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文设题反套路的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2024-11-05朱颖致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主观题为例,总结依文设题的特点:依“这一文”设题,体现命题价值;依文设开放题型,促进思维发展;依文融合考点设题,淡化知识板块界限。通过“依托教材,厚积必备知识”“细读文本,提升关键能力”“以文解题,实践解题技巧”等备考策略,以期提升备考效率。

关键词 依文设题 反套路 命题 备考

一直以来,语文命题趋向“因点命题”,根据知识点“先入为主”地关照文本内容,找到知识点与文本的契合点而命题。这种考查方式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以及机械刷题,“套路化”答题,这与考查学生的真实语文素养背道而驰。为了规避“因点命题”的“程式化”、答题的“套路化”,近几年来,“依文设题” “反套路命题”应运而生,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势。以2024年新课标Ⅰ卷主观题为例,分析依文设题反套路化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以期给明年的高考备考一些启发,提高备考效率。

一、依文设题的命题特点

1.依“这一文”设题,体现命题价值

“依文设题”,目的是考查考生能否把握文章的个性特点,而不是考查考生是否掌握了文章的共性知识。依“这一文”,而不是依“这一类文”设题。“文”指的是文本的具体内容、文本的具体情境、文本的文体特点以及文本关涉的文学理论等。命题者根据文章的个性特点,从理解文本、欣赏文本的角度出发命题。“依文命题”不是先带着知识点走进文本,而是真正从文本入手,挖掘文本的个性特征和命题价值。“依文设题”“题由文生”是一个必然的命题趋势。

2024年新课标Ⅰ卷现代文阅读Ⅱ第8题“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命题者没有带着考查考生文体特征、人物形象分析、环境作用、鉴赏表达技巧等知识点去设题,而是立足文本,“题由文生”,关照作者的写作目的,从文本中提取一个关键句,让考生分析原因。要答出这类题目,考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从表层和深层来理解这个句子。从表层来看,放牛让作者接触到大自然,让他的少年生活自由、放松;从深层来看,由文中“放牛部分地满足了我的少年英雄梦”“放牛的确是件好玩的事”等语句可知,放牛满足了“我”的精神需求。

“依文设题”能体现命题者依据文本挖掘的命题的“价值”。如文言文阅读的第14题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这道题属于内容概括分析题,由原来的3分增加到5分,分值增加了2分。命题人没有先入为主,而是从文本生发而出,挖掘文本的命题价值。题干的“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也直接取自文本中王夫之的观点。命题者发掘这句话来命题具有如下价值:第一,能考查考生理解文言词句的能力。要回答这道题,首先需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其中对“丧”“余”“浣”字的理解,能够有效检测考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不能理解这句话,就难以写出答案了;其次,要把这句话放在原文,联系上文来理解。上文说到“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可以知道句子的含义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第二,具有“中间价值”——与上下文的关联。这句话是王夫之对李陵的评价的总结,简要概括事实,需要与上文关联,了解李陵所做的事情。第三,能“综合检测”考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指出“倡导综合性的测试形式”“避免出现偏题、怪题”。这道题不“偏”也不“怪”,兼顾了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翻译、作者的观点的理解等相关知识的考查,有一定的“综合性”。

2.依文设开放题型,促进思维发展

新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提出“多设置主观题、开放性的题目,展现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发挥和创造。” 2024年新课标Ⅰ卷有两道开放题型,分别是第9题和第22题。

第9题“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在以往的试题命制中,此题的难度一般会比第8题难一些,题型会新一点。命题者为了检测考生是否真正读懂文本,规避了鉴赏文章的艺术技巧等知识点,全面考虑作者的写作意图,选取能够体现作者创作的关键点,从文本中找到这句观点句来考查。如果不深入理解文本,仅仅只是按照背过的“答题套路”来答题,估计会失分不少。这道题是开放性的题目,考生要先回答“是”或“否”,然后自圆其说。如果答“是”,那么考生可以“以文解题”,从画线部分后面的语句入手,作者就事论事,写放牛的快乐和烦恼,没有拔高放牛的意义;如果答“否”,可以从文本中找到“蛛丝马迹”,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少年时的故事,对“放松”“自由”“野孩子”等的强化,掺入了成年期的“我”的体验和感受。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理由充分即可。

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此题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在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的单元导语中提到“掌握一些逻辑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合理思考”“学习辨析逻辑错误,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此题体现了教考衔接,同时也发展了考生的逻辑思维,提升了考生的思维品质。考生根据上下文的逻辑,结合语法规范或者词语表达的特定含义来回答,答案并不唯一,理由充分即可。

依文设题而不囿于文本,依据文本的个性,发掘命题深层次价值,结合语文素养的考查,适当设置开放性题目,活跃学生的思维。语文试题的命制应该要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讨论,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知识的简单、机械地“复制”和“粘贴”,应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旨归。

3.依文融合考点设题,淡化知识板块界限

在平时的备考中,我们都习惯把知识点按板块落实,比如把试卷分为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板块,再把各个大的板块分成几个小板块进行复习。比如论述类文本一般会考查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效果等。又如修辞的考查,一般会复习辨别各种修辞及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等。同时教师会让学生掌握一些答题套路,比如,比喻的作用通常会回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

但是在2024年新课标Ⅰ卷第4题“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体现了不同板块考点的重叠、融合,既考查了“设问”和“反问”的修辞的构成及作用,又考查了“论证效果”。如果考生没有理解题目,很可能答出“设问”和“反问”的表达效果,毕竟这些平时的学习有“套路”,显然,这样答题不够全面,要结合“论证”效果来回答。考生要答好此题,一方面应充分注意设问、反问的常规作用,另一方面还要聚焦说理分析时观点表达的鲜明性、逻辑分析的条理性和严密性、读者反应和接受的影响等角度分析效果。

此外,第22题“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既考查了语法规范问题、上下文逻辑思路,又考查了词语约定俗成的表达问题。考查的知识点突破了板块界限。此题是开放题,考生可以结合多个知识点来思考,充分说明原因即可。

新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提出“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这种命题方式淡化了各个知识板块的界限,扩大了命题范围,考查更为灵活、立体,内容更丰富,注重对考生思维的考查,体现了语文素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二、“依文设题”趋势下的备考策略

“依文设题”趋势日益凸显,部分教师看到高考题的题型后觉得没有套路,觉得自身的作用弱化了,感觉语文“无法”教,似乎全靠学生的文学素养,这种理解是偏颇的。高考是指挥棒,微小的改变都会引人瞩目,作为一线教师,要紧跟高考的趋向,相应调整教学策略,增强“引导教学”“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在“依文设题” “反套路”的命题趋势下也是“可为”的。

1.依托教材,厚积必备知识

根据“依文设题”的特点,掌握必备知识Bv5o/pQhSTZWHejsPxqhGw==必不可少,而教材里的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例”。但在“知识点”教学盛行的时代,很多教师热衷于讲解知识点,固化知识板块。新教材已经用了几年了,可是很多教师不重视教材的使用,出现“古诗文必教,现代文可教可不教,单元学习任务不重视”等现象。殊不知,一方面,教考衔接需要落实教材知识,另一方面,落实教材知识能让学生厚积必备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借助教学系统,落实教材知识。助学系统能帮助师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解决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助力解决学生“怎么学”的问题。教师可以紧扣“单元双线”设计教学任务,发挥“单元导语”对单元学习的整体规划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研习能力;结合“单元研习任务”落实单元各项任务,设计不同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借助“学习提示”“课后注释”“插图”等助学系统要素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运用“实践活动”设计符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总之,依托教材,借助助学系统,“用教材”来“教教材”,助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设开放、多样、有效的语文课堂,帮助学习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完善自我知识构建,厚积必备知识。

2.细读文本,提升关键能力

根据“依文设题”的特点,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单元的背景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将教材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追求“整合”,忽视了对文本的细细品味,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透彻。在“依文设题”的命题趋势下,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读原文,一句一字地疏通,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不能把现成的解读直接灌输给学生,要指导学生依托文本进行细读探究。比如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深入挖掘。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从贾母被丫鬟等人“搀”出来的“搀”字,可以看出贾母的地位;“搂”“叫”“哭”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贾母对黛玉的疼爱。

在大单元教学的背景下,以“大任务”“大情境”为驱动,淡化单篇文本的教学,但这并不是弱化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相反,教师应该在群文中发掘小切口,善于比较,同中找异。例如,同样是“先破后立”,《六国论》和《拿来主义》的论证方法相同,但也应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还可以引导学生善于联系,在不同中寻找相同点。

3.以文解题,实践解题技巧

“依文设题” “反套路”显然是高考语文命题的趋向。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教技巧和套路,长此以往,便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反套路化”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掌握必备知识以及答题技巧,而是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本,理解题目,而不是让学生看到题目就盲目地、机械地用“套路”。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以文解题”,读懂文本,用文本的内容来解题问题。同时,在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时,教师可以选择典型的高考真题,尝试从文本出发,根据“依文设题”的特点命制更多的题目,一文多题,一文多用,引导学生拟写参考答案,让学生感受命题与答题的关系,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答题能力。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桂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