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无为而治思想的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实现路径探索

2024-11-05王丹潘祥莲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1期

摘 要:学术诚信行为作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类型,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底线。文章以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为切入点,借鉴勒温的场论分析了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的形成过程,秉持着“明德、知德、守德、践德、尚德”的目标,围绕着无为而治思想的“有为—无为—无不为”三个阶段,构建了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的无为而治模型,并剖析了学术诚信教育中蕴含的无为而治思想,以期为研究生的自觉—自主—自省的学术诚信管理提供指导。

关键词:学术诚信;无为而治;研究生;场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81-05

学术诚信是科研事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底线[1]。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规范学术诚信。

202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更是明确指出:学位申请人、学位获得者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时,可以不授予学位或者撤销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从法律层面巩固了学位制度的改革成果,对于健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但从近年来学术界屡见不鲜的学术失范案例来看,学术诚信的整体效果仍未达到预期标准[2]。为此,在立德树人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水平的议题应该引起国内学界和高校的关注。

研究生教育作为落实国家人才战略工程,关系到未来国家创新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目前,国内高校对于研究生的课程学业评价采用偏重试卷考试和学生日常性学习过程相互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方式,该评价方式中课程作业诚信、综合训练诚信等成为研究生学术诚信缺失的重灾区。通过梳理以“学术诚信”“学术道德”“学术失范行为”“学术不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等为关键词

的文献,发现学界主要围绕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这三类主体[4-6],主要对学术诚信不良行为表现、学术诚信不良行为诱发因素、学术诚信缺失的危害和学术诚信培养策略等科学问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4,7],但是整体上更关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单独以研究生为对象的研究较少,且存在缺乏理论基础等不足,这形成现实问题与理论研究不相匹配的问题,不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老子文化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优秀内容,对中国人的行为、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子的无为而治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原理,更是一种积极而又事半功倍的有效管理办法,得到了学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于此,本文引入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遵循研究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学术诚信的认知发展规律,探寻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的形成过程及实现路径,以期为完善和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及学术诚信教育思想体现

(一)无为而治的内涵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8]。尽管道是自然的、常无为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正是由于这种无为的本质,使得道能够孕育万物,所以在一切事物中,道也无所不为。

无为而治是老子在总结时代发展规律下提出的治国之策,无为是表达尊重人或事物本来的雏形。老子将无为的思想精髓充分与治国理念相融合,要求君王能够顺其自然,遵循万物发展的规律,以不求有所作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道”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统一,无为而治并不是不治,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作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从老子提出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语句中可以得到证实,这里的必作是有为的意思,这里的无为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高层次的工作,在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的有形层面上采取不干涉、不强制的态度。另外,在无形层面上,应采取积极主动的行动,实现有为的目标,达到有为与无为的平衡、以无为控制有为,实现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目的[9]。

可见,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不采取行动,而是避免过度干预,不随意变动,以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和达到自我实现目的[10]。因此,无为是一种有条件和路径的状态,这种状态体现了不强行干涉,顺其自然的理念;反之,如果人不遵循自然规律,而过分强调功利主义原则并以此设定行动目标,盲目采取行为以实现目标,那就必然导致人性的扭曲,从而产生大量的虚伪、丑陋和荒诞的现象。所以,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该思想对于提升当前学术诚信行为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及实践意义。

(二)无为而治体现的学术诚信教育思想

1.无为而治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

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要信任群众、尊重民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这与目前倡导的“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学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管理研究生按道德规范来完成学术任务,此时的“研究生”不仅是客体,也是主体。主体的研究生必然就有主体性,每个研究生都有各自的意识、意向、愿景等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学术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为教育者,如何把研究生的个体需要和价值取向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协调组织,是实现学术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2.无为而治突出了学术诚信管理制度的基础性

无为是建立在有为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为是无为而治的基础和前提。教育者要实现无为而治的诚信学术教育,必须要以有为的科学管理制度为基础,每名研究生明确自己的学术职责,知道自己该做哪些诚信的学术行为,不该做哪些诚信失范行为。因此,国家、学校和学院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学术诚信体系和标准化的学术工作流程来约束研究生的行为,而教育者通过标准化诚信学术行为管理流程及科学的诚信考核体系来激励研究生和保持制度的连贯性和传承性。

3.无为而治强调了教育者学术慎独的重要性

品德修为上倡导对“德”的崇尚,强调以德服人,这说明了威服不如才服、才服不如德服,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对于研究生来说都具有标杆和榜样作用,并且这种对研究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而研究生的道德力和学术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个人魅力,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与其紧密接触的导师的个人魅力,也就是在无人监督之时,导师所体现出的更须谨慎从事、自觉遵守各种学术道德准则的学术慎独精神。这种学术慎独言行不只在团队和学院这个小范围内起作用,也会在更广泛学校的范围内传播,进而影响整个学校和学院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者主体的大学教师,提高其学术慎独的个人修为是终身必修课,也是诚信学术教育的重要软实力。

4.无为而治凸显了学术氛围的价值

如果说有为科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无为而治的必经阶段,那么学术氛围则是孕育无为而治的坚实平台。学术氛围是萦绕在学校环境中的一种无形力量,由内而外充分体现着学校所推崇的学术传统、既定学术行为方式。学术氛围通过潜在的运动形态使全体研究生受到感染,促进他们的学术成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好的学术氛围由教育使命、学习愿景和学术价值观这三个要素构成,其中教育使命指明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学习愿景能够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术价值观会使研究生自觉约束学术行为,实现学术的自我管理。因此,无为而治更多依赖的是学术氛围对研究生的影响和渗透,从而在学界实现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无为而治的实现路径

(一)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的形成过程分析

学术诚信是指学术研究者进行学术创作过程中遵循行为准则和规范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道德素质,涵盖了学术创作、学术评审和学术奖励等方面,是做科学研究的基本道德要求[11-12]。显然,学术诚信这种行为是个人、学院、学校、社会四者之间的学术关系的纽带,是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关键作用。从勒温提出的场论视角看,研究生的诚信行为取决于研究生自身状态及其所处环境两个方面。其中,自身状态作为行为的内驱力主要取决于个人的道德水准、学术能力、学术兴趣、工作压力等方面。所处环境作为行为的外驱力更多取决于各类学术诚信信息。对于研究生来说,学术诚信行为信息的获得主要有四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国家、学校和学院制定的各类、各层次相关学术诚信法律、政策、管理办法等;二是学校和学院举行的各类相关的学术诚信讲座及开设的学术诚信教育等课程;三是群体规范,也就是与研究生接触密切的教师、同学、正在攻读学位或已毕业的朋友(同事、家人)等传递的学术诚信信息或表现出的学术诚信行为;四是网络媒介上对于学术失范行为的各种报道,以及代写论文等各类消息。基于此,可以认为学术诚信是由与诚实守信的言行相对应、相关联的多种因素集合而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参考一般行为发生流程,构建诚信行为形成过程模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研究生作为诚信行为的实施主体,其诚信行为形成过程是由认知—决策—采纳—反馈这四个阶段交互综合作用形成的动态系统。首先,研究生主体接收到相关诚信信息后,自身对这些信息进行内部加工和了解,形成对学术诚信的初步认知,即产生对诚信行为的知觉偏好结构或对学术诚信的心理需要。其次,主体在诚信认知的心理需要指引下会形成动机,这种动机在其所受的外驱力因素和内驱力因素的单一作用或共同作用下,会因为主观期望效用而对这种行为进行决策,在此阶段,道德水准、学术能力、学术兴趣、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等方面对研究生学术诚信认知起着关键作用,当期望效用达到一定程度时,在某种内驱力或外驱力的刺激下,就会进入行为执行阶段而采取实际行动,即执行诚信行为或诚信失范行为。最后,当主体完成该次学术诚信行为,会综合这次行为过程的信息以及主体对这次行为体验效果,对该行动结果进行反馈,以调整主体之前的学术诚信认知或改进下一次的行为方式。以上就是诚信行为形成的完整过程。从该过程中可以看出,各种诚信行为信息是诚信行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诚信信息与诚信行为之间是相互协调、相关影响的,并且作为外驱力贯穿于整个诚信行为形成过程,对于诚信行为认知、诚信行为决策和诚信行为反馈的作用机制,并非完全按照线性序列影响,更多的可能是四者间的并列随机选择关系。

(二)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无为而治的模型构建

借鉴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如果认为无为之前有个有为,在无为之后又跟了个无不为[13],这样利用辨证原理思想就可以把学术诚信行为分成“有为—无为—

无不为”三个阶段,而这三阶段又对应于以自觉性、自主性和自省性为特点的“自律”

逻辑。学术诚信行为是建立在研究生个体道德意识基础上的,因此在学术诚信培养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研究生的道德意识,使其将学术价值标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作为学术诚信道德教育的实践主体,研究生要自觉培养和提升学术诚信道德上的明德、知德、守德、践德和尚德的能力,践行学术诚信,为规范学界学术诚信标准贡献力量。结合研究生特点,其学术诚信行为的无为而治的实现路径中,需要个人、学校、家庭、单位和政府这五方多元主体的共同促进。综上,基于诚信行为形成过程的分析,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建构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的无为而治模型如图2所示,以期从理论上解释内隐于心、外显于行的学术诚信教育,并从实践上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无为而治实现路径

在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中,无为而治的有为、无为和无不为这三个阶段主要包含了责任牵引、教育驱动、氛围熏陶、手段指导、制度约束和技术监督共六项内容。责任牵引的“明德”和教育驱动“知德”是为了学术诚信自觉性的培养,这是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的发展过程,也是向第二层次无为阶段推进的过程;氛围熏陶的“守德”和手段指导的“践德”保障了学术诚信自主性的形成,这是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决策的选择过程,更能顺利推动进入第三层次无不为阶段,实现研究生的崇尚学术诚信的最高境界。下面围绕模型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责任牵引

责任牵引体现的是学术(职业)精神,学术诚信精神是研究生做学术研究的支撑点,作为研究生学术行为的基础牵引因素,一方面对研究生学术(职业)能力自我培育起直接推动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研究生读研的愿景构建,在无形之中引导着研究生建立坚定的学术诚信意识。精神、愿景的自我完善共同体现了研究生在学术行为推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及其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因而可得出核心范畴“学术责任”牵引着有为的实现。

2.教育驱动

教育驱动的基础要素是国家形成的各类学术道德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指南等,在基础要素基础上,学校及研究生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承担研究生诚信教育工作,树立全体研究生良好的学术诚信道德意识,可通过开展专门关于学术道德教育的课程来提高研究生学术诚信,在其他科目课程中,教师也可以通潜移默化的方式向研究生灌输学术诚信的必要性,同时研究生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科研动机,因势利导,及时疏导研究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另外,研究生行为或多或少会受到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的感染,所以可以通过家庭间接地加强和引导。

3.氛围熏陶

氛围是研究生所属群体的气氛,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同构趋势,并主要通过群体规范来体现。从学术角度考虑,与研究生接触紧密的人员有教师、同学和朋友,研究生与这些主体形成正式群体或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所建立的学术诚信规范与非正式群体达成一致的积极内聚力可对研究生的诚信认知、诚信行为的标准产生影响,进一步规范研究生的学术诚信行为,这也体现了研究生学术诚信道德的特殊性。因此,在学术诚信的无为阶段,要重视加强这些主体的诚信行为,并利用群体学术规范的作用而产生相应的学术诚信道德效应,营造风气清正的学术诚信氛围。

4.手段指导

手段具体包括全过程培养设计、自主管理团队和单位实践项目设计三个具体工作。其中,全过程培养设计是指依据每位研究生所属学科背景和职业领域的执业资格要求,在其学习的全过程中结合工作性质进行学术选题,并围绕选题充分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促进研究生学术诚信知识学习与学术诚信规范遵守的有机衔接。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引导者,其言行举止道德标准在无形之中影响着研究生对事物的看法,在全过程培养设计工作中,导师不仅起示范作用,从行动上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诚信原则,而且承担着研究生学习过程的全过程指导与监督责任。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动态评估,加重师德评价的权重,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

考虑同龄群体对个人思想影响较大的特征,以集体价值观为指导来设立自主管理团队,以便发挥同龄朋辈学术诚信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可以依托党小组团队、班集体团队、师门等,充分发挥同群效应的影响力,选拔出具有学术诚信带头作用的研究生,起到带头作用,并以此为标杆和榜样,充分发挥朋辈教育在无不为阶段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实现通过团队建设塑造团队学术精神目标。

单位实践项目设计解决了学术研究选题来源于工作单位的实际问题,这样研究生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在企业收集数据资料,并且单位里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现场指导教师也能对设计工作提供建设性建议。为了实现这一工作内容,可以引入具备指导能力和教育情怀的行业从业人员参与研究生培养工作,以此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组织的作用,以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意识。

5.制度约束

制度是学校运行的基石,更是实施学术管理行为的依据,研究生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在加强学术道德的管理机制和学术规定建设基础上,需要努力完善和细化有效学术规范,提高对学术失范行为的识别和惩戒力度,力争破除部分研究生“唯论文”的不当思想。同时,也要对诚信行为典型代表及其优秀事迹进行奖励和宣传,引导并强化研究生的学术诚信行为。

6.技术监督

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下,互联网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现,其可作为研究生学术诚信维护和监督的有效媒介,要面向社会开放整合建设覆盖所有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学术界数据库之间系统互联与数据互通,建设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学术诚信行为的监测与调控。

三、结论

研究生学术诚信的建立任重道远,本文以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思想为切入点,利用场论的基本原理构建研究生诚信行为的形成过程模型,结合责任牵引、教育驱动、氛围熏陶、手段指导、制度约束和技术监督六部分内容,探讨了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的实现路径,以期在学术诚信的视域里实现明德、知德、守德、践德和尚德的目标,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升研究生学术诚信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丽.研究生学术诚信:高校的预防监督体系构建[J].煤炭高等教育,2023(4).

[2] 罗玮,张思琴,曾开,等.科研诚信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24(7).

[3] 张梅,张文豪.经管类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高教学刊,2024(13).

[4] 陆晓雨,王铭,王名扬.基于文献分析的我国本科生学术道德研究进展与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5).

[5] 向玉凡.道德认知发展视域下的科学共同体与学术道德——治理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一种努力[J].高教探索,2018(7).

[6] 陈小满,樊小冬.高校教师学术失范行为实质、动因及治理方式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7).

[7] 张积玉,雷润玲.40年来我国学术规范研究的纵向观察与横向比较——基于CNKI文献计量的实证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11).

[8] 傅佩荣.《老子》新解[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51-152.

[9] 李嘉晖.“无为而治”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J].人力资源,2021(12).

[10] 汤治成.从大众认识与自组织看“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J].系统科学学报,2017(2).

[11] 蔡秀清,周昱岑.高校学术规范建设的作用及其途径[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1).

[12] 肖健,邓线平.基于引导自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探 析[J].教育观察,2023(10).

[13] 李亮齐,善鸿.基于结构化行为的“无为而治”管理—— 面向实践的至善管理模式的哲学探讨[J].管理学报,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