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温暖人心的灯火
2024-11-05李林洁
[摘 要]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讲述了养鸭人徐五婆和一名男性逃犯的故事。通过阅读小说生动丰富的情节,读者们能够体会到二人生活的艰辛,体会到彼此的思念与牵挂,更能够感受到人性的温情和善意。
[关键词] 迟子建 《鸭如花》 人性之美 “小人物”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踏着轻快的步伐走上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坛风景。一时之间,众多学者和研究者不知道应该把这位从白山黑水间走出来的年轻的女作家归类为哪个文学作家群或者划定到哪种文学思潮当中,也无法确定迟子建应该属于哪种文学流派。这名女作家的作品中始终饱含着人间烟火气,始终关注着许多平凡的“小人物”,涌现出许多平凡人的生活的小细节;在迟子建创作的诸多作品中,读者们还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作家对于人性之美的追寻以及对于温情与爱意的向往。
一、人性中的温情与善意
温情是迟子建小说的主要表达内容,迟子建的作品之所以感人,主要原因就在于她的作品中始终闪烁着一种人性的温情之光[1]。她的许多作品中始终洋溢着沁人的温情,温暖着她笔下的每一个生灵,也温暖着每一位读者。
在迟子建的中篇小说《鸭如花》中,这股温情的力量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滋养了一个个平凡人,同样在默默滋养着他们身边的动物。清贫孤独的徐五婆,靠养鸭子及帮周围的村民操办丧葬方面的事情为生,某天她在像往常一样给鸭子喂食的时候发现了隐藏在鸭舍里的逃犯,在得知逃犯饿了后,没有对他大声呵斥,而是平静地为他做了一些食物。
面对竭力嘶吼的逃犯,她一边沉着地思考如何与眼前的这名身强力壮的男子展开周旋,一边担心着与自己朝夕相处的鸭子会不会被吓到,不愿让逃犯伤害这群可爱的鸭子。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侧面反映出徐五婆心地善良,没有单纯地把鸭子当成一种动物来看待,而是和鸭子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在她的眼里,这群鸭子更像是她的孩子,是充满感情和灵性的;与此同时,这些细节也能够展现出徐五婆遇事从容冷静的性格特点。她在逃犯真心悔悟后,满足了逃犯的请求,为他做了三鲜馅的饺子,还把自己酿造的冥酒取出来给逃犯喝,再另取出来一坛酒,让逃犯带回老家祭拜其父亲。止不住咳嗽的逃犯,已经渐渐地把徐五婆当成了自己的恩人,当他听到王明侮辱徐五婆的话语后既愤怒又难受,于是宁可冒着去坐牢的风险,也要跑出来替自己的恩人出口气。
从文本中的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逃犯的良知还没有完全泯灭,他的人性中还残存着一丝温情。在逃犯被枪决后,徐五婆走上前去和公安局的法警沟通,表示自己愿意为逃犯收尸。她处理得十分仔细,小说中对这段情节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她先把那罐冥酒淋到坟坑里,然后用空罐去溪畔取水,擦拭逃犯脸上的血痕。那罐子太小,逃犯的血又溅得四处皆是,徐五婆一共取了八罐水才清理干净。将逃犯置于墓穴安顿好后,徐五婆用铁锹撮了土把他埋上。殓完尸,徐五婆把稠李子果撒在坟头[2]。这一系列关于徐五婆的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徐五婆做事细致耐心,同时这位老人朴实的做法也展现出她内心生发出来的善意和温情,令人读罢心中升起一阵暖意。最后,徐五婆轻声问那只小鸭子,是想跟她走还是留下来陪着逃犯,小鸭子似乎能够听懂徐五婆的意思,静静地留在逃犯的坟头旁边。故事到此处戛然而止,留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个结尾还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温馨图景,更是让温情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二、苦难中挣扎的“小人物”
迟子建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将目光聚焦在了一个个在社会底层奋力挣扎的“小人物”身上。在其平静细腻的叙述中,读者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这些鲜活的“小人物”身上承受的厚重的苦难与辛酸,展现了迟子建对这一群体的关切与怜悯。
在中篇小说《鸭如花》中,涌现出了许多身世凄苦的“小人物”。徐五婆的一生就承受着巨大的苦难,她在年轻的时候,丈夫早亡,她独身一人在乡下生活;而命运并没有眷顾这个苦命的女子,曾经的一名厨师想要和徐五婆在一起,被徐五婆果断拒绝后而心生愤怒,他四处散播流言蜚语,败坏徐五婆的名声,无依无靠的徐五婆只能心痛地把心爱的大公狗勒死,暂且平息了这场风波。
通过阅读小说,读者们可以了解到,那只无比忠诚健硕的大公狗同样是徐五婆朝夕相处的好伙伴,仿佛是一个合格的护卫鸭群的卫士,却成了流言蜚语的牺牲品。徐五婆在愤怒的同时一定心如刀绞,在她的世界里,这只大公狗不仅为鸭群带来了安全感,更是自己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本该陪伴自己平安地度过余生的好伙伴,却不幸落得这样悲惨的下场。王明和他的妻子为了能够多报销一些医药费,在单位领导的面前上演了一场苦情戏。王明的妻子一面声泪俱下地哭诉着家庭的不幸,描述王明身患肠癌之后身体和情绪都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一面感谢着前来探望丈夫的领导们,这场景谁看了都会心生怜悯,希望力所能及地对这对可怜的中年夫妇伸出援手。
王明可谓是一名优秀的“演员”,他真的把“病入膏肓”这四个字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自己行将就木,正在用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垂死挣扎。小说中有一段关于徐五婆眼中的王明的描写:王明有气无力地摇晃着脑袋哎哟叫着起了身。他面色萎黄,眼皮耷拉着,喘着粗气,似乎不日将西去了[2]。为了尽可能多报销一些医药费,王明不惜大声嘶吼自己已经是肠癌晚期的患者,在最后的岁月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和孩子,哭诉自己担心死后妻子和孩子无力偿还高昂的医疗费用,不想给家人造成巨大的负担。在得到领导们同意报销70%的费用后,夫妻俩才长舒一口气。之后,王明担心徐五婆知晓真相知晓真相的徐五婆会告发他,假惺惺地买了食物去徐五婆的家中看望她,被徐五婆冷冷地揭穿后恼羞成怒。尽管二人身上也背负着巨大的苦难和艰辛,无论是否出于本心,王明和他的妻子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惜诅咒自己的身体健康等一系列做法,却是违背了良知和起码的道德底线。
这部作品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逃犯,在他的自述中,读者们可以了解到,他曾经是一个筷子厂的工人,生活穷苦,母亲在七年前因为肝癌晚期并无钱医治而病故,姐姐也远嫁给了家境更加贫穷的一个人家;工厂不幸倒闭,让他们本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下岗之后待业在家,因长期压抑苦闷而在一天夜里和开杂货铺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他借着酒劲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在与徐五婆短暂的相处期间,徐五婆的温情渐渐感化了逃犯如同坚冰的心,让他深深地意识到了自己的罪过,为此感到懊悔不已。情绪激动时,逃犯跪在床前给徐五婆重重地磕了三个头,表达着自己对这位素昧平生且温和善良的老人的无限感激之情,认为她就是自己的恩人。面对着眼前的这位老妪,逃犯终于在此刻战胜了自己的心魔,真心实意地对自己之前犯下的罪行进行忏悔,流下了悔恨的泪水;逃犯自知终将受到法律严厉的制裁,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然不多了,因此希望下辈子能够有机会认真报答徐五婆的恩情;接着,逃犯告诉徐五婆,他决定在自首之前,回老家祭拜父亲,诚心诚意地向父亲进行忏悔。
在这部中篇小说中,迟子建有一段简洁的描写,展现了逃犯在去世的父亲坟前的表现,他长久地沉默着,但是当他听完徐五婆轻声地念叨了几句话后,深深的悔意直接从这个男人的胸膛中喷薄而出:“逃犯跪在那里,久久不肯起来。他哭得直抽搐,仿佛一个小孩子独自走夜路,因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惊恐地哭叫一样。”[2]通过进一步阅读文本,读者们不由地展开联想:其实,逃犯之前是一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体力劳动者,过着平凡的生活,倘若曾经工作的筷子厂没有倒闭,这个正值壮年的男人也许可以做一辈子普通的工人,组建自己的家庭,过着清贫安定的生活;然而,他因为失业误入歧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一生,成为一名罪孽深重的逃犯。
阅读到此,读者们或许会情不自禁抛出一个问题:逃犯原本身强力壮,为什么会在失业在家的时候沉溺于打麻将呢?根本原因就是经济上的拮据,而且心生懒惰。逃犯的一家人长期以来生活条件困苦。他曾经工作的筷子厂的薪水很低,他的父亲辛劳地经营着自己的杂货铺,赚取微薄的利润。本来失业在家,他的情绪就比较低落,他对当时的现状极其不满,但是又无力解决,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排解积压在心底的苦闷和烦躁,更希望寻找一种快捷的方式,为家里带来一笔钱,实质性地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只是他并没有想到,正是这种强烈的投机心理,使得他整个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仅没有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反倒是输掉了许多钱,又一次给他的心灵带来了重创,他的心态渐渐由崩溃发展到畸变,最终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
自由自在是当时民间社会的显著特征。与官方的相对疏远和对立养成了民间百姓自由散漫、无视纪律的性格。他们喜欢依据自己的天性处理事情,一旦遭受伤害,他们不会运用理性思维去考虑后果,而只注重眼前的利害得失,享受报复的快感,因此报复同时也是民间个体对自身理性审视缺失的一种体现[3]。这个中年男人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失败,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把自己难以抑制的暴躁情绪宣泄在了父亲的身上。他直截了当地向父亲要钱,当被父亲果断拒绝后,他怒目圆睁地对着父亲声嘶力竭地吼叫着,用最寒冷彻骨的语言攻击着面前的父亲,于是父子俩在黑夜里产生了激烈的争吵,他认为父亲从来都瞧不起自己,尤其在自己失业之后更甚,今天争吵的话更是严重地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此刻这个男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就在极其愤怒的情况下,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三、结语
东北女作家迟子建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笔墨勾勒出了众多不同心性,行事风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如此具有生命的实感。迟子建笔下塑造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处于何种历史背景或处于何种成长环境,读者们都能轻松地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许多熟悉的缩影。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对人性的真善美的呼吁和赞颂是作家迟子建始终恪守的一条文学的准则,迟子建从来不赞成直截了当地揭示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和人性中的至恶;她认为,身为一名作家应该自觉承当起社会责任,应该以一种温和平静的方式,把广大人民群众应该恪守的道德准则和生动精彩的情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尽管温情的处事态度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足,也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足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积极的作用,能够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时刻提醒自己坚守良知和底线,通过自己的举手投足,去不断影响周围的人们,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善良的可贵,通过大家的不断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安定祥和。
参考文献
[1] 迟晓旭.用温情书写爱的主题——评迟子建小说《鸭如花》[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2] 迟子建.鸭如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3] 任诗桐.论迟子建笔下的罪犯形象[J].文教资料,2010(3).
(特约编辑 范 聪)
作者简介:李林洁,辽河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