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反推: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的困境及突围

2024-11-05潘露怡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4年10期

摘 要 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意味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融合教材的演绎法,并在运用中内化思维路径。但在现实课堂中存在“投喂式”“套版式”“展演式”教学等现象。因此,可立足中心论点反推分论点,经由分论点反推论证思路,根据论证思路反推恰切论据,依据恰切论据反推语言形式,让演绎法真正融入议论段写作。

关键词 演绎法 议论段写作 逆向反推

时下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议论段写作问题重重,其中以缺乏逻辑性问题最为显著。其表现为,当下课堂中无视生本主义的“投喂式”教学,忽略演绎推理的“套版式”教学,省略运用环节的“展演式”教学屡见不鲜,阻碍了学生发展。对此,必须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以学为中心的议论段写作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演绎法写议论段?怎样才能帮学生将知识内化为能力?

一、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的内涵

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即引导学生运用演绎法增强议论段逻辑性的课堂教学行为。对此,需要注意的是:生本位是学习的出发点;演绎推理是学习的切入点;运用是学习的落脚点。

第一,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意味着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写作活动的辅助,不能越俎代庖。《写作方法指导论》认为在指导学生时必须遵循以下几种原则:针对性原则,即针对学情进行对症下药式指导;操作性原则,即重视学法操作程序的设计,贴合学生实际;情感意志原则,即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情感,提高指导效率[1]。因此,面对学生议论段写作发散思维薄弱、论点不多元,逻辑思维欠缺、论证不严谨,整合思维缺位、论据不典型,语言思维不足、表达不动人等问题,教师应搭建支架,促进学生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整合思维、语言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议论段写作。

Pcjh0cDtjXa/mQZEljPH6A==第二,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意味着要融合教材的演绎法。逻辑单元的任务之一就是思考如何学习借鉴典型议论性文章的逻辑链。之所以立足演绎法指导议论段写作,是因为归纳推理易受样本偏差、主观偏见等因素影响,得出不准确的结论;类比推理易受两种事物之间联系的不必然性,得出或然性结论;溯因推理易受信息局限进行主观假设,得出误导性结论。演绎推理基于已知的规则或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必然性结论,可信度更高。但因演绎推理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很少运用,足见基于演绎法指导议论段写作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必然选择。

第三,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意味着在运用中内化思维路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2]而实践的最佳契机就是将提炼的写作路径当堂用于作文升格中,这不仅能让学生在过程中掌握演绎法,提升思维水平,培养理性精神,还能让学生在结果中直观感受能力提升,激发实践热情,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掌握写作能力。因此,在运用中内化思维路径是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的应有之义。

二、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的困境

1.无视生本主义的“投喂式”教学

指导议论段写作应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要想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需注重其在具身体验中的习得感。一则要搭建多种学习支架,激发探索欲;二则要结合学情对症下药,降低疏离感;三则要发现亮点及时表扬,提升成就感。但在现实中,许多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感受,不为学生提供探究与展示的机会,而直接呈现逻辑推导过程,要求学生掌握论证方法,或直接下发搜集的海量论据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主打一个“是什么”的答案揭示,少有“为什么”和“怎么来的”过程体验。以上现象罔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理和写作规律,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

2.忽略演绎推理的“套版式”教学

教师在议论段写作指导中结合逻辑学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明晰论证过程。单元任务要求学生学习借鉴典型议论性文章,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清并建构逻辑链的能力。但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将多个范例的论证思路简单概括为类似于“论点句—阐释句—举例句—论证句—总结句”的模式,看似屡试不爽,可操作性强,但所培养的学生只是套着模板填充素材的“搬运工”。因为这些“模版”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根本没有触及深层的逻辑原理。如一位教师就拿着上述模板从高一教到高二。虽然提供模式指导议论段写作确有必要,正所谓“文有定法”,遵循规律,可帮助学生更快找到写作的门路,但这是对初学论述文的高一学生而言的,作为学习过逻辑知识的高二学生,如果仍采取“套版式”教学,学生的思维水平就难以得到提升。

3.省略运用环节的“展演式”教学

写作方法实际是一种操作技能,学生想要真正掌握,就必须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但在实际课堂中,因时间有限,教师往往在总结完写作方法后,直接展示高分范例,少有当堂运用的环节,即便布置课外练习,也少有课后跟进。即便课内有实践,也仅仅是展示个别优秀学生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简单评点。多数学生在该环节中不是因能力受限沦为“配角”,就是因兴致寥寥成为“看客”。整个过程仅是佳作的“展演”,只能证明写作方法的可行性,未能切实保证大部分学生对技能的熟练掌握。真正的课堂运用应能涵盖并惠及多数学生,并让其在运用中充分内化所学。否则,学生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甚至丧失对写作的兴趣。如笔者身边的一位教师常说:“优秀作文我去给他们(学生)读一下,感受一下。”可知这位教师的作文讲评很有可能是走马观花式的佳作欣赏,学生看似收获满满,实则一无所获。

三、基于逻辑演绎指导议论段写作困境的突围

1.由中心论点反推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论述文要加以阐述和说明的基本观点,分论点作为中心论点某一角度的具体展开,既是整篇文章的骨架,又是各议论段要阐述的观点。两者之间往往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教师在明确中心论点后,可追问:“为什么提出该观点?”并搭建支架,即提供重要性与必要性、背景与意义、个体与国家、物质与精神、过去与未来等思考角度。

下面以2023年11月绍兴市一模作文题为例。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是劳动的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劳动的收获,“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劳动的情趣……劳动是充实而美丽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学生依据材料确立类似“让我们拥抱劳动”“投身劳动,收获幸福”的中心论点。教师提问:“为什么让我们拥抱劳动?请多角度思考,并用简洁、明确的语言一句话概括。”学生立足多维角度发散思考,给出许多理由:①劳动让人深感充实,获得幸福感;②劳动是美丽的;③劳动让人享受收获的快乐;④劳动自有情趣;⑤劳动其实并不苦累无味;等等。以上理由皆可看作分论点。

2.由分论点反推论证思路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逻辑单元指出:“论点被逐步证明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文章内在逻辑链条的推展过程。”反过来,在已知结论(分论点)和演绎推理形式的前提下,通过部分已知条件合理倒推,补全逻辑链条,完成演绎推理。而演绎推理就是议论段的论证思路。只要推理形式严谨合理,论证过程就具备逻辑性和说服力。

教师在教学时,先提供理论支架,即补充三段论、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推理等必备知识。接着向学生示范如何以补全逻辑链条的形式逆向反推:选择合适的推理形式,以分论点作为结论,建构论证思路。最后让学生合作实践。

如教师以“劳动能让人深感充实,获得幸福感”作为三段论推理的结论倒推示范。先将“劳动”与“让人深感充实,获得幸福感”分别代入“S”和“P”(见表1)。依据小前提和大前提思考“M”的内容,经讨论,拟写出“M”是“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完成逻辑闭环。

表1 三段论倒推的论证思路

大前提 所有M都是P 所有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都能让人深感充实,获得幸福感。

小前提 所有S都是M 劳动是不断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行为。

结 论 所有S都是P 劳动能让人深感充实,获得幸福感。

有学生以“劳动其实并不苦累无味”作为分论点,通过必要条件推理否定前件式倒推论证思路(见表2)。运用演绎推理梳理论证思路,有助于学生逻辑学知识的内化与逻辑思维的培养。

表2 否定式倒推的论证思路

只有P,才Q 只有让人无法从中品出情趣与快乐,并已成为一种心理负担的行为,才算是真正让人感觉苦累无味。

非P 劳动不是一种让人无法从中品出情趣与快乐并已成为心理负担的行为。

非Q 劳动其实并不苦累无味。

3.由论证思路反推恰切论据

由论证思路反推恰切论据就是基于论证思路,寻找能充分证明“小前提”的事实或理论论据,且符合《写作学习论》中提及的要求:确凿、典型、充分、权威、生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围绕某一“小前提”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并选出最佳论据,既能帮助学生互激灵感,开阔思路,又能使其在解构与建构中吃透素材。如一小组论证“劳动能否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个人价值”的小前提,讨论认为可列举为社会、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彰显生命意义的古今中外的劳动者。学生从教材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劳动模范张秉贵、“探界者”钟扬,一直列举到教材之外的玩具手艺人广井政昭、调压大师沈卫国等。如此可有效避免因论据“撞衫”而出现人云亦云的问题。

4.由恰切论据反推语言形式

议论文的语言是评议性语言,其基本特点是准确、概括、鲜明、富有逻辑性。尤其是“概括”,即具备高度的抽象性和涵盖力。而学生往往在阐释论据时容易铺展延伸。现在面对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充足论据,就可倒推语言形式——排比或对偶,借助相同的结构、相似的字数、相关的内容的特质规范论据的表达,使语言凝练、富有节奏且增强气势。在学生写完后,组织小组内部互评和小组间的评点,进行一轮、二轮修改;并邀请学生总结语言运用规律,不断建构语理体系。

为有效避免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时出现评价单一、泛化、模糊等问题,教师可以给出评价支架——量化表(见表3),综合考查论点、思路、论据、语言等方面的内容,让修改意见指向明确、切实中肯。

表3 量化表

评分细则 一轮评价 二轮评价

自评分 组员评分 全班评分

分论点 正确无误(1分)

相互关联(2分)

简明通顺(2分)

思路严谨周密(5分)

论据恰到好处(3分)

语言凝练流畅(2分)

分 值

值得学习

修改意见

课后调查可知,该堂课受到学生充分肯定。可见基于演绎推理,立足中心论点反推分论点,从而推演论证思路,进而选出恰切论据,最后进行言语润色,确实有助于议论段逻辑性的增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颜 禾.写作方法指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通联:浙江省新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