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创建分析

2024-11-05黄刚李美

图书馆界 2024年5期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领域合作新征程,也给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带来机遇和挑战。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是贯彻国家战略建设与区域高质发展,提升行业内涵建设与部门品质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创建该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五个基本创建策略。

[关键词]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

[中图分类号]G2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24)05-0001-05

1 引 言

“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开启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的新征程,给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带来巨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国内外部分图书馆虽然已经有意识收藏东盟文献信息资源,但是专门系统收藏东盟传统医药文献的图书馆较少,难以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与信息需求。为了贯彻国家战略建设与区域高质发展,提升行业内涵建设与部门品质发展,需要构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而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就是构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实践举措。该中心作为国内外首创服务项目,如果能够成功创建,可以丰富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拓宽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对象,优化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为此,笔者对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2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必要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和持续推进,特别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紧密频繁,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有助于贯彻国家战略建设与区域高质发展,提升行业内涵建设与部门品质发展等。

2.1 贯彻国家战略建设与区域高质发展

在传统医药方面,已经举办的论坛或项目有“‘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论坛”“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中国—东盟药品合作发展高峰论坛”“中国—东盟传统药物与农作物废弃物药用研究技术培训班”等[1]。虽然不少单位收藏有东盟原版纸质文献,但是鲜有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方面的文献。因此,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对于贯彻国家战略建设与区域高质发展很有必要。

2.2 提升单位内涵建设与部门品质发展

对于一个单位(如中医药大学、科研院所等)和部门(如高校图书馆、图书室、资料室等)来说,基础设施建设、内涵建设、品质发展同样重要。而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就是一项两者兼顾的举措。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该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东盟传统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以东盟国家及港澳台地区为中心、辐射全球的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与对外教育新格局[2],该校如果能够成功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就可以助推学校的特色产业发展,夯实办学基础条件,优化图书馆的资源结构与服务水平。因此,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对于提升单位内涵建设与部门品质发展非常必要。

3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已经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态势,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国家传统医药产业政策的支持、技术设备与空间条件的支撑以及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作为基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四个方面。

3.1 国家传统医药产业政策的支持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获得国家传统医药产业政策的支持。自2016年以来,国家给予很多政策支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等。总之,一系列国家传统医药产业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国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操作都是可行的。

3.2 技术设备与空间条件的支撑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拥有必备的技术设备与空间条件作为支撑。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创建提供技术支撑。其次,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特别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基础设施、综合设备、馆舍面积等方面都已经得到极大发展,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创建提供基本设备与空间条件支撑。

3.3 丰富的馆藏资源作为基础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东盟传统医药馆藏资源。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需要拥有丰富的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其馆藏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所提供服务的类型、形式、效果等。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168.4万册、电子图书430.9万册,形成以中医药为主、纸电文献并重的馆藏体系。

3.4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保障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需要高素质人才队伍。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图书馆特别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非常重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又以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拥有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现有员工33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硕士以上学历22人,图书情报、医药卫生、计算机类专业技术人员25人。

4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策略

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作为一项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系统,其创建的关键应明确三个事项:基本职能、基本形势、基本目标[3]。其创建策略包括创建系统完整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加强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促进资源服务的共建与共享、建立筹措项目经费的保障机制、完善专业人才的保障机制五个方面。

4.1 创建系统完整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

图书馆满足读者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就是针对不同的信息用户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其基本前提是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因此,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馆藏资源建设需要遵循完整性、多样性、特色性三个基本原则,其完成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延续性、品质和影响力。

首先,遵循完整性原则。配备完整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馆藏文献信息资源是基础。在资源类型方面,需要储备有纸质文献、网络文献以及电子文献,形成纸质、网络、电子等相互匹配的完整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类型;在资源配置方面,纸质资源需要统筹考虑文献类型、语言种类、内容题材等,而电子资源需要统筹考虑采购资源、自建资源、共享资源、网络资源等,形成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馆藏提供与文献传递、自建资源与共享资源等相结合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配置体系;在资源保障方面,形成以馆藏电子和馆藏纸质文献为主体,以共享资源和网络文献为辅助的完整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在资源体系方面,形成包括论著教材、政策法规、民族民俗等全面而系统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在资源储备方面,建立品种齐全、系统完善、方便使用、复本合适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储备体系。

其次,遵循多样性原则。配备多样性馆藏资源是前提,馆藏资源不仅包括馆藏纸质资源、自建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订购资源、共享资源等,还包括诸如报纸、期刊、宣传卡(册)等非主流文献资料,甚至包括录音(像)带、影视剧集、光盘、照(相)片等零散文献资料,形成包含纸质资源、自建资源、订购资源、网络资源等具有多样性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馆藏资源[4]。

再次,遵循特色性原则。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需要按照特色化原则进行馆藏资源建设。在建设主体方面,可以由一个或多个中医药高等院校图书馆作为牵头单位,主要负责项目建设、框架搭建、提供服务等具体事务的推进和实施;在项目支持方面,可以通过申报国家、省市、地市等专项经费,或通过社会捐赠、共建共享等方式获取资金;在资源来源方面,可以选取由中国或东盟各国或其他国家编撰的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

4.2 加强网络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是一项系统工程,其馆藏资源包括馆藏纸质资源和馆藏网络资源等。目前,虽然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随时随地查找信息,但是面对来源广泛、内容杂乱、真假难辨、数量庞大的网络信息却无法精准判断和选取,毕竟普通用户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因此,应加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网络文献信息的开发与整合,安排专人负责,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如果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学科类型、内容范畴等对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网络文献信息进行分类标引与链接导航,形成自建馆藏数据库,就可以帮助用户方便、快捷、高质量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丰富馆藏资源并提升影响力、知名度、关注度等。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抗疫文献特色库为例,这是以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为背景的首家自建库,仅仅4个月就采集到学位论文34 605种、报道文献16 722条、数字化文献9 276种、学术论文4 992种、纸本中文图书798种、视频343个、纸本外文图书167种、实物藏品(如“战地婚纱”等)164件,形成以网络文献为主,包含多种文献的抗疫文献特色库。

4.3 促进资源服务的共建与共享

共建与共享理念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为了实现结构合理、系统完善、服务一流、影响深远的目标,可以从馆藏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东盟原版纸质图书采编业务的共建与共享两个方面有序开展和推进。

4.3.1 馆藏纸质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属于地方特色资源,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或相关科研机构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特色馆藏较有优势,可以采取多渠道征集原版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健全相互交换和对应捐赠机制以及捐赠奖励制度等共建与共享办法有效补充相关信息资源:[5]1)多渠道征集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原版纸质文献信息资源。广西南宁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所以中国—东盟各国使馆、政府机构、单位团体、公司企业等都集中在这里,各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主动与这些单位、组织沟通联系,努力征集资料等东盟各国的传统医药纸质文献信息资源。2)建立健全相互交换和对应捐赠机制。长期以来,中国和东盟各国保持稳定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等交流与合作,如何利用其优势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相互交换和对应捐赠机制是一项重要课题。客观上,双方可按照交流意愿、共建共享原则,定期或不定期相互交换、对应捐赠各自的传统医药纸质文献信息资源。3)建立健全捐赠奖励制度。得益于地缘、区位、环境等优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员往来比较频繁,可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捐赠奖励制度,鼓励和倡导来往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相关交流人士,主动捐赠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

4.3.2 东盟原版纸质图书采编业务的共建与共享。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由于较为小众化且影响范围不广等客观条件,完成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采编业务需要同时具备东盟语言能力与图书分编专业技能,仅仅依靠单家图书馆很难高效、快速、准确地完成采编业务,可联合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共同建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联合编目中心以实现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采编业务的共建与共享[6]。1)加强不同类型图书馆之间采编人员的共建与共享。不同类型图书馆在采编业务方面的优势不同,加强不同类型图书馆采编人员的业务交流、技术沟通、专业合作、优势互补等,建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联合编目中心,成立合作组织、完善协调机构、统一书目格式等,实现不同图书馆采编人员的共建与共享,有效解决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采编业务不统一的问题;2)利用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的共建与共享。虽然图书馆和图书供应商隶属不同的社会组织与团体,但是在完成图书采购工作方面却是一致的。如果中国—东盟传统医药联合编目中心利用好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供应商的采编业务能力与服务平台优势,就可以实现东盟各国传统医药原版纸质图书编目工作的共建与共享。

4.4 筹措项目经费的保障机制

在筹措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项目经费时,需要统筹考虑资源建设、设备配置、人员安排、平台搭建、维持推进以及项目建设的发展目标、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等,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吸引社会经费、高效使用经费等机制予以保障。

4.4.1 增加财政投入。加强与政府、高校、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争取把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项目建设纳入发展规划,努力争取中央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等财政投入。又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抗疫文献特色库为例,该库于2020年6月首次提出建设构想就立刻得到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求做出翔实的工作推进措施,并拨付专项建设经费,仅仅4个月就征集到大量有价值的学位论文、报道文献、数字化文献、实物藏品等,于2020年10月正式揭牌和对外开放。总之,该库的成功建设经验表明,加强沟通是增加财政投入的一项重要举措。

4.4.2 吸引社会经费。应大力宣传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及时报道其建设进展情况。按照“共同投入、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基本原则,积极争取企事业单位、基金会、校友会以及个人的融资和投资,鼓励和吸引社会经费投入该中心的建设。首先,应合理规划该中心东盟传统医药特色功能布局,优化传统医药资源配套,精准定位传统医药服务,明确中心发展目标并确立具体实施步骤等;其次,要立足本校重点学科、强化一流学科、发展特色学科,更好地服务用户群体,打造特色馆藏、优化馆藏结构、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等。成功吸引社会经费后,可以给予投入社会经费的组织、单位或个人适当的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以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由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协同本领域代表性高校、研究院所和中药企业等7家单位组建而成,在建设和运行资金方面,每年配套学校专项经费预算,支持通过服务社会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该中心的建设发展和激励分配等,而这也正是加强宣传、吸引社会经费的典型成功案例。

4.4.3 高效使用经费。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应该建立健全专门机构与监管机制,明确其使用流程并认真统筹、高效管理等。其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不仅需要配备一定规模、数量、种类的东盟各国传统医药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还需要保证馆藏的品质优良,结构和搭配合理等[3]。再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抗疫文献特色库为例,该库建设规划合理、经费使用高效,通过大部分免费征集与少量部分有偿征集相结合的形式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电子文献、网络文献、纸质文献、实物藏品等。

4.5 完善专业人才的保障机制

建设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不仅需要加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还必须加强东盟语种与医药专业、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综合服务等专业人才的保障建设。

4.5.1 东盟语种与医药专业人才的保障。东盟各国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加工、整理和服务等各个工作环节都需要东盟语种与医药专业人员首先进行语种识别与内容理解。而东盟语种与医药专业人才既可以通过社会招录进行补充,[JP2]也可以通过对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岗位历练等方式自行培养,从而加强东盟语种与医药专业人才的保障。

4.5.2 图书情报人才的保障。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的基本工作需要图书情报人才对东盟各国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及时采集、准确判断、快速捕捉、全面收集、专业分析、组织加工、合理开发、高效管理、利用信息等,简而言之就是担任“信息导航员”和“情报分析员”的角色。而这些图书情报专业技术人员最好能够对外招录,也可以从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中选送有潜质的专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加强图书情报人才的保障[7]。

4.5.3 信息技术人才的保障。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需要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开发网络服务平台、信息组织与信息资源并利用信息导航等开展工作。他们应该具备计算机专业知识、图书情报理论与技术、东盟传统医药基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管理知识以及研究能力等。这些信息技术人才最好能从已经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或技能的在职工作人员中进行挑选并进行专门培养以加强信息技术人才的保障。

4.5.4 综合服务人才的保障。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由综合服务人员负责提供信息咨询、共建共享等具体业务,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传统医药专业知识及其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基础知识等。这些综合服务人才最好是能够从现有人员中挑选一批工作热情高、学习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专业技术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此外,他们还需要经常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以及中国和东盟国家传统医药发展现状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8]。

5 结 语

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既能贯彻国家战略建设与区域高质发展,也能提升行业内涵建设与部门品质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比较明显,建议国家、省市(区)的文化部门以及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能够通盘考虑,安排专业人员和专项经费按照项目规划、馆藏建设、目标设定、人员配置、场地提供等具体工作推进和落实。当然,要想成功创建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中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仅需要配备固定场地、馆藏资源、专业人员、技术设备等,更需要明确的工作推进措施和建立保障机制。当然,如果有图书馆能够承担主体建设任务,首先在一定区域内试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进一步推广覆盖,这或许会对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传统医药领域合作与交流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邹立刚.中国—东盟共建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4):39-45.

[2]杨涛,陈文雅,刘晓芳,等.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培养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高教学刊,2022,8(25):48-51.

[3]詹福瑞.实施图书馆国际化发展战略,促进知识的全球共享[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9(2):15-20.

[4]黄刚,李美.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2023(1):96-103.

[5]甘群文,黄刚.跨地域图书馆联盟的文献资源建设研究:以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为例[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2(2):49-56.

[6]许凌艳,黄刚.论“一带一路”文献资源的需求与保障: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兰台世界,2022(8):118-122.

[7]叶光辉,曹高辉,夏立新.我国高校信息管理院系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联合建设路径分析[J].情报学报,2023,42(2):231-240.

[8]吴戈,郭皑馨,弓孟春,等.精准医学信息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22,43(5):2-8.

[作者简介]黄 刚(1974—),男,硕士,副研究馆员,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李 美(1970—),女,硕士,副研究馆员,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

[说 明]本文系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中国—东盟传统医药文献资源战略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8XTQ0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