地来咀嚼。牛排是决不会‘觳觫’的了,也就和慈悲不再有冲突,于是他心安理得,天趣盎然,剔剔牙齿,摸摸肚子,‘万物皆备于我矣’了。”将那些不忍杀害牛却又要吃牛肉的“君子”的形象刻画出来,在幽默中充斥着讽刺。

4.独树一帜的文体风格

鲁迅的文体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当时看来都非常具有创新性,夹叙夹议的文笔中充满了艺术性。在当时,人们称鲁迅为“文体家”,认为鲁迅的文体层出不穷,每种文体都非常新颖而且不受约束,鲁迅本人也对这一称号非常喜爱。他可以写出精简的短文,也可以创造出引人入胜的长篇作品,虽然短文居多,但是文体却多变[11]。《答杨邨人先生的公开信》《拿来主义》《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文体大不相同,非常具有鲜明的对照性,鲁迅在写作时,可以温文尔雅也可以豪情万丈,更多的是幽默讽刺。鲁迅对于文体的运用也是出神入化,应用自如,完全跳出了文学理论条条框框的束缚,心之所驰,笔之所至。

五、结语

鲁迅的杂文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鲁迅本人精神思想的传递依托,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在文坛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将中国当时的社会、书写得淋漓尽致,表达着他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当然,除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性,鲁迅杂文的艺术性亦值得深入研究,他的词汇、语法、文体、修辞运用自如,用多变的写作手法传递自己的精神思想,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鲁迅的杂文进行了概述,简要列举了一些值得深读的杂文集,并对这些杂文的创作背景进行简要分析,解读鲁迅杂文的主要思想:批判与自我批判、与黑暗现实的对抗、打破封建传统文化的壁垒、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阐述这些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文学价值,通过创作背景分析和对其思想内容的品鉴,从创作结构、写作手法、刀笔、文体风格等方面讨论了鲁迅杂文的艺术价值,为对研究鲁迅杂文的相关研究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王本朝.《热风》与鲁迅的“新文化运动”[J].学术界,2019(5).

[2] 田素芹.鲁迅杂文的批判性[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10).

[3] 刘平.鲁迅的书斋知识分子批判与自我批判[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 朱新伟.鲁迅1930年代杂文与思想的生成[D].上海:复旦大学,2012.

[5] 谭广旭.从鲁迅的杂文看鲁迅思想的破与立[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6] 庄森.论鲁迅杂文的自由思想[J].文艺理论研究,2002(6).

[7] 蔡洞峰.契合与传承:胡风对“鲁迅传统”的阐释[D].苏州:苏州大学,2017.

[8] 李永建,王秀秀.鲁迅作品中的希望、光明和理想[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9] 谢遵议,谢宾.三十年代的“航空救国”思潮述论[J].贵州文史丛刊,2015(2).

[10] 宋春晓.鲁迅作品中的比喻运用研究[J].名家名作,2022(7).

[11] 林夕梦.“守成”中的“发展”[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特约编辑 范 聪)

作者简介:王正寒,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研究方向为社会文化、民俗文化、近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