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一流课程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设计研究
2024-11-05韩春华庞蓓林葵
[摘 要]基于“两性一度”视角,分析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一流课程内容和教学缺陷以及创新。从补短板、强理论、增效果等方面引进国家级慕课上线广西大学SPOC平台,赋能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以大学生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OBE理念的课程终身点、切入点以及跨学科教学支点,创新面向STEM教育5E模式的教学流程,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为学习共同体的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学习社区。促进大学生走向学科前沿,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混合式;信息素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TEM教育5E模式
[中图分类号]G254.9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24)05-0028-06
1 引 言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为深化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推进高校课程的“两性一度”建设,推动高校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2019年,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1]。广西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开展优质本科课程倍增计划项目建设。广西大学图书馆积极融入学校教学改革发展,2023年,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素养课获学校立项建设。
广西大学图书馆立足广西大学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引进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武汉大学龚芙蓉的《信息素养与实践——给你一双学术慧眼》(以下简称“信息素养与实践”)上线广西大学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平台,引入STEM教育5E模式的教学流程对广西大学传统信息素养课进行改革。本文对广西大学开展的线上线下混合式信息素养本科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设计进行全面总结,以期抛砖引玉,与同行共探讨。
2 当前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之现状分析
2.1 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的“两性一度”
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实施科学课程评价,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2.1.1 一流课程的高阶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是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新理念。以OBE理念指引找到课程终身点,反向设计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提升课程目标的高阶性。
OBE理念由美国学者Spady[2]于1981年提出,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主流理念。该理念从2005年引入我国高校工程教育认证课程教学改革,到2016年中国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的正式会员,再到2019年教育部正式将其写入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指导文件,标志着OBE理念从带领我国工程教育认证走向世界的“点”,走到国家“层面”,推广到全国高校本科课程改革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被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接轨的“最后一公里”。
OBE与传统课程理念形成鲜明对比。传统课堂强调大学生掌握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结果,教学内容先于教学目标存在并占据核心位置;OBE理念则强调长期的、跨学科的结果,直接与大学生将来的生活角色相关,即从大学生毕业5年左右的职业成就总体预期作为课程目标的第一要素出发,反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3-4]。产出导向教育中的“产出”,不是大学生课程学习获得的分数,而是他们所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成长[5]。持续改进即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2.1.2 一流课程的创新性。一流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教学方法强调先进性与互动性。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个维度的创新。内容创新为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走进课堂,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开展研究性课堂教学,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提升走向学科前沿的创新能力。模式创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其核心是数字化学习[6]。
2.1.3 一流课程的挑战度。增加大学生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以学习小组自主和合作学习,在探究综合创新性复杂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重构自身知识体系,让大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收获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成长。
2.2 当前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一流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一流课程符合“两性一度”要求,体现了我国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研究和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又称“慕课”)和智慧树网等三大慕课平台的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一流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宽泛,绝大多数在传承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和数据库检索技巧的基础上,从文献管理和分析工具、文献调研和学术文献阅读、综述写作和学术对话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延伸,但各门课程拓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一流课程及其教学内容侧重点如下(见表1)。
2.3 当前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之缺陷
2.3.1 教学案例缺乏前沿性和真实性。教学案例难以体现专业前沿性。传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两方面的内容。在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教师采用检索案例演示数据库的功能,通过上机操作巩固学生检索技能。笔者通过调研多门高校信息素养国家级慕课和长期教学实践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采用熟悉的案例,虽能体现信息素养理论知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但与大学生的专业无关,针对性不强,缺乏专业前沿性,无法激发大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
与此同时,教学案例还缺乏真实性。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案例是教师根据听课学生专业精心设计的虚拟案例或检索词,检索内容不真实,检索过程相对简单,仅某个或几个检索词在数据库中检索演示,对课题分析、重要文献筛选和阅读等内容讲授不够深入,与大学生真实专业创新课题的文献调研需求相去甚远,无法驱动其自主学习。
2.3.2 教学效果不理想。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案例无法体现真实性和前沿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无法将复杂的创新课题检索需求代入教师演示的检索词或简单检索案例,开展文献调研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科学研究。而且,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方便教师主导学生系统学习信息素养知识,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较严重,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师生互动的即时性和灵活性不够,影响学习效果。
信息素养知识难以迁移到专业知识体系转化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7]6,是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具体表现。2021年,笔者曾指导学生参加由武汉大学主办的中南七省(区)高校“学术搜索挑战赛”,获得广西赛区团队现场决赛的特等奖。之后笔者将大赛“开放题检索报告模板”引入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或以获得立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按照大赛模板完成检索报告。课程学习结束后,[JP2]学生完成的检索报告质量普遍不高,有些本科二年级学生的“大创”检索报告为零。造成知识与能力不匹配的尴尬局面。
3 当前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之创新
3.1 混合式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之产生与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产生多种新的课程种类。教育部一流课程分为五种,其中的三种新课程与数字化学习密切相关,分别为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等,其余两种为传统的线下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与数字化学习相关的新课程是教育部一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部分。
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产生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两种新的课程模式。线上课程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其教学内容可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开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称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是一种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混合学习模式。混合模式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线上课程相同,但教学方法和流程有所不同。
3.2 混合式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之特点与作用
3.2.1 混合式教学特点。线上线下混合模式可充分发挥和利用数字化学习和面对面教学的优势,同时通过“混合”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8]。混合式教学特点有三。一是学习“三明治模型”,预留一定比例的课堂教学课时,学生根据教师线下教学进度要求,自主线上学习慕课教学内容;教师在面对面课堂中,通过“前测+精讲+后测”的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和内化。二是“讲授+教学停顿”,利用慕课堂或雨课堂等智慧工具组织课堂讨论、问卷调查、测试和学生课堂分享等活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加强师生互动,走出灌输模式。三是课程教学遵循5E教学流程,包括参与、探究、解析、迁移、评价等。
3.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和图书馆建设了多门国家级信息素养慕课,[JP2]并利用其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9-10]。教育部开展“慕课西部行计划”,倡导西部地区引进优质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东部和西部地区教学共建共享,提倡教学创新和教育公平。
引进优质慕课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广西大学信息素养课为例,引进“信息素养与实践”国家级慕课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补短板。2015年,美国ACRL发布《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将信息素养的定义延伸至“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组综合能力”[11]。而广西大学信息素养课以数据库检索技能为核心[12],对学生学术论文阅读和写作方法的教学内容不够重视。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设计引进的“信息素养与实践”包含“关于文献阅读”“创造新信息”和“学术信息共享与发布”等章节的教学内容,弥补了该教学短板。2)强理论。“信息素养与实践”对信息素LBykSwVlS2X0pDpWW3Fqzg==养理论知识讲授详细、生动,其教学大纲中有“主题信息检索”的教学内容,专门解构信息素养理论知识,并配有课程配套教材,可提升广西大学大多数非图情专业信息素养课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3)增效果。“信息素养与实践”的授课教师是教学名师,课程教学内容体现教育部一流课程的“两性一度”,教学水平较高,可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线上课程,提升线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4 广西大学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设计
推进信息素养课程的“两性一度”建设,是提升广西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以优质课程倍增计划建设为契机,引进“信息素养与实践”上线SPOC平台,补充和完善广西大学16学时、0.5学分的信息素养课,按照教育部“两性一度”的建设原则,设计课程学时为线下10学时,线上6学时,并通过该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4.1 以“大创”项目作为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案例
将“大创”项目引入信息素养课堂,与教育部一流课程的“两性一度”相契合。“大创”是教育部在国家层面实施,
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倡导他们主动实践的创新训练项目[13],分国家级、省级、校级项目实施体系。本科生通过申请“大创”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进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学术成果交流等科研训练。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14]。大学生获得立项的“大创”项目是学科前沿研究,是真实的专业创新问题,信息素养课堂教学支持大学生专业前沿创新研究,与教育部一流课程“两性一度”的要求相符。
将“大创”项目作为教学案例,与信息素养的内容一致。2020年,我国学者将信息素养凝练为“促进学习、研究和创新的一种综合能力”[15]。信息素养作为学术创新的“促进剂”“催化剂”,只有深度融入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使其产生“化学反应”,才能更有效地将信息能力转化为有关学科的能力,从而支持有关学科的创新发展,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才更有意义[7]8。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信息素养教育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关联研究很少。例如,福州大学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与专业科研教师合作,提出嵌入大学生科研训练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在信息素养学习中提升科研能力[16];重庆大学图书馆针对大学生科研训练的学科服务需要,构建高校图书馆引导式服务的体系和流程,实现学生、教师、图书馆和学校的“四赢”局面[17]等。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通过学科馆员服务方式为大学生科研训练提供信息素养知识的支持服务,少有涉及将“大创”项目引入独立学分的信息素养课程实践。
4.2 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实践与创新设计
4.2.1 OBE理念提升课程目标的高阶性。以OBE理念指引广西大学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终身点为“大创”项目的文献调研和综述写作,反向设计教学内容。将大学生获得立项的“大创”项目检索报告模板作为教师教学的“支架式”指导,以大学生完成各自立项的“大创”项目检索报告作为课程学习的产出导向,实现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有机融合,提升课程目标的高阶性。
4.2.2 面向STEM教育5E模式创新教学内容。STEM教育以提升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问题的寻找解决大学生能够办法,从而进行任务驱动学习[18]。5E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19]。创新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面向STEM教育5E模式的教学设计,将综合法文献调研过程应用到“大创”项目,形成创新项目检索报告模板,作为教师的“支架式”指导,重构广西大学本科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内容。面向STEM教育5E模式的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探究式教学流程如下(见图1)。
以广西大学土木水利专业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为例,阐述STEM教育5E模式的教学流程。在课前准备阶段,通过慕课堂问卷调查功能,收集遴选学生获得立项的2—3个“大创”项目案例作为备课素材。例如,“滨海土壤环境下反渗与饱和混凝土抵抗氯盐侵蚀研究”(以下简称“‘滨海’项目”);“采用RCM模拟氯离子侵蚀混凝土的研究”(以下简称“‘模拟’项目”)。1)“参与”。教师首先进行“滨海”项目综合法文献调研过程的案例教学,再利用慕课堂讨论功能,选取“滨海”项目相关的某篇综述文章参考文献中一篇有代表性的外文引文设计线索,创设引文判读和追溯原文的课堂讨论,再以“滨海”项目为案例讲授“检索原理和检索词”的信息素养理论知识,并创设“模拟”项目相应内容的讨论。以“滨海”项目作为课程教学的切入点,教、学、练相结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立项“大创”项目的兴趣。2)“探究”。教师制作“滨海”项目的检索报告模板,作为课程教学的“支架式”指导。学生以3—5人的小组为团队,根据模板自主和合作完成获得立项的多个“大创”项目检索报告,组内每人完成相同的“大创”项目并进行小组讨论。3)“解析”。采用小组分享检索报告的翻转课堂,遴选3—4个小组展示“大创”项目检索报告。教师和学生就检索报告内容进行深入互动,教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补充和修正建议,学生课后根据教师建议自主和合作优化检索报告。4)“迁移”。结合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NE)的功能,设计“滨海”项目建立文件夹收集文献和写作等功能的讲授和讨论。学生和教师再次共同优化检索报告,促进信息素养知识向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迁移。学生课后作业为引入“NE”管理软件的优化检索报告,并作为课程期末考核评价。5)“评价”。期末考核包括检索报告的学生线上互评和教师线下评价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慕课教学知识点的测试成绩、讨论发帖数量及质量、考勤签到情况等。
4.2.3 学生小组合作提高学习挑战难度。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学习,课堂上教师以教、学、练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修正建议自主和合作优化“大创”项目检索和综述写作报告,具有较高的学习挑战难度。学生在课程结束的学习感言如“在做毕业设计之前学到这门课程,系统了解如何检索文献,对于今后的论文写作帮助很大”“很有趣”“很实用”“感谢课程对我‘大创’项目的推进指导”“收获满满”等。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大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提高了能力和素质所获得的成就感。
5 结 语
笔者引入面向STEM教育5E模式,构建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为学习共同体的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学习社区,以大学生获得立项“大创”项目检索报告作为沟通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的桥梁,强化大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多个维度的深入互动,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该课程学习社区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的挑战: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信息素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项目检索经验,能够对学生的专业前沿创新问题提供以信息素养知识为支持的解决方案,为学生指明“站上巨人肩膀”的创新路径。
课程的PMIQ调查表显示,其中,I(Interesting)学生还想学的知识为“综述论文写作”,这提示了广西大学本科生学术论文阅读和综述写作等科研素养有待提升,这也是今后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的重点。混合式信息素养课程学习社区还存在优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和检索思路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的挑战,未来还需要持续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将信息素养能力与专业知识体系进一步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走向学科前沿的能力,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4-03-0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2]SPADY W G.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M].Washington D.C:National Institution of Education,1981:3.
[3]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岗,等.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62-68,75.
[4]姜波.基于结果的教育:原则及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3(8):40-43.
[5]丁玉红.我国成果导向教育研究综述[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3):133-134,137.
[6]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7]初景利,刘敬仪,张冬荣,等.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6).
[8]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9]龚芙蓉.基于成果导向的信息素养混合式教学深化路径探析[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0,40(5):46-49,70.
[10]陈晓红,高凡,朱维凤,等.信息素养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22,66(9):74-81.
[11]韩丽风,王茜,李津.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6):118-126.
[12]林葵.当前高校文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3(8):88-90.
[13]李旦,赵希文,吴菊花.以过程为导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评价体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02-105.
[1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4-03-03].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10/t20211013_571909.html.
[15]韩丽风,秦小燕,杨志刚,等.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宏观规划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20,64(7):39-45.
[16]陈旭华.嵌入科研训练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基于《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指导[J].图书馆学研究,2019(1):2-5,87.
[17]张洁,杨新涯,袁刚.图书馆在大学生科研训练中的创新服务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22):54-58.
[18]李克东,李颖.STEM教育跨学科学习活动5EX设计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4):5-13.
[19]赵呈领,赵文君,蒋志辉.面向STEM教育的5E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8,28(3):106-112.
[作者简介]韩春华(1974—),女,硕士,馆员,广西大学图书馆;庞 蓓(1979—),女,硕士,副研究馆员,广西大学图书馆;林 葵(1967—)女,本科,研究馆员,广西大学图书馆。
[说 明]本文系广西大学“2023年度本科标志性教学成果倍增计划”(项目编号:T40100982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