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体系探析
2024-11-05王干宋宽龚峥
摘 要:囿于对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加之缺乏适恰的理论导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还存在“合力效应”欠缺、治理成效有限等突出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深入探讨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的契合逻辑,并立足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性构建。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育质量;协同治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86-03
教育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及其核心竞争力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不仅对于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也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价值所在。
新时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对其人才培养质量治理的探讨亦受到业界的普遍关注。然而,从实践层面来看,囿于对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加之缺乏适恰的理论导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合力效应”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治理成效还亟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深入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协同治理,最大程度地平衡和兼顾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立足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性构建规范、协同、循善而治的质量治理体系,对于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幅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意义深远。
一、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协同治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实质上是在探寻有效治理过程中对治理理论的重新审视与考量,而协同学的相关理论和分析方法则给予了重要的启示和导引。
协同理论的核心要义是指某一开放系统通过内部诸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配合,从而在系统内部形成新的共同运作结构,进而实现系统向更加高效质态跃迁的过程。John Donohue在《论协同治理》一书中指出,协同治理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满足当代社会的诸多需求,由公共机构、私人机构以及公民社会组织通过一定协作方式所形成的跨部门联合体[1]。Lisa Blom-
gren Bingha从行政法学角度进一步指出:(1)从协同主
体上看,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机构、公众、各类非政府组织和商业组织等都有可能成为协同伙伴的行动人。(2)从协同客体上看,协同治理的对象覆盖各级政府机构在公共政策领域的所有事项,包括公共政策酝酿、法规制度设计、政府绩效评价等具体活动中的相关行为。(3)从外延上看,协同治理的基本路径是建立在求同存异基础的彼此协商与达成共识,如开放式对话、民众参与、纠纷解决及沟通等。(4)从沟通方式上看,协同治理既有面对面的直接沟通,也有借助网络媒介的沟通[2]。
协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兴交叉理论的研究范式,主要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1)公共利益性。协同治理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这既是政府主导的根本点,也是参与治理的其他主体之间形成有效协同的动力源。(2)多元主体性。协同治理的参与者往往是跨部门跨界的机构、组织和相关人员,如政府、社M9TtRekO/i9cWswFTmdIH6NunfI0NpbzY/JNmQnF1h0=会组织、企业、公民等。(3)协同互动性。各参与者在平等对话基础上,通过商讨协调、资源互补、分工协作、信息共享等途径,从而为达成共同目标形成有效合力。(4)动态调适性。开展协同治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兼顾正式制度因素和非正式制度因素,在组织构架、协同规则、议题范围、解决方案、执行措施等各个方面采取适宜的举措。
不难看出,协同是治理的核心特质,其精髓在于包含了去中心化、多元联结、网状治理等观点,打破了主要与次要、中心与非中心的等级限制格局,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和协调,通过建立一种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同发展、循善互利的关系模式,从而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推动决策,协力实施,实现共同目标。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的契合逻辑
治理对象在治理过程中是否具有整体利益最大化、主体多元化、生成过程协同等核心特征,是协同治理理论能否有效适用的重要前提。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性、主体多元性、协同共治性等特征,两者之间存有内在的属性契合。
(一)公共利益性的契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终极目标是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胜任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创造性开展实际工作的“知行合一”之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必然是公共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
第一,从国家战略维度来看,加快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当下世界范围内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之举,也是我国专业研究生教育赋能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建立适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体系,不仅对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支撑行业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也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
第二,从社会经济维度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加注重“知行合一”,以解决社会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因此,着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效能,不仅对于促进最新理论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背景下有效满足行业产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标识。
第三,从教育期望维度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有别于以知识生产、知识创新为主业的科学教育,也有别于专注企业生产一线固定岗位的技能教育,而是更加强调以“术”见长,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应用性科研[3]。因此,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效能,不仅能够有效形塑专业学位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培养单位以质取胜,有力回应利益相关者关切的重要证明。
(二)主体多元性的契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典型的社会公共产品,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相关社会组织等。若要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必然需要多元主体的深度介入,协力开展治理活动,形成治理共识。
第一,质量目标的主体多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聚焦国家和社会发展,面向产业经济领域,培养兼具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于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其质量目标的认知与制定,并非是高校内部学术共同体的“一己之见”,而是政产学研等多元主体彼此协商、相互理解所达成的质量共识。
第二,质量治理的主体多元性。借助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型,政府主要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拨付办学经费、调控招生计划等途径来实现其“举办者”的治理职能;高校主要通过“做优”人才培养方案、“做精”人才培养过程、“做实”校企深度融合等途径来实现其“培育者”的治理职能;而产业行业主要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发布就业需求、借助人力资本交换机制等途径实现其“雇佣者”的治理职能。
第三,质量生成的主体多元性。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有所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实现其预设目标,不仅要依靠高校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质量生成,还有赖于产业行业的外部质量生成。产业行业通过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协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提供互补性的实践教学资源等路径,进而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行合一”目标的达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协同共治性的契合
借助系统理论和教育组织理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体系实质上是内外部治理要素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开放式系统”[4]。这决定了其质量治bebdf78aa5bcadf3f8f76bd386b866d0理过程需要学校与产业界深度合作、相互支持,从而使得内部质量治理要素同外部质量治理要素之间彼此促进、有机协同。
第一,培养标准要与产业行业的用人需求相匹配。设立专业学位的初衷就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结构要与产业界的用人需求高度匹配,否则难以满足行业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职业胜任力的期望。
第二,培养方案要将产业行业的话语权有效呈现。在讨论和制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时,要积极主动地听取产业行业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将产业行业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导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之中。
第三,培养过程要同产业行业生产运营有机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打通校企之间的边界,重建广域范围内校企联动的学习空间,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互补性,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度。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体系的构建
协同治理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整个质量治理体系内外部各要素之间能否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组合、联结方式,促使其生成内外协调、有机融合的新质,从而进一步增强质量治理体系的序变能力,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保障之间的适恰与耦合。
(一)宏观层面:形成权责相宜的质量共治生态
囿于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全能主义的束缚,使得社会、市场和第三方机构组织等在公共事务治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位”现象,治理结构的失衡直接制约了治理效能的发挥。因此,科学划分各治理主体的职责与权利,着力形成“权责相宜”的质量共治生态,是协同治理体系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
一方面,要优化主体间的质量治理定位及其权责划分,实现由传统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持续深入的大背景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职能要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构建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显然,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定位及其权责划分的关键,就是要转变政府角色定位,重新厘清政府、高校、社会三者关系及其权责边界,确保“举办者”“培育者”“雇佣者”分工明晰、各有侧重、相互促进,从而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的新格局。
另一方面,要对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进行有效赋权,切实发挥其“外部评价者”的作用。在着力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的大趋势下,以前由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所主导的评估、评价等外部评价应当逐渐退出,转而赋权于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有序介入,逐步接手,依法依规开展外部评价。同时,还要通过不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建立适恰的体制机制,规范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的评价行为,既要有效保证其作为第三方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也要使其真正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理性的“旁观者”和价值无涉的“裁判员”。
(二)中观层面:建立内外整合的质量治理运行机制
按照协同治理理论的观点,治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只有当内部治理诸要素与外部治理诸要素协调统一、彼此促进时,才能触发形成治理的协同效应。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协同治理来说,建立内外整合的质量治理运行机制是有效激活协同治理效应的重要前提。
一方面,要建立内驱动力为主的牵引机制。在整个质量治理体系中,内部质量治理是内因,居于基础地位,是治理体系得以存续发展的原生动力。培养单位作为教育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人,一是要切实增强主体意识,着力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与质量治理理念充分导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全员不断改进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二是要按一定的规范,定期发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自评报告,以真实准确的教育质量信息,积极回应利益相关者群体对不同类别专业人才的利益诉求与质量关切;三是要建立有效的教育质量信息反馈通路,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利益相关者评价的信息收集与数据挖掘,从而对如何改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一个科学全面的研判。
另一方面,要打造以外促内的协同推进场域。尽管内部质量治理起着根本性、主导性的作用,但外部质量治理却是内部质量治理得以有效开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具体而言,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要以具体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为划分,构建具有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平台,指导培养单位对标找差,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正确引导社会教育评价机构(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质量评估活动,通过建立多种评测体系,在向公众揭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运行状况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为培养单位的持续改进提供一个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
(三)微观层面:构建PDCA四位一体的质量联控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强调,有效的质量控制并非是一个单向流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闭合环路。鉴于此,在微观层面建526b2e6bafadf794d629ba74bef47f473d1cb4d60131a7a1ce384bca7b0b61af立“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四位一体、持续改进的质量联控戴明环,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协同治理效能。
“计划”是整个质量联控体系的龙头,旨在科学制定质量标准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方案。通过建立学术子系统与行政子系统相协同的质量治理决策机制,形成决策合力,将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和改革动能有效进行传导。学术子系统要充分听取利益相关者意见和建议,科学合理地制定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有机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行政子系统要通过行政手段不断优化人、财、物等办学资源配置,实现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办学定位相匹配的有效资源供给。
“执行”是按照预2562d8ad98a457d5f6bb17b2e414bca4a0d7e2af9ee01e2c96ec9efacc97eb80先制定的具体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确保各项教学实践活动得以有效组织开展。培养单位不仅要关注学生对间接经验的获取,更要重视学生对直接经验的习得[5],科学制定培养方案,明确师资配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中责任主体的权责分工及其相互关系,着力构建融理论性、应用性、行业性为一体的“学”与“习”、“知”与“行”相统一的教学场域,充分调动每位教职工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愿,形成执行合力。
“检查”是以主动介入的方式对照预先设定的规范和要求,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监督和管控,保障预期质量目标的实现。重点要抓好教案审核、课堂授课、实践教学、成绩评定、论文开题、中期考核、毕业答辩等关键环节,通过引入基于成果导向的培养模式,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建立论文全盲评审机制等途径,有效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能够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
“处理”是借助教育测量、教学评估、数据统计、调查研究等方式方法,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办学情况、教学组织、师资配备、学习状况等方面发现的质量偏差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此外,为了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改进,还要从规章制度、运行机制、资源供给等多个维度予以全面支持,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JOHN DONAHUE.On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2004:1.
[2] LISA BLOMGREN BINGHAM.The Next Gen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Building the Legal Infrastructure forCollaborative Governance[J].Wisconsin Law Review,2010(10).
[3] 王干,薛怀国,吉丹如.面向新产业发展我国工程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
[4] BOWAN B,MISKEL C G.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theStudy of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J].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1992(2).
[5] 王干.我国地方高校工程硕士课程结构研究——以化学工程领域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