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与民间故事相遇
2024-11-05杨卉
摘 要: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从远古时代流传至今,优秀的民间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是由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衍生而来的语文主题活动,旨在通过诵读与欣赏、采风与寻访、改编与重述、探究与反思、绘制与创演,实现“学语文即过生活”。以链接生活为立足点,以具身学习为撬动点,以提升素养为归属点,是这一主题活动的特色和亮点。
关键词:五年级语文;民间故事生活;主题活动
*本文系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学习胜任力与儿童语文生活的双向建构研究”(编号:L/2021/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民间故事在口耳相传中从远古时代流传至今,优秀的民间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是由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衍生而来的语文主题活动,旨在引领学生以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身份,打开民间故事生活的大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一、 “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主题活动实践
“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主题活动包含诵读民间故事、寻访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大会、探究民间故事、绘制民间故事、创演民间故事六项活动。怎样结合“我是民间故事‘传承人’”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沉浸地“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呢?结合民间故事的特点,我们认为,学生应该拥有以下民间故事生活经历:
(一) 诵读与欣赏,感受民间故事之美
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出发,通过“我说你猜”的游戏方式,鼓励学生从画面、情节描述、音乐片段等方面猜测自己熟悉的民间故事,为“遇见”更多的民间故事做铺垫。在学生充分阅读民间故事的基础上,组织召开民间故事诵读会,让他们交流喜欢的人物形象和印象深刻的情节,进一步发现民间故事情节描写的奇幻之处,感受民间故事之美。例如,有的故事情节虽存在不合理性,还是会让人深信不疑;有些角色的出现带有奇幻色彩,却让人着迷不已……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民间故事正是因为有了奇幻的想象,才具备了独有的魅力。
(二) 采风与寻访,体会口耳相传之乐
学生采访家族长辈和邻里老者,围坐他们身边,聆听他们讲述记忆中的民间故事——这样的画面多么温馨、美好。民间故事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根植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于是,我们鼓励学生利用小长假,跟随爸爸妈妈回到家乡,寻访家乡的民间故事,将关注点从书本转移到家乡的土地。学生在采风与寻访的过程中,找寻印刻在家乡土地上的民间文化,开启寻根之旅。
(三) 改编与重述,学习创意表达之法
在阅读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民间故事存在不同的“版本”,通过各种讲述版异文、作家重述文的比较阅读,觉察到它们“同中有异”。于是,我们组织学生改编故事,可以是情节的变动或丰富,可以是体裁的改变,也可以是叙述人称的变化。在“千变万化”之后,学生会发现那些特定故事的基本元素,逐渐明晰该传说的基本叙事模型,在“找不同”中发现新编故事的方法,达成创造性复述要求。我校的周益民老师以《牛郎织女》为例,呈现了四种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故事、古典诗词、歌谣、儿童文学作家改写。利用这些资源,周老师设计了“创造一个老故事”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不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歌谣体文本的特点,认识故事文本中对话展开的特点、角色设置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创作出三种文本,让老故事焕发了新生命。学生在参与创作中,对民间故事的传承方式有了新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撬动了整个民间故事单元的学习,也为本单元“快乐读书吧”的学习活动设计提供了读写迁移的范本,保证了整个单元以及后续民间故事阅读课程开展的质量。
(四) 探究与反思,开启深度学习之旅
我们鼓励学生在民间故事生活中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微研究,发布研究小课题。微研究的切入口小,研究范围广,如古诗词里的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中的报恩方式、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民间故事里神奇的宝物和奇妙的法术、民间故事里“巧女”的形象、中外民间故事的比较……从小切口的研究话题入手,到大量搜集相关资料,再到提炼总结,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
(五) 绘制与创演,体验传承故事之趣
民间故事的阅读,可以指导学生留意、收集、欣赏民间故事的多样化艺术表现,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连环画、戏剧表演等方式表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比如,先出示《牛郎织女》不同版本的连环画,让学生鉴赏、比较后发现其中的不同点;然后,通过对不同版本连环画共同点的探寻,找到创作民间故事连环画的关键:抓住关键情节、突出人物特征、图文巧妙结合;接着,让学生讨论哪些情节可以入画,如何凸显人物特点,画面布局安排,等等。构图、着色、布局、入画……学生利用美术课上所学,为喜欢的民间故事绘制连环画。随后,鼓励学生将静止的连环画演绎成精彩的剧目,让学习从单一走向合作,从个体走向共同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割裂走向融通。学生在表演《牛郎织女》时,针对文中留白处展开了想象,充盈故事细节。如牛郎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又是如何和老牛商量的?……学生勾连生活经验,为故事增添细节,将简单的细节讲具体。为了让演出更加精彩,学生还利用角色装扮来复刻故事中的原型,利用道具让舞台更有氛围感。在真实的创演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学习民间故事的乐趣。
诵读与欣赏、采风与寻访、改编与重述、探究与反思、绘制与创演,分别指向了学习胜任力的六大表征,即自决、沟通、规划、执行、反思、迁移,学生在“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主题活动中主动建构、积极实践、不断累积,真正实现了“学语文即过生活”。
二、 “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主题活动回顾
在“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主题活动中,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阅读经验,不断丰富民间故事学习的历程,或搜集或整理,或筛选或提取,或讲述或改编,以语文生活的方式与古老的民间故事对话,更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活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一) 以链接生活为立足点
教育之根在生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民间故事生活从教材中来,更应当回到广阔的生活中去,让课堂向生活的四面八方打开。学生回到家乡开展民间故事的微研究,捡拾散落的民间文学,走访民间故事里的遗迹,聆听长辈们用方言土语讲述老故事,如同经历了一场盛大的“寻根”行动。我们惊喜地发现,借由这样的行动,民间文学的种子已在每个学生的心田生根、萌芽。规划寻访路线、设计研究笔记、整理问题清单、比较相同故事的不同表达……可以说,民间故事生活赋予学生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又通过积累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意义。让语文向生活敞开,让生活向语文涌去,在语文充盈生活的同时,又实现了生活对语文的反哺——这也恰是儿童与民间故事相遇的重要意义。
(二) 以具身学习为撬动点
具身理论下的具身学习强调学生的身心融入,尤其是将“身体参与”与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结合起来,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甚至灌输。换言之,具身学习更侧重学生的运动系统与学习环境的互动性,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与迁移。民间故事生活赋予学生民间故事“传承人”的身份,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诵读与欣赏、采风与寻访、改编与重述、探究与反思、绘制与创演,情不自禁地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读说讲唱演画,融身于探寻民间文学秘密的真实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情感体验上的共鸣。比如在“民间故事大会”活动中,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尝试用家乡东台话讲述《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动笔画一画动人的故事场景,合作演一演相关情节,调动身体的一切感官投入其中,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与悦纳便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三) 以提升素养为归属点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与审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正是基于此开展的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从单元语文要素出发,经历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学习活动的引领和教师的助推下探寻未知的民间文学世界,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预示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悄然变革。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希望每个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主人意识,获得学习的自主能力,拥有学习的快乐体验。“过一种民间故事生活”创设了鲜活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给予学生亲近民间文学的契机,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且自由自觉地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进而形成“带得走”的素养。
(杨 卉,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