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实践检视与优化进路探赜

2024-11-05张春光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1期

摘 要: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思想认识不统一,工作机制不健全,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通过优化协同育人格局、强化多维课堂联动、发挥课程育人功能三个维度,一体推进“三进”支撑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三进”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3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1]。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下简称“三进”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攸关立德树人、时代新人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校“三进”工作的开展情况,本文以安徽A高校为样本,面向学生累计回收有效调研问卷2 092份,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旨在探求进一步增强“三进”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着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的现状考察

调研发现,学生对当前开展的“三进”工作普遍持积极态度,对开设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和开展的相关校园文化活动认可度高,多渠道、广覆盖的“三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三进”工作普遍持积极态度

调研显示,超过96%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非常或比较重视。其中,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学校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仅有不足3%的受访者认为学校一般重视或不重视这项工作。超90%的受访者认为学校开展的“三进”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得到了增强。同时,大部分学生对学校“三进”工作持肯定态度,其中,表示满意的占比达

93.12%。

(二)学生对概论课及“三进”校园文化活动认可度较高

调研显示,96.28%的受访者认为概论课对他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帮助。同时,超90%受访者认为学校开展的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在帮助他们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方面有帮助,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帮助的不足5%。这说明,当前高校大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概论课及“三进”校园文化活动普遍比较认可,绝大多数学生都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内涵,并愿意积极主动学习。

(三)多渠道、广覆盖的“三进”工作成效较为显著

调查显示,当前学校大部分学生(58.96%)比较了解,31.53%的学生非常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中,网络电视媒体(77.5%)、学校开设的概论课(76.45%)和其他5门思政课(70.04%)以及党团培训和班级活动等(61.06%)是接触该思想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学校多渠道、广覆盖的“三进”工作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的格局已经形成。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的问题审思

尽管当前高校“三进”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三进”工作思想认识、工作机制、教学体系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阻滞了“三进”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稳步推进。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育人合力尚需有效发挥

调研发现,学校部分教职工对“三进”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知不清、定位不准、重视不够等问题,导致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现象,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及党政管理干部的“单兵作战”,试图达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目的,是能形成全员协同育人的工作局面的。同时,“三进”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制度和配套保障措施,仅凭思政课教师及党政管理干部自发自觉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三进”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三进”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政

治工作的主线,应一以贯之、贯穿始终。当前,高校在推进“三进”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过度依赖思政课“主渠道”的问题,其局限性在于思政课无论是师资队伍规模、形式载体创新,还是平台阵地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各方面都不足以支撑其独立完成“三进”工作这项重要政治任务。因此,“三进”工作的主体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是“思政课教师”,还应包括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干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所有教育从业人员,最终目的就是形成全员协同的育人合力。

(二)工作机制不健全,多维课堂有机联动不够

调研显示,超70%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三进”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形式太过单一”,超30%的学生认为“师生不感兴趣”。此外,多数学生在谈及“学校采用什么样的形式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效果更好、学生群体接受度更高”这一问题时,提出要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三进”校园文化活动,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开发和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资源等建议。

开展“三进”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进头脑”,推动高校师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进而转化为自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但理想信念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理论灌输,必须真正深入学生思想深处。虽然当前学校“三进”工作中的“进教材、进课堂”已基本实现,但“进头脑”距离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还有一定差距,主

要是“三进”工作机制不健全,与专业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思政教育等缺少交融共振,多维课堂的有机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两张皮”“平行线”的现象,导致部分学生参与“三进”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没有从一般的理论认知转化为理性认同,进而难以转化为自觉行动,实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

(三)教学体系不完善,课程协同机制尚待完善

调研显示,针对概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排名前三的是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手段问题和教学环境问题,占比分别为43.33%、38.94%和30.86%。近40%的学生认为当前学校“三进”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专业课程融入度不够”。问卷显示,在专业课教学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常态化开展学习教育的教师仅占67.13%,26.23%的教师偶尔开展,近7%的教师几乎没有开展或者不清楚。

近年来,高校不断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建设,力求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但是课程思政应该如何定位,如何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何落实到每门具体的专业课程,在制度设计、组织实施、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力度有待增强,专业教师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协作机制,学科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形成协调同步、互促互进的融合机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全面贯穿各学科知识体系还缺乏有效机制,尚未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和全课程协同的高质量教学体系。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的优化路径

针对当前“三进”工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高校要从支撑体系、课程体系、课堂体系三个维度一体推进

“三进”教学体系建设,实现“三进”工作从自发到自觉、从无序到有序、从分散到体系、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

(一)优化协同育人格局,构建“三进”支撑体系 推进“三进”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动态的铸魂育人工程,要坚持目标导向,构建协同育人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三全育人体系,使“三进”工作形成合力、保持活力、扩大张力,为“三进”工作有力、有效推进提供重要支撑。

1.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党委要站在人才培养全局的高度,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一体化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优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二级学院协同联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及闭合完整、全面覆盖的管理链条,加强部门、院系联动,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促进各育人主体间有效对话、协调行动,切实把“三进”工作有机融入教学、管理、服务中,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实现各司其职又同向同行。同时,将“三进”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任务和核心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三进”工作各类主体的育人职责和工作要求,分层分类地开展考评,强化正向激励,构建并完善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是高校开展“三进”工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高校要立足“大思政”格局,强化“三进”工作的链式协同,持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一要盘活“存量”,进一步增强思政课教师、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等现有思政工作队伍的活力和动力,发挥好“雁阵效应”。同时,充分发挥班级思政委员和党团学生干部的自我教育作用,激发其开展“三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做优“增量”,加强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新思想的联学培训和课程思政教学指导,打造多学科背景有力支撑、有效互动、优势互补的“三进”教师队伍。三是扩大“变量”,引进和聘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学者、地方党政干部、社会各界英模人物等加入“三进”工作队伍,为学校“三进”工作提供高端师资力量,努力打造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三进”工作队伍。

3.健全“三全育人”体系

健全完善的思政工作体系,既是“三进”工作的题中之义,也是推进“三进”工作的主要抓手。高校要准确把握“三进”工作的总体架构与多维面向,一体推进场域贯通、渠道贯通、过程贯通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形成多场域、全渠道、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一是场域贯通,统筹协调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场域,凝聚育人共识、整合育人资源、畅通育人过程,保障与促进育人资源在“三进”工作中的科学调配和高效流通。二是渠道贯通,将新思想有机融入思想理论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多维渠道,打造“立体循环”大思政课,同时推进“三进”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加强数字思政建设,实现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的融合共生。三是过程贯通,以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身心发展水平、成长发展阶段为依据,将“三进”工作贯穿融入从新生入校到毕业离校的全过程,并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使之与学生成长阶段相契合,从而实现“三进”工作的连续性和持久性。

(二)强化多维课堂联动,构建“三进”课堂体系

“三进”工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综合运用课堂理论教育、校园文化熏陶、社会实践锻炼以及网络媒体引导等方式方法,打造“四维课堂”,不断拓展时空场域,创新教育方法路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1.深化理论课堂思想引领

牢牢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探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依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坚持校领导上思政课制度,抓好顶层设计,突出一体化建设思维,统筹安排好新思想进各类课程,做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创新教学方法,实施分类教学改革,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实际和学生特点,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强化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既注重用学术把新思想讲深,又充分用案例把新思想说透,还善于用实践把新思想走实,“以摆脱阻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的教学局限性”[2],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切实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强化校园文化熏陶浸润

将“三进”工作与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计划的首要政治任务,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毕业必修学分,积极开展

“高雅艺术进校园”“道德模范进校园”“文化名家进校园”等高品位文化活动,持续打造“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学生在一起”学习分享活动、“同上一堂大思政课”“青

春思政课”等育人品牌,认真组织开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作品展示等活动,广泛组织师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主题,面向校内外广泛开展“举旗帜·送理论”理论宣讲活动,培育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展现校园精神风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拓展社会实践育人路径

推动“三进”工作需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社会实践为依托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不断完善社会实践课程化、项目化、全员化、基地化、社会化机制,组织学生围绕城市发展、乡村振兴、重走长征路等主题集中开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乡村一线开展基层实践锻炼,到革命圣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参观调研,引导师生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里感知新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基层一线,学习贯彻这一思想的新体会新实践,“达到深耕理论核心、延展内容脉络、激发知行转化的教学效果”[3],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4.构建网络思政育人矩阵

创新“三进”工作载体与方法,聚焦“三进”工作网络思政育人阵地建设,建好用好学校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智慧思政”网络育人平台和线上教学平台,加强校媒融合的“融媒体平台”建设,打通教学、管理、服务等各系统间的数据壁垒,着力构建集思想引领、课程教学、素质拓展、能力提升、实践体验于一体的智慧应用场景,大力开发数字化育人资源,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大数据赋能“三进”工作的“乘数效应和倍增作用”[4],为精准、有效开展“三进”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网上网下互联、教学育人互进的良好局面。

(三)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构建“三进”课程体系

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题主线,全面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步建设,着力构建全方位高质量的“三进”课程体系。

1.以关键核心课程定向领航

思政课程是“三进”工作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概论”课更是青年学生系统学习新时代新思想的关键核心思政课程,对推动“三进”工作、实现铸魂育人具有重大意义。要将“概论”课纳入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做好本硕博思政课程衔接,持续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做好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法、动态调整内容、强化质量监督,形成易操作、可推广、见实效的典型案例和创新教法。同时,推动新思想全面贯彻、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程,以统编教材为范本,聚焦不同类别课程的育人目标、教学内容和教材体系等,分别研制教学指南和建议,促进“概论”课程精准定位、差异衔接、合力育人,形成“新必修课程+其他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思政课程体系[5]。此外,要加强研究阐释,促进教研相长,“深入揭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增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说服力、吸引力”[6],不断提升教师的研究应用能力。

2.以哲学社科课程启智润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涵盖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治、生态、科技等各领域、各方面,涉及哲学社会科学不同的学科课程内容。因此,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三进”工作的重要渠道和主干课程,要根据学校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特点,“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7],分学科、分领域、分专题讲授这一思想,如人文社科类专业着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课程,经济学类专业重点建设“习近平经济思想”课程,法学类专业积极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生态环境类专业重点开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课程,教育学专业牵头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课程,理工科专业要结合“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开发相关课程,

系统把握总论与分论、理论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科学编排、有机融入、系统展开,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理论需求和成长需要。

3.以融入课程思政强基固本 将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植入学生内心,最根本的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角色条件和接受环境,突出表现为学生所学的学科专业课程。抓住了学生的专业课程,就等于抓住了“三进”工作的关键阵地和重要依托。因此,要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课程资源中育人元素的挖掘和利用工作。一是融入专业理论课。深入挖掘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坚持把体现专业规定性的共性课程思政内容与体现教师自主性的个性课程思政内容相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融入课程方案标准、大纲设计和教学计划,注重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技术伦理、价值观念、人文素养等。二是融入专业实践课,系统设计专业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分类制定实践教学标准,将校内外实验室、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作为开展

“三进”工作的阵地,挖掘实践场所富含的隐性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深悟透新思想。同时,着力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让课程思政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校园氛围。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N].人民日报,2024-05-12(1).

[2] 程丙.问题导向视域下高质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省思[J].思想理论教育,2023(11).

[3] 许钟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重维度教学过程的构建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例[J].高教学刊,2023(33).

[4] 罗红杰.大数据赋能精准思政:运行机制与推进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3(8).

[5] 姚宏志.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高质量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7).

[6] 张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编写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10).

[7] 吴玉军.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要自觉承担用新思想铸魂育人的使命[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