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天空

2024-11-05张新平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8期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唤醒社会良知的良心之作。它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创新的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剖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中的多维困境,审视社会支持体系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显著影响及存在的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路径和解决方案,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教育公平

在社会的广阔画卷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成长与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一书,犹如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与社会融入道路上所遭遇的暗礁与迷雾,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既真实又引人深思的研究画卷。

一、 揭开多维困境的迷雾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留守儿童如同一颗颗被遗忘的种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艰难前行。本书深入剖析了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多维困境,如学习之路的绊脚石、心灵的孤岛之旅、社交迷宫的徘徊等,如同一层厚重的迷雾,笼罩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

学习之路上,这些孩子往往因为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督和辅导,学习兴趣逐渐消磨,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显得力不从心。加之农村教育资源有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使得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频频触礁,难以跟上同龄人的步伐。心灵层面,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内心的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如影随形。他们渴望亲情的温暖和关怀,却只能将这份情感深埋心底,成为一座座孤独的岛屿。心理调适问题频发,情感需求难以满足,让他们的心灵世界充满了阴霾。在社交领域,留守儿童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可能因为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难以融入集体,与同学之间产生隔阂。加之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显得笨拙而尴尬,仿佛置身于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之中,找不到出口。

二、 深窥社会支持的空隙

本书并未止步于问题的揭露。在深入剖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多维困境后,本书将社会支持体系置于显微镜之下,细致审视其在缓解这些困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作者敏锐地指出,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支持紧密相关。政府虽已出台多项关怀政策,但实施中存在盲区,尤其是在偏远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资源分配与利用面临挑战,难以全面覆盖所有留守儿童。学校作为关键的支持力量,受限于教师资源紧张、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完善以及与家庭沟通机制不畅等问题,其光芒在解决学生复杂问题上显得有限。而社区本应作为连接家庭与社会的桥梁,却因在教育资源投入、生活扶助及与政府、学校协作机制上的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其支持作用。这些发现共同揭示了当前社会支持体系在支持农村留守儿童方面的局限性。

研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精妙运用,揭示了政府、学校、家庭和社区四大层面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显著影响,特别是行为适应在关系适应和学习适应之间的中介桥梁作用,为我们理解社会支持系统的运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这些层面在提供支持时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路径和解决方案。这种从问题出发,最终回归于解决方案的研究路径,展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三、 深入破局之路的探索

针对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困境,研究提出了优化路径,包括重视留守类型、心理关怀、人际关系发展、学习引导和行为导向等方面。最终,基于研究结果,本书提出了建设以政府为引领、学校为主推、家庭为辅助、社区为衔接的社会支持体系,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以促进他们的学校适应和社会融入。

研究强调,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制定并实施更加全面、有力的政策;学校应作为教育主阵地,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关怀;家庭应成为情感纽带,强化亲子关系,满足儿童的情感需求;社区则应作为衔接点,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支持网络。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从个体干预到社会系统支持的全面升级,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铺设了坚实的道路,实现了从困境到希望的跨越。本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的探讨,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参考,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学校管理者、社会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人士来说,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源。

四、 共绘教育公平的蓝图

本书激发了我对教育公平和社会责任的进一步思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智慧的启迪,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和对未来的投资。本书不仅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中遇到的困难,而且深入探讨了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推动教育公平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研究中展现出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不仅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还巧妙地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工具,使得研究更加全面、深入且富有创新性。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析框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一书让我认识到,教育研究需要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方法。作者在研究设计上的创新,是对传统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一种新的突破。他将留守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放在了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结合。这种研究视角的转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留守儿童问题与社会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

《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及其社会支持研究》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唤醒社会良知的良心之作。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创新的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生动画卷。相信这本书将激励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新平,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育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现代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学科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效能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教指委案例教学专家工作小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教育领导与管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