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错的时光里
2024-11-05耿晨
摘 要:理想的教育样态总有一个画面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化错思想充盈的课堂正是乐学乐教,师生皆得滋养的课堂。在化错的时光里,有笑,因为学生不怕错,教师不怕学生错;有情,因为化错教育,课中有情,以情载道;有道,因为化错教育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数学教学的教育之道。
关键词:化错教育;教育样态;笑;情;道
理想的教育样态是什么?这个问题有很多答案,无论何种答案,我想总有一个画面是相同的,那就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化错思想充盈的课堂正是乐学乐教,师生皆得滋养的课堂。
一、 化错的时光里有笑
在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上,笑是一个最显著的标签,为什么这么说?学生不怕错,教师不怕学生错,甚至以此为荣,岂不就容易有笑声吗?
笑,没错。
从一个微观却真实的现状来看,学生最怕什么?怕错。教师最怕什么?怕学生错。很多公开课上,我们能看到学生因为怕错不敢举手发言,教师怕学生偏离所谓的“预设”,上得胆战心惊。而化错教育不是这样的。化错,就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正”对“错”加以解释,达成“错”与“正”的融通,体验寻找知识的乐趣。“错”只是差一点的“正”而已。化错教育的核心要义就是“没错”。教师的眼中没有“错”,学生也就不怕错。正如华老师自述化错教育第一阶段,错是错,温暖地“容”;第二阶段,错不是错,智慧地“融”;第三阶段,错还是错,自豪地“荣”。
笑,师者若水。
华老师的《师者若水》一文,我十分喜爱,文章不长,仍可得见华老师之教育思想。取其段首曰:师者若水,宽容博爱、和顺温柔、水滴石穿、随物赋形、抓准时机、灵活自在、公正无私、心如止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最值得教师学习的是“往低处流”。“往低处流”才会真心地聆听,才会真诚地欣赏,才会从善如流,从容地与学生一起行走。华老师曾言:让迷失的儿童找到来时的路,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希望。笑是情怀、是大爱、是大智慧。笑,相由心生罢了。
老师,你的课堂可有发自内心的笑?
二、 化错的时光里有情
“我希望你下次来能再选我们班!”这句话出自华老师《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一课的尾声,一个学生的深情期盼,类似这样的依依不舍在华老师的课中屡见不鲜。何以让学生主动要求“拖堂”?我想正是因为化错教育,课中有情,以情载道。
情,心中有数,无限美好。
《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不是一节教材编排的课,如果不是华老师的精心、创新设计,这节课本是不存在的,最多会出现在混合运算的思考题里。在很多教师看来,一节运算课应该是枯燥且乏味的。事实上,这是一节数学课,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发现阅兵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并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并解释数学问题。这又是一节思政课,学生礼赞阅兵,讴歌祖国,厚植爱国心。这还是一节艺术课,美在力度,钢铁雄狮,铿锵有力;美在速度,快也美,慢也美;美在心中有数。如果你不曾被一节数学课感动,请看《阅兵中的数学故事》。
情,半条被子温暖了整个世界。
《半条被子》是一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大家耳熟能详的讴歌军民鱼水情的革命故事。挖掘故事背后的教育意义,应是思政教师的事。同样,这是一节数学课,也是一节数学思政课。课中,学生不仅学习有关“分数意义”的数学知识,发展理性思维,更接受爱国、爱党、爱军的情感洗礼。课中,学生再述《半条被子》故事,既有“感性”之情,更有“理性”之火。半条被子温暖了世界,当然数学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把情刻画在思维的深处,这是华老师给出的方向,这是数学可以给出的使命。如果你不想只是做一个教书匠,请看《半条被子》。
情,我不是笨小孩。
《我不是笨小孩》也是华老师的原创课,遗憾未见课堂实况,只多次研学课堂实录。课的灵感源于华老师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的一道数学题:“徒弟问师父:你多大了?师父:我在你这个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个年纪时,我就71岁了!请问:师父几岁?徒弟几岁?”在不用方程的情况下,就算是一位数学教师一时间怕也难以解答,更不用说学生了。而实际情况是,在华老师的引领下,学生“投石问路”,多次列举、假设,构建“过徒—现徒—现师—未师”的点线模型,发现“原来5岁到71岁之间有3个年龄差”,进而解决问题。是的,方法虽然很“笨”,但简单、有用。这道题有七八种解法,但华老师都不教,而是教学生在遇到难题束手无策时非常有用的方法。“我不是笨小孩”是学生的感悟,是教师的情,是超越数学的传道,可谓“教与不教两昆仑”。如果你想真正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请看《我不是笨小孩》。
老师,你的教学可有饱含育人的情?
三、 化错的时光里有道
如果借用树这个意象,我们可以得到化错教育这样的三重境界:关注方法和技巧——树之叶,关注思维方式——树之干,关注教育之道——树之根。我想,化错教育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数学教学的教育之道。
道,学思研行是教师的本。
跟华老师的一年之行是学习之行,更是悟道之行。在华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一起观课、听讲座、读书、交流、写作、研课、悟道。一言以蔽之:学思研行。引用《大学》开篇来诠释尤为恰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向华老师学,这里的学可谓是“大学”,一为“博学”,二为“穷理正心,修己治学之学问”;明化错之德是为“明明德”;进而弃旧图新是为“亲民”;立德树人,悟教育之道是为“止于至善”;一路学思言行方有所得。
道,化人先化己。
很多年前,看了电影《无问西东》后,“横渠四句”在脑子里转来转去,那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开始思考“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深夜,我站在学校大门口,感受到一种叫作“沉重”的情绪,忽然发现这个无比熟悉的地方好像离我好远。学校,一个需要敬畏的场所,我是不是进出得太心安理得了?华老师有两本书《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他说,“我就是数学”,那是自我安顿、自我期待、自我鞭策,既用数学修身,也用数学立命;“我不只是数学”,是基于数学,将儿童的数学学习迁嵌入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是“我”的使命。说是“使命”,我认为是华老师的智慧和谦卑,我看还是“立命”。“我就是数学”为己立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不只是数学”为人立命——虽千万人吾往矣。化错是华老师的意义,我们学化错,就是追寻自己的意义。《无问西东》里面有一句台词: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化错,首先要有这样的意识。
老师,你的教育可有真心坚守的道?
有一天,我们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错误”,能够从容微笑侧耳聆听,依稀听见“咔嚓”的细碎声响。那是思维生长的声音,那是思想破土的声音,生命的新一轮循环开始了。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在化错的时光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耿 晨,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