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应用于导生隐性冲突治理的策略研究

2024-11-05牛雅杰夏天温舒悦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4年11期

摘 要: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涉及知识传授、学术指导、情感支持及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普遍存在隐性冲突。隐性冲突作为一种非公开、间接的对抗,因其非行为性、复杂性、持续性和累积性而难以通过言语交流解决。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具有非传统言语性表达的优势和自由表达的非逻辑性优势,基于该技术构建心理课程、融入团体辅导、支持朋辈互助,可以提升导生解决隐性冲突能力、增进导生双方理解交流、纾解导生隐性冲突压力,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导生隐性冲突治理提供实用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导学关系;隐性冲突;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心理课程;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33-04

在高等教育环境中,导学关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指在学术探索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涵盖了知识传授、学术指导、情感支持及伦理道德等多个层面。冲突是导学关系的常态,其中导生隐性冲突是一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即导生在互动过程中,在认知、态度和情绪等方面产生的间接的、非公开的对抗。由于这些冲突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传统的言语沟通方式往往难以有效解决。因此,探索新的治理策略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非言语性的心理治疗技术[1],通过绘画、音乐、黏土、剪贴画、心理剧等形式,巧妙地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相结合,为参与者创造了一个独特而富有张力的空间,使个体能够在特设环境中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和需求,以促进个体间的沟通和理解,为导生隐性冲突治理及构建和谐导学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研究生教育场域中导生隐性冲突的内涵特点

(一)导生隐性冲突的基本内涵

导学关系基于学术研究、职业发展等目的,在特定阶段(研究生学习阶段)和特定环境(高校或研究机构)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建立起紧密且深入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更包含了师生间的情感、心理和道德层面的互动。导生隐性冲突是在教育环境中,由于理念、方法、观点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师生之间产生的一种非公开、不易察觉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呈现出一种微妙的状态。这种状态既不是完全的和谐,也不是完全的对抗,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和行为层面。

从内容构成角度来看,导生隐性冲突的核心在于认知层面上的学术观点、价值观念和研究方法上的不同理解、不同取向。这些差异本身并不等同于冲突,而是滋养了冲突的潜在土壤。只有当这些差异和分歧在特定的学术环境或研究背景下被放大,并引发双方的敌对感和紧张气氛时,才会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冲突。在情绪层面上,导生之间的隐性冲突主要体现在紧张、不满等负面情绪上,情绪化的反应加剧了双方间的紧张关系。在态度层面上,导生隐性冲突则表现为更为微妙和复杂的心理倾向。这种冲突可能表现为导师对研究生的漠视、轻视或忽视,也可能表现为研究生对导师的疏远、回避或抵触。这些态度上的变化往往伴随着认知和情绪层面的冲突,共同构成了导生隐性冲突的完整图景。

从根源剖析角度来看,研究生在被教育指导过程中,时常受到时间、话语以及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一,导生间的绑定关系是隐性冲突滋生的土壤。在导师“第一责任人”的架构下,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形成了一种紧密而复杂的绑定关系,这不仅涉及学术指导的层面,更渗透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方面面。然而,这种绑定关系使研究生在学术探索和个人发展中受到导师的较大限制和约束。当研究生在学术理念、研究方向等方面与导师产生分歧时,由于导师的权威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研究生往往选择沉默或回避。其二,在研究生教育场域中,导生不对等权利是隐性冲突的导火索。导师虽然在法律层面和应然层面上和研究生权利对等,但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导师拥有多种权利形态,包括学术指导权、评价权、资源分配权等。当导师的权利行使不当或过度时,便可能引发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隐性冲突。

(二)导生隐性冲突的主要特点

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即概念的内禀。而特点的阐释,则是对内涵充分确证的路径。对导生隐性冲突的主要特点进行把握,有利于更加深入认识并理解其外化现象,从而更好地探寻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与导生隐性冲突治理的结合点。

第一,导生隐性冲突具有普遍性。导生隐性冲突在教育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其普遍性源于师生之间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问题和挑战是多种多样的,而且研究生和导师双方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类型等,隐性冲突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第二,导生隐性冲突具有非行为性。导师隐性冲突的表现并非直接而明显的,而是隐藏于导师与研究生的日常互动、学术交流以及情感交流中。这种隐性冲突不易被外界察觉,往往需要通过深入地观察和分析才能揭示其真实面目。

第三,导生隐性冲突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导生隐性冲突不仅局限于学术上的分歧或矛盾,还涉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心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差异,各类差异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同时,由于隐性冲突不易被察觉和解决,一般会持续存在并在长期的互动过程中逐渐累积。随着时间推移,累积的冲突可能会逐渐升级,并对研究生的学术成长、心理健康以及导师的声誉和职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二、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应用于导生隐性冲突治理的优势分析

表达性艺术治疗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2],表达性艺术治疗以艺术为媒介,注重个体情感的释放与内心世界的深度表达,进而实现治疗目标及心理状态的平衡。在此疗法中,艺术不再局限于技能或技巧的范畴,而是成为情感真实与深邃表达的桥梁。目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研究在国外已经呈现出显著且成熟的发展态势,优秀的学术成果在翻译成中文并引入国内市场方面仍然显得相对滞后。与国外的情况不同,表达性艺术治疗理论需要进一步结合我国本土化特色作深度优化[3]。

(一)非传统言语性表达的优势

导生之间的隐性冲突常常成为影响教育质量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隐形障碍,根源是导生之间沟通不畅、情感压抑等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传统的言语交流方式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表达性艺术疗法主要通过艺术媒介的非语言沟通技巧,深入探索并疏通“导师—研究生”双方内心累积的情感淤堵。

其一,在教育环境中,导生双方的个体差异和价值观的隐性冲突很容易导致情绪的压抑和情感的抑制。非传统言语性表达可以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导生双方绕过语言的线性逻辑和语义限制,以更直观、更情感化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需求,使得情感的传递更加直接和真实。

其二,人脑在处理信息时具有多模态的特性,即可以同时处理来自不同感官的信息。然而在言语交流中,主要依赖听觉和语言处理区域来接收和理解信息。当个体面临情感压抑或心理防御时,这些区域可能会受到抑制或干扰,导致信息的传递和接收出现障碍。非语言表达方式能够绕过受到抑制或干扰的语言处理区域,直接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接收和表达信息,多模态的信息处理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激活大脑中的不同区域,促进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其三,非语言表达方式具有一种“情感共鸣”效果。表达性艺术治疗中的感官体验、绘画、舞动、音乐等都能成为发现、体验和接受自体未知部分的有效媒介,通过艺术创作传递出更加真实、直观的情感信息,导生之间能够建立起一种非言语的情感连接,促进导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进而减少隐性冲突的发生。

(二)自由表达的非逻辑性优势

在表达性艺术治疗中,自由表达的非逻辑性是指一种超越传统逻辑框架的、直接而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允许个体在不受语言逻辑和规则限制的情况下,通过艺术媒介直接触及并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困惑和态度。

其一,表达性艺术治疗中,自由表达的非逻辑性有助于建立一种更加平等、开放的人际交往关系,导生双方不再受到社会结构和角色的限制。通过艺术媒介的沟通,导生双方能够摒弃权力权威、文化、经济、社会资本等方面的差异[4],打破异质性群体的封闭关系和价值规训,无需受到逻辑性和计划性的限制。

其二,自由表达的非逻辑性具备高度灵活性,允许个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情感状态调整表达方式。在表达性艺术治疗过程中,不追求音乐旋律的准确度、舞蹈动作的优美度或绘画笔触的和谐度等外在的技术标准,而是更加关注导师和研究生在借用艺术形式表达时的情感真实性、释放程度、精神放松性和沉浸投入性,从而不断增强个体的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能力。

其三,鼓励个体在创作过程中摆脱逻辑思维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非逻辑性的表达方式能够将导师和研究生内心的情感和冲突投射到艺术表达中,进而实现情感与符号的深度融合。当导师看到研究生的艺术作品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从而更加理解和支持学生。研究生也可以通过导师的艺术作品了解导师的情感和想法,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

三、基于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导生隐性冲突治理策略探究

将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辅导和朋辈互助,是解决导生隐性冲突的有效途径。其不仅能够帮助研究生和导师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内心的隐性情感冲突,还可以增强双方的沟通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合作共赢。

(一)构建心理课堂,提升导生解决冲突能力

教育部发布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特别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作用[5]。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筑牢“第一课堂”主阵地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育人能够更直接地对研究生普及表达性艺术治疗知识并提升心理健康水平[6],能够帮助研究生释放导生隐性冲突带来的心理困扰(心理课程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首先,积极营造“以生为本,教学相长”的学习情境。在构建表达性艺术治疗课程中,课程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心理学素养和艺术教育能力,能够运用倾听、共情等技巧,有效地关注研究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需求,引导其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研究生成长的引导者[7]。教师应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即作为协助研究生和导师的第三方,在寓教于乐的环境里,使导生双方能够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帮助他们在艺术创作中实现自我的觉知、人际的互助、情绪的释放和生命的感悟。

其次,坚持目标问题导向,明确教学内容和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课程紧密贴合其学习压力和情绪情感波动等核心关切内容。通过引入艺术治疗的元素,如绘画、音乐、舞蹈等,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以艺术为媒介的情感表达平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遵循冲突发展的自然规律,逐步引导研究生和导师共同识别、接纳并妥善处理内心的冲突。通过精心设计的艺术活动和小组讨论,鼓励研究生正视冲突,使其认识到冲突是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同时,教授研究生积极、健康的冲突应对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目标导向上,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健康课程,着重提升广大研究生的情感管理、自我认知及团队协作能力,引导研究生学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挑战[8]。

最后,建立完善的课程反馈机制。公开透明的教学动态反馈机制能够将研究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推动表达性艺术治疗课程内容、设计与结构的持续优化。通过这种双向、持续的沟通,教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需求和期待,进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果。具体而言,可以利用如问卷星等在线平台,设计并发布匿名的课程满意度问卷,以系统的方式收集学生对于课程中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的实际感受、学习收获及宝贵的反馈意见。

(二)融入团体辅导,增进导生双方理解交流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研究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特别是在导师与研究生这一特殊关系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双方的心理健康,加强沟通与合作,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以团体情景为平台,通过导生双方的互动,促进个体在交往中接纳自我、发展自我[9],完善自我并改善人际关系,在导生隐性冲突治理中具有显著优势(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如表2所示)。

首先,团体辅导应明确目标与主题设计。在设计导师与研究生间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辅导方案时,首要任务是确立明确的目标和主题。目标应聚焦于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有效解决潜在冲突以及提升双方沟通效率等方面,精心选择与之相契合的主题,开发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互助、感知感恩、导生关系探索、情感表达与理解以及冲突解决与团队建设等。其次,辅导过程要营造安全、支持、尊重、平等的环境。确保活动场地安全、舒适、私密,让研究生能够放松身心、自由表达。同时,鼓励导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活动,秉持倾听、共情、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尊重研究生的表达和创作。最后,合适的艺术形式和活动流程是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根据已确定的主题和参与者的特点,挑选能够有效促进非言语沟通的艺术形式,如oh卡牌、轻黏土手工、绘画、音乐、沙盘、剪纸等。在设计活动流程时,充分考虑破冰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破冰阶段应打开师生隔阂,活跃气氛,让师生尽快融入团体心理辅导中。工作阶段需简要介绍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概念和目的,激发导生参与的兴趣和期待。围绕主题开展各种艺术活动,鼓励参与者积极参与、自由表达。分享交流中,让参与者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表达感受和想法。结束阶段则是要让团体成员依依惜别,做好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收尾工作。

(三)支持朋辈互助,纾解导生隐性冲突压力

朋辈互助是指年龄、地位、价值观等相近的人通过互相倾听、安慰、鼓励、支持等方式,帮助彼此解决情绪、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然而,传统的朋辈互助方式往往受限于言语表达,难以深入触及个体的情感层面。在朋辈互助过程中引入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通过创意和表达性的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独特且有效的心理支持途径,帮助研究生群体共同探讨导生隐性冲突问题,互帮互助促进冲突消解。

一方面,建立健全表达性艺术治疗朋辈互助平台。朋辈互助平台是实施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的前提和基础,该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且包容的环境,鼓励成员之间积极交流、分享经验和情感。在平台构建完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筛选和培训艺术治疗朋辈导师。作为平台的核心力量,朋辈导师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平台的运行效果。因此,在选拔朋辈导师时要注重其艺术素养、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艺术治疗的理解和热情。选拔完成后,学校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为朋辈导师提供系统的培训,包括艺术治疗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心理辅导方法等,为朋辈导师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二是规范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一个完善的朋辈互助平台需要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来保障其正常运行,这包括明确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活动安排等。同时,建立有效的运行反馈机制,如定期召开会议、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等,以激发成员的参与热情,促进平台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紧密贴合研究生实际需求,优化朋辈互助活动体验。根据研究生的需求和兴趣,设计一系列研究生喜闻乐见的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舞蹈、音乐、身体雕塑等,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帮助其通过艺术形式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困惑。参照“导入—创作—分享—整合—练习”五个步骤,为每次艺术治疗活动设计合理流程,确保研究生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艺术创作和分享。在创作阶段,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沉浸式体验,朋辈导师需遵循“不介入、不评价、重陪伴、重感受”的原则,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陪伴。同时,进行活动评估与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丁芳盛,张家红,任绯.新课标视域下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3(5).

[2] 蒋惠君,马琛.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源起、应用与展望[J].新美术,2023(5).

[3] 赵江燕.表达性艺术治疗方法在工读学生心理辅导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7.

[4] 毛金德.导生冲突治理的再审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3(8).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EB/OL].(2023-05-11)[2024-05-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6] 李忠艳,雒文虎,胡菊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及突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12).

[7] 代莉,郭昌明,王晨.大学生主体视域下思政课“三真三动”教学模式的构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4).

[8] 陈佳宜,郝宏伟,石丹丹,等.表达性艺术治疗在中医药院校心理教育的本土化运用研究[J].心理月刊,2023(14).

[9] 邴倩.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