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长教育成就学校文化品质

2024-11-05朱燕芬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4年8期

摘 要:以“畅享蓬勃生长的力量”文化理念作为行动指南,以生长教育成就学校文化品质:定位健康的习惯、积极的情态、科学的方法等“生长基”,铸就文化之魂;涵育昂扬向上的情绪、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善交往的气度等“生长态”,夯实文化之本;孕育陶冶性情的环境、润泽素养的课程、腹有诗书的师长等“生长素”,强健文化之体;打造跨场域、全时空的“生长群”,成就文化之品。

关键词:生长教育;文化品质;文化理念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教育部重点课题“指向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小学社群生活实践研究”(编号:DHA2205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生长教育是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和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我们以“畅享蓬勃生长的力量”文化理念作为行动指南,以生长教育成就学校文化品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观照学生发展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强调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发展和价值观培养。

一、 定位“生长基”,铸就文化之魂

“生长基”,即生长基因。细胞的生长是由生长基因决定的。“畅享蓬勃生长的力量”文化理念强调为“活泼泼的好儿童”注入生长基因,促使学生在伟大复兴的时代语境中传承与创新,铸就学校文化之魂。

(一) 健康的习惯

健康的习惯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自主学习的习惯等。这些习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产生鲜明的推进作用。我们制定学生个人卫生、作息时间、饮食习惯、物品整理等规范,定期开展“最美餐桌”“最美小帮厨”评比,组织学生到餐厅协助工作人员择菜、洗碗,为生活上有困难的社区居民、独居老人上门送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学校已开展四届童心书包节暨新生入学活动,通过“书包梦:开启成长新篇章”“书包礼:传承美德启未来”“书包行:明确规则赏校园”“书包情:架起师生情感桥”系列活动,帮助刚入学的新生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难度增大的现象,学校精心策划BGpbNl9jNsiBOAEsD1Bqnyb7cvzT8OHkT3/64qwVyQ4=“全程半月巡”研讨活动,从生活、学习各方面规范师生教与学的行为习惯,优化班主任班级管理水平,帮助学生顺利过渡。

(二) 积极的情态

积极的情态是快乐、从容、自信成长的豁达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能助力学生专注于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积极的情态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力量,使其克服困难和挫折,用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应对,获得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学校组织“主题心理节”系列活动,开展“525心理健康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习得自我形象、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方面的技巧;借助心理机器人“小灵”,依托AI大数据平台,用倾听学生心声、鼓励学生表达、与学生共玩沙盘等方式陪护学生,形成“排查—面谈—干预”的校园心理健康监测链,实现“让每个生命熠熠生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融合,基于“曼陀罗绘画”的心理调适作用,依托美术课堂开展“妙笔绘心,触摸内心”主题心理绘画活动,让学生在绘画中品读和欣赏自己,逐步成长为完整而独立的个体。积极的情态融“智”“趣”“情”“理”“思”“慧”于一体,交织感性与理性,耦合内因与外因,谐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逐步完善人格,提升内在涵养和格局,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三) 科学的方法

科学的方法意味着“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这就是说,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系统思维全局考量,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弄清事物的内在逻辑,找到难题的解决之策,同时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和挑战,使之成为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有效工具。学校立足“生长课堂”,设计贴合学生认知、关联学生生活的情境,使其发现学习中的困难所在;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科实践,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本质,提升认知策略。学校组织学生在数学课上研究“营养午餐”,在科学课上研究“爷爷奶奶的康养计划”,在语文课上参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大好河山”活动等,教给学生“知道有困难—发现困难所在—探寻用什么方法解决困难—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在发展高阶思维的同时提升素养。

二、 涵育“生长态”,夯实文化之本

“生长态”,即生长的姿态。学生参与学校教育生活的互动、对话和创生,会动态生成各种姿态,尤其是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生长态”既涉及个体的姿态,又涉及群体的样态,有助于形成尊重个性、包容多元的学校文化,提升师生凝聚力和向心力,夯实学校文化之本。

(一) 昂扬向上的情绪

昂扬向上的情绪,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内而外迸发的激情和动力。这种情绪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未来的存在”,更重视学生内在的成长价值,能够引领学生从无意识的经验获取走向自觉自省。学校本着“面向每一个”“关注每一个”“成长每一个”的理念,利用六一儿童节、建队日等关键节点,对在学习、品德、才艺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以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学校全年开展“最美家风”向日葵志愿服务行动,尤其侧重在三月雷锋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公益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价值……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增强了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昂扬向上成长。

(二) 独立自主的精神

独立自主的精神,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懂得靠自己的努力满足自己的需求,思想独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学校设立“红领巾督察岗”,通过少先队员自治,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能力;通过品格工程“让科学仪器‘走’回家”,本着“宁用坏、不放坏”“走出去、动起来”“玩得转、乐开怀”的原则,在寒暑假发布课程项目计划,涉及阅读、运动、科创、劳动等多个方面,有效培养了学生自我依靠、自我控制、自我主张的能力。

(三) 和善交往的气度

和善交往的气度,是学生在社群交往中情思的自然表达,是学生高质量社会交往和自我价值实现的体现。学校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辩论赛等形式,模拟真实社交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他人和善交往;组织学生在“进社区爱心义卖”“模拟法庭”“六一与邻里互动”“开展社区劳模节”“管乐团社区公益展演”等实践活动中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从知识技能、理性思考、积极情感倾向等层面思考,学会与他人合作,在社群交往中获得社会性成长,让知情意行在关系重建中实现自然成长。

三、 孕育“生长素”,强健文化之体

“生长素”,即促进生长和发育的有机物质,在文化生长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孕育陶冶性情的环境、润泽素养的课程、腹有诗书的师长等“生长素”,强健文化之体。

(一) 陶冶性情的环境

只有依托真正能够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习环境的创设,除了应对已知的、可识别的需求,还需应对未知的、不确定的需求,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行为规范和精神引领。

一是社交型环境。一个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深入互动与交往的空间,是学习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社交型环境包括“智慧四季园”“能量空间馆”“拾光里的非正式阅读区”等特色场所,是学生自由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温馨角落。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寓意,巧妙融入了教育者的引导意蕴,使得原本固定的场所转变为师生讲述生命故事的舞台,实现了对学生全身心的浸润。

二是技术驱动型环境。此类环境从学科知识环境、活动环境、交往环境、评价环境等QbILGk8IDxsA7dzUBsjfPAJDCXbdnN6kWZyomNhLO8c=多个维度出发,致力于提升每个学生的学习体验,具有多元性、协同性、反馈性等特征。此类环境强调通过合作探究、主题研讨等教学模式,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性格品质。在此类环境中,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探险者、建构者,通过不同层面的探究,满足自身的多维需求。

三是创新型环境。此类环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打破学习空间的传统界限,融入“儿童工坊”“艺术街区”“云端智造”等多元资源,贯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以及社区内外的资源,深化学生的混合式学习体验。学生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玩中学”“做中学”和“创中学”。在动手实践、探索未知、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在创新的时空中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二) 润泽素养的课程

多样化的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实现“课程立人”。

一是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保稳固。2022年版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学科育人、实践育人、综合育人的全面统一。这要求学科实践活动丰富化、时代化、具体化,引导学生从自身生存的环境出发,理解学科本质。学校基于“畅享蓬勃生长的力量”的文化理念,结合“天天向上”的校训,将“培养活泼泼的好儿童”作为课程目标,构建以五育融合、自主选择、跨学科学习为基本特征的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特色开发与实施学科课程,立足国家课程目标、内容及实施策略,确保课程实施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如跨媒介读写、生活化数学、游历式英语等,凸显精品化和特色化,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基于学科建设彰显融合的综合课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源等,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培养创新能力;基于学生兴趣发展开发与实施创意课程,如乐创艺术、智慧体育、人工智能、共创科学等,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采用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校本课程前瞻性开发促特色。课程形态的改变能够彰显学校样态的改变。学校立足江苏省课程基地和文化建设项目“藏书票+:共享社群学习方式的创新实践”,顺应学校文化传统,激活地方教育资源,利用基地建设促进日常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核心素养的落实,推动教学改革从经验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探索学科内整合、跨学科学习、超学科创意融合三类课程。学科内整合课程,是将“藏书票”项目活动与国家课程整合后开发的课程。如五年级以名著《西游记》开展创意学习,用藏书票展示名著人物、精彩情节,创意设计、雕刻拓印、实践审美,都体现着内在的思维活动。跨学科学习课程,是将“藏书票”项目活动融入各学科课程。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新时代 新中国”的主题,参与“学党史 做书票”活动,参与“书票里的中国”研学活动,感受祖国的伟大成就,寻找城市的红色记忆,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信仰的新时代少年。超学科创意融合课程,是将“藏书票”项目活动内容与中国传统节日、班级文化等相结合,引导学生发现“书票里的阖家团圆”“书票里的粽子飘香”“书票里的恩情”等。一“票”一“整”练思维,一“票”一“跨”皆学问,一“票”一“超”讲文化……彰显育人转向、融合转向和共生转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 腹有诗书的师长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未来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和支持,培养腹有诗书的师长,有助于形成师生共进的学校文化。

一是以共赢为目标。学校纵深推进“种子教师训练营—蓓蕾教师成长营—青果教师展示营”三级梯队的培养,层级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学科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导师队伍,紧跟课改热点,把握改革方向,夯实教学改革能力;着力培养“强国有我的坚守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潜心研究的探索精神”四种精神,促进教师在身份认同、专业自信及信念树立上的发展,实现教师个人成长与学校整体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是以素养为导向。为了让每位教师得到发展,学校的“共创学院”以素养为导向,实施“1+1+1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第一个“1”,指一位好教师成就一个好班级;第二个“1”,指一位好教师成就一个好级组;第三个“1”,指一群好教师成就一所好学校。学校精准发现教师发展需求,为拔尖教师成长搭建“培养快车道”,为骨干教师成长提供课程工作坊,为有才情、有特长的教师成长设立“读说写演学习社”……寄情“每一个”,成就“这一群”。

三是以研究为主线。学校以研究为主线,为教师搭建“校级主题研修”“级组课例研修”“个人反思研修”三级研修平台,帮助全体教师提升解读课程标准的能力,提升骨干教师剖析课例、转化教研成果的能力,赋能教师个体实践反思、再提升的能力。学校创设“主题式研修”“沉浸式研修”“问题式研修”“项目式研修”四种研修方式,借助省级课题“生长课堂的研究”,提炼“生长课堂”的特质,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借助每年开展的“万物生长教学节”活动,将课题、课堂、课程有机融合,助力教师二次成长;坚持问题导向的教研理念,激活教师研习思维,使之“亲师以明道”“对话达圆融”“反馈以自省”;立足课堂教学热点和难点,发挥高层次青年教师的研究特长,关注教师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科方法的习得以及学科意义的建构,培养其可持续的学科实践能力。

四、 打造“生长群”,成就文化之品

“生长群”是指由多个学习者构成的群体,其中的每个学习者都在努力学习、自我增值,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从而形成充满活力与潜力的学习共同体。“生长群”的构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借力社区、场馆、公益机构等,形成共同发展、共建共享的学习文化,成就文化之品。

(一) 跨场域的“生长群”

学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教育部重点课题、江苏省品格提升工程项目为载体,创建跨场域的“生长群”:开设“校—家—社”三位一体的育人社群,精心搭建协同共育的广阔平台,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组建“专业+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队伍,推行“线上+线下”融合的家校共育课程,提供“走心+温馨”协同服务机制,为家长和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与成长支持,确保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创设“代代好家风”记忆馆、“心灵谷仓”体验室、“社区中的学校”等特色实践场,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多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学习加油站;成立社会服务志愿队,带领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加深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从而在广阔天地中展现出稳健与全面的成长风貌。

(二) 全时空的“生长群”

学校创建全时空的“生长群”,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科学仪器走回家”活动中,学校与家庭携手共建家庭实验室,让学生亲手操作科学仪器,探索科学奥秘;管乐队“公益巡回展”活动中,搭建社区大舞台,让学生懂得用音乐传递正能量,为社区文化增添亮丽色彩;普法小队“和邻居聊聊身边的法律”活动中,学生与邻居们交流法律知识,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有效传达信息;“一袋牛奶的暴走”活动中,学生奔波于多个场域送牛奶,增强了体质,培养了坚韧不拔的意志力,生成了社会责任感和爱心……学校把这些育人社群当作学生接触外界、锻炼自己的“小社会”,当作赋能学生发展的“健心成长营”“慧心能量库”“爱心加油站”,让学生全时空生长,服务学生的终生学习。

此外,学校还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全方位促进学生发展:聚焦外部激励,重视对学生起步环节学习状态的欣赏性与情感性培养;深入挖掘学生内驱力,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与思维性锻炼;聚焦成果效能,强调合作学习与启迪创新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生长教育成就文化品质,让学生多层面生长,塑造多个充满活力与潜力的文化个体,成就学校可持续的文化品质。

(朱燕芬,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