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音乐可视化教学工具的运用

2024-11-05贾晶晶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8期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可视化教学工具,既可以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识记,又可以将抽象化的音乐情感进行形象化表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看见”音乐、“触摸”音乐、“想象”音乐,对于更新音乐教学理念、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图形谱演示,明晰音乐结构;音块排序,感知音乐高低;图片补充,了解音乐技法;视频展示,深化音乐体验。

关键词:小学音乐;可视化;艺术体验

音乐可视化教学是一种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节拍、音高、速度、力度、声部、情感等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可视”的图式或体态表现,充分利用联觉加强学生的艺术体验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可视化教学工具,既可以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识记,又可以将抽象化的音乐情感进行形象化表达,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善传统音乐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帮助学生“看见”音乐、“触摸”音乐、“想象”音乐,对于更新音乐教学理念、改革音乐教学方法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探索价值。下面结合实践谈谈音乐可视化教学工具的具体运用。

一、图形谱演示,明晰音乐结构

图形谱是通过色块、形状、线条等视觉图像,把音乐作品中抽象的音乐要素进行形象化表达的一种可视化教学工具,具有鲜明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向性,能够弥补音乐教学中视觉性和语言性的不足,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具体的音乐结构。

例如,我在执教苏少版四年级上册《丰收之歌》时,通过引导学生演唱旋律,师生共同发现这首丹麦民歌共由六个乐句组成,其中第一个和第三个乐句相同,第二个、第四个和第六个乐句相同,我们选择用“★”“▲”“ ︿ ”三个不同的图形表现三个不同的乐句,并通过图形谱(见图1)引导学生跟随歌曲在不同乐句处敲击彩纸、拍手、转圈,联结学生的视觉、听觉、动觉感知音乐。图形谱的出示使作品抽象的曲式结构得以具象化,弱化了学生理解的难度,深化了学生对音乐结构层次的感知,达成了对音乐结构的多感官、具象化体验。

又如,我在教学苏少版五年级下册《蓝色多瑙河》一课时发现,这个作品篇幅相对较大,按照维也纳圆舞曲的形式,由引子、五首小圆舞曲和结尾组成。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

明晰这部经典作品的结构呢?我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要素,如旋律的平稳与起伏、节奏的宽舒与密集、情绪的对比等创编个性化图形谱,明晰音乐结构。如图2所示,前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圆号吹奏出此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图形谱中用有高有低的旋律线表现。五首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图形谱用点状、长线条、短线条、字母等描绘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其中,第二小圆舞曲是歌唱性旋律,主题A的优美典雅、端庄稳重与主题B的流动性、加强的舞蹈性,形成对比,用不同色彩和点线强调。尾声用黑色线条表现全曲在跳跃、起伏、层层推进的高处结束,呈现出狂欢的舞蹈场面。

二、音块排序,感知音乐高低

音块是奥尔夫常见乐器,它不仅在敲击时能听到具体音高,还能将其底部粘在某一平面内形成一幅静态图,让学生感知长短距离,帮助学生体验、感知音与音之间的高低关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同时,音块也是练习歌唱音程、和弦、片段二声部旋律很好的方法,对于学习变化音、转调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例如,我在执教苏少版二年级上册《小鞋匠》时,通过分析歌曲的旋律特点,发现歌曲的前半部分共计四句,其中前三句都是从低音s向上方四度、五度、六度构建的音程,第四句是一个从s到d的五度音程的大跳。基于这一旋律演唱难点,我利用音块设计了《早安》发声练习,并在黑板上排列出旋律的走向(见图3和下页图4、图5),借助小棒敲击音块的高低起伏等一系列可视化的动作让学生“看见”音高,进一步唱准音高;学唱歌曲《小鞋匠》旋律时,我也借助音块间的距离将音高可视化,以达到“看”图唱谱的目标。

又如,我在执教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时间像小马车》时,通过曲式分析发现,歌曲的旋律呈下行级进同时伴有大跳音阶,这样的旋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演唱音高是难点。我将歌曲的主干音以音块高低的形式排列在黑板上,并辅以箭头标注上下行的音阶,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音乐的高低及旋律走向,再结合嗓音去体验歌曲旋律的规律,以达成训练音准的双基目标。

三、图片补充,了解音乐技法

图片常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承载着大量信息。而音乐是一门抽象学科。音乐与图片相结合,可以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例如,“鱼咬尾”是中国音乐中常见的创作手法,也是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表现为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好似若干条小鱼并列排队,后一条小鱼咬着前一条小鱼的尾巴。在苏少版四年级下册《忆江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熟悉旋律,理解“鱼咬尾”的音乐技法,我用图片(见图6)补充,引领学生哼唱旋律,一起感受江南曲调的连绵起伏。

四、视频展示,深化音乐体验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实现教学可视化提供了支持。相对于静态的图片,动态的视频更能给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带来冲击,并能补充教学语言上的不足之处,达到深化音乐体验、提高音乐审美、培育音乐素养的最终目标。

例如,我在执教苏少版四年级上册《丰收之歌》时,带领学生用简单的律动动作感受北欧音乐家格里格的音乐小品《牧牛谣》,体验北欧民歌清新自然的曲调特点;并在观看视频《丰收之歌》时欣赏丹麦的人们在丰收的稻田中演唱的场景,带领学生走进北欧五国之一的丹麦,近距离了解丹麦的风土人情、地形地貌,让学生理解音乐起源于生活——正因为人们生活的丰足,才形成了北欧音乐悠然自得的风格。同时,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模拟视频中的丰收场景并进行小型的情景表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手拿彩纸模拟多彩的丰收景象,几位学生站在象征着草垛的板凳上表现丰收的喜悦,其他学生则模仿视频中的场景围成一圈,边歌唱边律动,感受欢腾热烈的丰收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的方式,既从视觉上直观看到了歌曲表现的情景,也从听觉与动觉上模拟还原了这种景象,深化了音乐体验,有助于学生传承劳动人民的优良品格,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可视化教学工具,基于视觉、听觉、动觉等多感官,用动态、直观、多维的方式指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分析音乐,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效率,更让学生在情境化、个性化的探索中领悟音乐与生活、与不同学科的密切联系,进而提升音乐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贾晶晶,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