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背景下涉农专业培养模式改革
2024-11-05杜崇聂堂哲姜宁
摘 要:涉农专业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培养的人才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一流本科建设对于涉农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随着新农科的发展,如何针对农业专业的特点,培养出高素质的涉农人才,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文章旨在探索一流本科背景下涉农专业培养新模式,以适应农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市场的需求。
关键词:一流本科;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农业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56-04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实施 “双万计划”,即建设1万个国家级一流专业点和1万个省级一流专业点[1]。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双万计划”的通知》,正式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2]。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在天津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会议强调,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赢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3]。
随着“双万计划”的实施,以及一流本科建设的开展,涉农专业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首先,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农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新兴农业如有机农业、农业生物技术等日益发展,传统农业正逐步向新兴农业转型。一流本科建设中的涉农专业改革,需要面对传统农业与新兴农业的融合问题,涉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迫切需要在新兴农业方向加大培养力度,以适应农业的转型升级。其次,随着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农业、农村、农民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因此不仅需要涉农技术人才,还需要经济、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人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涉农人才,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多元化的发展需求。一流本科背景下的涉农专业改革,需要培养具备农村发展战略思维、综合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变革。最后,人才培养成效的主要检验标准是就业率,但目前形势下,传统涉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不高,而涉农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却居高不下,二者不能有效对接,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因学校与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的联系不足,导致实习时间短,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一流本科背景下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面临着人才与岗位对接的问题。因此,涉农专业需要与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社等对接,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一流本科背景下,涉农专业面临传统农业与新兴农业的融合、农村发展多元化需求和人才与岗位对接等问题。只有积极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涉农专业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农业与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黑龙江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面对以上诸多现状和问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一、改革意义
(一)加强学生知农爱农教育
为社会主义农业培养人才,是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然而,由于专业冷门,工作生活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不高等原因,使得该专业的报考率较低,调剂生占比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不高[4],对专业热爱不足,从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专业使命感。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农业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农业人才的需求,专业教育模式亟须进行改革。通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厚植学生知农、爱农、为农的情怀意识,提升专业认知水平、专业认可度和认同度,激发学生热爱涉农专业,提升专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主动推动专业和农业行业进步,提升涉农专业的教育质量与水平,培养更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当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5]。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是农村的基础产业,农村是农业的重要载体,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力量。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6]。涉农专业人才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传统的涉农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人们对农业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目前传统的农业专业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7],比如与生态文明建设衔接不充分,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强等多方面的问题。推进新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度,提高涉农人才的跨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加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前涉农专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三)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涉农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农业现代化来源于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改革,能够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使之在市场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传统的涉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有效地支撑当前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一流本科背景下开展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提升涉农人才的创新能力、智慧化水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革路径
为提升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创新,本文从思政教育的加强、专业改造与升级、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团队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几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见图1)。
(一)思政教育的加强
一流本科建设的核心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政教育方面不能有一点放松。首先,强化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基础,可以通过改革思政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融入地方红色资源和校史资源等措施来提高思政课程效果。其次,强化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一种融思政于课程的育人方式,重点在于润物细无声,要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所有课程中全面开展,在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和线上课程等全环节均不应有遗漏,由包括通识教育教师、学生工作教师、专业课程教师以及教辅人员等全员共同参与。最后,强化专业认知。强化专业认知教育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所在专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知业、乐业,成为未来行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专业改造与升级
现代化农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通过旧专业的升级改造来实现,调整与交叉联合升级已经不适应行业发展现状的专业,以形成新的专业特色和领域,适应当代产业变革与科技进步需要。另一方面,可以开设一些特色的新工科新农科专业,或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设新的方向,比如开设智慧农业、智慧水利等类型的专业,以使培养的人才适应农业相关行业领域的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
在一流本科背景下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改革旨在结合产业需求和学生职业规划,优化课程设置,提高课程实效性。具体包括:一是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增设相关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贴近产业需求的课程资源。当代农业发展对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原有课程体系,增设新课程,或者在原有课程中增tAajB1VhHlMZPym+BNoVuA==加新内容,是满足此变化的有效途径。二是推行跨学科教学,拓展学生专业知识,使其在农业相关领域中获得更全面的知识体系。涉农产业新发展,要求产业链完整,涉农产业与电子、机算机、经济、机械等行业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因此要利用一切有效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涉猎途径。
(四)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涉农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涉农专业学生,促进其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具体改革路径:一是强化实践教学,增加涉农专业相关的实践课程和项目,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实践+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强化实践特别是科研实践,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使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学生的个人兴趣深度结合,帮助学生尽早融入科研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计划,并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凝练科学问题,尝试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三是加强校企合作,组织学生进入农业企业,开展实地调研和实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实际情况,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和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为学生的创新提供正确的方向和动力。同时,进一步推进校企深度融合,使学生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或合作社等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实际农业生产的理解和认识。四是开展创新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创新机会,在提升专业建设成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涉农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五)教师团队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对于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成效非常重要。部分涉农专业由于行业背景和历史原因,师资数量和质量不够理想,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第一,生师比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要素,要继续扩大教师队伍规模,招聘具有国际化背景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形成科学合理的生师比,再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经验,形成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第二,建立稳定的教学科研团队,加强教师队伍的学科交叉和协作,提高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专业教师组建成合理的科研团队,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学科交叉推动创新,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第三,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引进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提高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和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第四,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六)评价体系与质量保障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还可以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传统的教学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主要是考试和测验,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易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在本次改革中,教学团队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评价。第一,推进落实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除传统的考试、测验、作业等评价环节外,涉农专业教学还有比较多的实践环节,如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这些实践教学还可以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建立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学习过程考核和形成性考核,完成多指标的教学评价。第三,教学评价除了评学,还有评教,在已开展的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的基础上,拓展评教主体,开展毕业校友评价与用人单位回访,通过社会进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评价,以反推教学改革,使涉农专业的教学能更紧密联系行业发展和工程实际,提升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一)思政教育方面
首先,加强思政类课程的改革,提升思政课程效果。其次,开展课程思政,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相结合,使所有课程都能起到思政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最后, 结合新生教育强化认知教育。新生入学是专业认知教育的最好时机,可以在此动员全院全专业开展新生教育。
教学团队在学校统一的思政类课程调整基础上,开展有组织的课程思政工作,专业所有课程均重新编制教学大纲,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课程思政点,挖掘和课程思政案例及课程思政的考核方式;在理论教学环节强化课程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在实践环节强化思政教育。黑龙江大学是一所有着红色基因的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融入校史教育,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都有非常好的导向作用。在施工单位开展生产实习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资源——四块石抗联遗址,开展“同唱一首歌”红色教育。同时,基于涉农专业生源现状和专业特点,强化专业认知教育,自2020年起,通过新生研讨课、师生见面会、学业导师制等途径和方式,较早地激发出学生专业兴趣,树立了专业认同感、专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学习态度的纠正和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培养方案方面
黑龙江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通过培养方案改革对传统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改造,将原来的传统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分为灌排工程与智慧农水、环境生态几个方向,并定期依据就业情况、社会需求和跟踪调查结果开展培养方案调整工作。如2022年调整的培养方案:首先,充分考虑了新工科、新农科和行业发展需求,充分体现了专业的特色,并结合工程认证工作,体现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稍降低了专业总学分,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以有效与社会需求接轨。其次,又基于黑龙江大学的寒区特点,增设了寒区、环境相关课程,以突出专业的发展特点和地方特色,提升本专业的地方服务能力。最后,依据专业方向调整,增设了智能化、大数据相关课程,以适应新农科发展需求。目前的新版培养方案已经在2022、2023级同学中开始应用,运行良好,结果有待验证。
(三)实践教学方面
黑龙江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增加了实践课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实习基地进行了规范化调整,并新签订了部分实习基地。比如,考虑到就业方向和行业需求,新版培养方案不仅在老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水利工程施工的课程设计,增加了水工建筑物、灌溉排水工程两门课的学时,还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新增了在丹青水库、红星水库、河东灌区、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习活动,并派出部分学生到单位顶岗实习,使学生能了解企业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运营管理模式,有效地提升了他们在专业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收到较好效果,部分学生在实习之后已与实习基地签订了就业协议,实现用人单位与学校的订单式培养。
(四)持续改进方面
第一,黑龙江大学开展了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并依据对近5年毕业的学生的调查结果,指导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订及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二,开展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需求情况,指导开展人才培养修订工作,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学校多年来一直持续开展评教活动,专业定期组织教研室活动对其成果进行研讨和分析,寻找教学工作的不足和可改进之处,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第四,持续改进使所有教学过程尽可能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效果突出,专业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其中一次协议就业率(含升学)近80%。
(五)创新教育方面
第一,黑龙江大学开设了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实践和专创融合三类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通过通识创业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结合部分有融合特长的专业课程,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二,在毕业学分中设计了创新创业学分,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修创业基础、创业实践课程获得,另外一部分要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获得。第三,各专业、学科积极组织开展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竞赛获奖也列入评奖评优保研等的要求中,以提升学生参与度。第四,打造专业品牌赛事创新团队,推动竞赛的知名度、推广度。
黑龙江大学农业水利工程采取系列措施,打造了如全国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周培源力学大赛等一系列重要竞赛团队,近三年在国家级各类竞赛中获奖二十余项,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08)[2024-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04-04)[2024-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3] 新华网.“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打造高等教育“质量中国”的战略一招[EB/OL].(2019-04-29)[2024-03-20].http://education.news.cn/dynamic/19zybj.htm.
[4] 杜崇,姜宁,聂堂哲.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知教育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6] 赵孟良,任延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4(8).
[7] 蔡甫格,陈红艳,张秀伟.安顺市农业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