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教理 化而育心
2024-11-05陈益虹刘春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易于发挥育人功能;文化渗透下的文言文教学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文言美文《湖心亭看雪》蕴含家国情怀、人格修养、水墨风韵等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是初中文言山水小品典范之一,选择文化视角深入解读作者之“痴”,感悟其文化情怀,进而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这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大有裨益。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传统文化 文言文教学 《湖心亭看雪》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进程,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政治和教育层面都是主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此同时,在初等教育中,中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富含传统文化资源。文言文教学无疑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常识、传输人文思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最佳途径。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阐释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其素养组成之一就是“文化自信”[1];明确指出“立德树人”“培根启智”等语文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实应成为常态化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贯彻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更应注意深究文言思想、落实审美教育,借以引导学生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基本文言知识和技能,自觉地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下,基于文化渗透这一切入点,以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为例,针对教师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引导学生q9lnWNMU8Z+6Z05lJm193rC79c6xxFHmyohPxvXU/d4=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以落实语文课程思政的德育与人文教育提出刍议,旨在启示教学,提供案例参考。
一、初中文言文传统文化内涵梳理
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六册总计有39篇文言文,在整合人文主题聚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析出文化元素,凝练思想内涵,详见下页表1。在梳理文本的过程中,发现教科书中所编选的每一篇文言文都在一定基础上呈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
结合表1,根FUbRkl7tOsdg/iLi2b7YN/JmO2KRT2VYr3WYnxYmia0=据当下思政热点,将初中文言文中的传统文化主题聚类形而上统整为“家国情怀”(其下包含“朝政社稷”“山水楼阁”“家风伦常”主题聚类)“和谐社会”“人格修养”三种类型。
1.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主题之一,指个体对国家、人民的无限热爱,既是对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的真切展望,又是对大国与小家在思想文化上的高度认同。其中包含朝政社稷、山水楼阁、家风伦常三个具体情感主题,总计14篇文言文。
(1)朝政社稷
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就是治国,关心朝政社稷即关切祖国未来,一心为国谋发展。相关的文言文作品有3篇,鲜明地阐述了各国贤臣为谋求国家发展而殚精竭虑、积极进谏的典型事迹。如《曹刿论战》中,曹刿为救国而提出智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以自身比美为例劝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忠心耿耿,北伐前仍苦心向刘禅进言。
(2)山水楼阁
山水美景,亭台楼阁,古来共谈。教材中有9篇文言文描绘记叙奇绝山水,其中有直言抒写的山水美文,如《三峡》展现了雄奇伟峻的长江三峡风光,《与朱元思书》刻画了奇山异水的富春江,《小石潭记》描写了清冷幽深的小石潭,《答谢中书书》道出了山川风物的自然之美;也有借景抒情、触景抒怀的小品文,如《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借月夜出游抒旷达乐观之情,《桃花源记》陶渊明在理想的桃花源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岳阳楼记》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之奇观道出忧国忧民的深情,《醉翁亭记》欧阳修以山水之游抒发与民同乐的真切感悟,《湖心亭看雪》张岱寄往昔雪景抒国破家亡的深沉悲痛。
(3)家风伦常
爱大国亦爱小家,只有小家和谐才能促进大国发展。家风伦常是对温馨家庭的延续和文明家风的传承,教材中有两篇文言文与此相关,一篇《咏雪》通过记叙谢太傅一家雪天集会的场景,再现古代社会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一篇《诫子书》以书信的形式揭示诸葛亮对其子的良好家训,其中所提及的淡泊宁静、志存高远等人生信条发人深省。
家国情怀文化内涵丰富,教师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使其开拓视野,激发个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深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
2.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传统主题内涵是基于国家安稳的前提下提出的对社会发展的殷切期望。基于“大同社会”的理想,结合时代意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即社会关爱,表现为个体与个体之间互帮互助、集体团结友爱。
教材中相关作品有5篇,具体如下:《杞人忧天》启示个体应脚踏实地,顺其自然;《大道之行也》提出理想的大同社会表现为群体和谐友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愚公移山》体现集体团结一致的力量;《孙权劝学》阐发关爱同伴、共同进步的思想。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互助意识,提升个体团结协作能力。
3.人格修养
人格修养体现在品格素养和智慧哲学思想两个层面,相关作品共计21篇。其中体现品格素养的相关作品有9篇。如《狼》展现出屠户的智勇双全,《周亚夫军细柳》刻画出周亚夫的刚正不阿、忠于职守,《曹刿论战》体现了曹刿的善于谋略、勇于进谏,《唐雎不辱使命》歌颂了唐雎的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此外,《邹忌讽齐王纳谏》既塑造了邹忌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忠臣形象,又体现了齐威王听取谏言、知错能改的明君形象;《陈涉世家》呈现出敢于斗争、有理想、有抱负的领袖形象;《陋室铭》表现了“惟吾德馨”的君子形象;《爱莲说》展现出独爱莲花的高雅人格;《富贵不能淫》指明了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形象。
另有关于个体智慧哲学思想的作品共12篇,其中《陈太丘与友期行》警示了为人要诚实守信,《〈论语〉十二章》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学习方法,《穿井得一人》启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朴素的真知灼见,《卖油翁》道出熟能生巧的哲理,《愚公移山》强调团结协作,《送东阳马生序》劝诫要勤奋读书,《虽有嘉肴》阐明教学相长的观点,《马说》论证伯乐的重要性,《与朱元思书》流露出作者不慕尘世、向往自然的傲岸风骨,《鱼我所欲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体现出孟子的哲学主张,《〈庄子〉二则》是道家思想的微缩举要。
据统计发现,与人格修养相关的作品占文言文总数的一半以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古人优秀品格素养,完善自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古代文人的至高追求,由此生发的人生智慧和哲学观点深刻地体现在其文言作品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思想。
二、《湖心亭看雪》的文化元素微察
《湖心亭看雪》编选于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自读课文,作者为清朝张岱。该文虽不足两百字,但所含的家国情怀和人文之美等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进行文化渗透教学实践的不二之选。
细究该文本,可以解读到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的“痴”,这种“痴”不单体现在对所见美景的痴迷,还表现在对高雅情趣的痴癖,以及对昔日故国家园的痴情。因此我们不妨以“痴”为切入点,从“景”“人”“情”三个方面对《湖心亭看雪》蕴涵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
1.西湖雪霁之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刻画的西湖大雪之景堪称一绝。时处杭州西湖,南方的冬天下大雪本就不常见,还连下三日,在张岱心中,如此奇天必有奇景,必得前往一观,果然有了意外之喜。
其雪景起于“雾凇沆砀”,“雾”者,指天空下散到地面的6796c1038a161417f23f37a04686e2733e8055e9a796f9a444d6e09c665d48cd云气;“凇”者,即湖面上涌而达于天空的水汽。[2]天上地下,皆是雪气,有的上涌,有的下陷,“沆砀”无边,形成一片混沌迷蒙,连“天、云、山、水”,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白雪苍茫。三个“与”的结合令山水与天地融为一体,造就了一个寂静空茫、纯白洁净的冰雪世界。而最令人惊叹的莫过于“一”字与“痕”“点”“芥”“粒”等数量词的巧妙结合,此乃张岱卓绝文笔的体现。结合前面的“上下一白”,后半句以俯视的角度探察整个世界,极大世界与极小景物的对照结合,冲击视觉,使画面极富震撼力,却又别具审美意境。伴随着情与景相融,心与境相交,昔日的西湖雪景在张岱笔下显得格外的清冷缥缈、苍茫出奇。
2.高雅情趣之痴人
有痴景更有痴人。张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癖好,这是个体性情与真气的体现。而他的痴癖表现在对美的痴迷和喜好上,这种“痴”是他的高雅情趣和孤傲清高的个性的真实表现。
张岱于天寒地冻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一个“独”字道出了他独特的高雅情趣。在天气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仍执着前往,这不仅是因为对冰雪之气的执着,更是源于他对奇景的过分痴情。本以为是独角戏,却在途中偶遇知音,金陵人的出现纾解了张岱内心无人理解的孤独。于冰天雪地中围炉赏雪遇知音,喝酒谈笑归去处,其中乐事俨然满足了张岱对于风雅人生的追求。文末童子一语道破天机,直指张岱的痴是在于对超脱世俗的情趣之美的痴情,而所谓痴人即遗世独立的人。
3.故国悲思之痴情
回到文章开篇的“崇祯五年十二月”,彼时是明代,是张岱生长熟知的故国家园,如今却早已改朝换代,物是人非。追溯张岱生平可知,他出生于明朝的官宦家庭,在国家风雨飘摇时期进仕,最终却因救国无望而选择归隐深山二十多年。在张岱的心中,国破家亡的悲痛显而易见。
故国不在,旧地难回,只留独身一人。张岱无可奈何,无法解脱,只能放纵自己沉浸于旧日美好风光。长此以往,在现实与过去的思维交错中,最终造就记忆的错位,写下了亦实亦虚的《湖心亭看雪》。文章表面上是写雪景,实则是抒痴情,这种景中藏情式的表达体现出张岱内心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三、《湖心亭看雪》教学实践微谈
文言文是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其作为用古代汉语记录的文章,在文体样式上和现代文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考虑文言文教学内容时要“因质定教”。根据其语体性质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剖析,可析出三个层面:一层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积累,二层是对文章文学形式的要素分析和鉴赏,三层则是对文化传统的渗透。[3]这三个层面循序渐进,逐层提高,其中文化渗透层居于最高层次。所谓文化渗透就是指对文言文进行最深入的探索和解读,通过解析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
基于以上阐释,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实施阶段,可将课文分解为三个层面:一是文学言语层,对文章能熟读成诵,品析文本语言,读出文章气韵;二是文学形象层,体会文章白描手法的运用,理解审美意象,感受作者人格文化追求;三是文学意蕴层,解读名人文化之痴,感悟家国情怀,感受文化意蕴。根据以上解读,结合22版语文课标的学段目标和任务群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统整,进而形成《湖心亭看雪》单篇文章基于文化渗透的任务群教学。
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将整个教学主题设置为“寻梦西湖”,同时分设“描绘梦中景”“邂逅痴行人”“感悟梦里情”三个子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针对不同教学板块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加以辅助。
1.描绘梦中景
鉴赏文言文,诵读是一大关键。品析张岱笔下湖心亭如诗如画的苍茫雪景,重点在于诵读,以读促品。通过诵读,读出文章接近口语的语体风格,以及清新动人、朗朗上口的节奏音韵。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罅隙,细思慢品,体会文章简练的语言,仅寥寥数语就呈现出纯白苍茫却又淡雅脱俗的雪景,感受文章一气呵成的精神气韵。
结合诵读,引导学生适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品析“雾凇沆砀”语言典雅的背后是对雪后气温极低、景色极纯洁的生动描绘;感悟“上下一白”的深层思想,抓住“一”字与“两三粒”进行对照品读,理解天地广阔而个体渺小的悠远意境;理解“天与云与山与水”和“与余舟一芥”四个“与”字结合的妙用效果;赏析“痕”“点”“芥”“粒”等数量词勾勒的恰到好处、别般滋味。由细节到整体,通过诵读文段,赏析文章的白描手法,明确作者没有工于修饰,但寥寥几笔就将极其纯洁且壮阔苍茫的清冷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的笔力。
2.邂逅痴行人
解读文章内涵、剖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离不开群文阅读。运用“1+X”关联阅读教学,为学生理解文本、解读作者提供学习支架,深入与作者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痴”是本文的核心主题,也是张岱精神底色和人格修养的深刻体现。要探究张岱的人格文化修养,理解其名人文化的“痴”可通过群文阅读,从其作了解其人。引导学生阅读《冰雪文序》,理解作者对冰雪之气的痴迷,解读张岱的冰雪人格。阅读张岱在《自为墓志铭》中坦陈的种种所好,理解他的癖好,进而了解他的人生历程,其提到“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读懂张岱前后人生经历的转折变换,进而感受其文中所抒发的世事无常的感慨。通过阅读相关作品,读懂张岱所描绘的冰雪奇景的背后是他性情高洁、不媚世俗的精神追求,是对命运无常、天地广阔而沧海一粟的人生感悟。
3.感悟梦里情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我们解读文章的重要方法。通过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深入解读后找出文化母题,从中挖掘并建构相关文化,继而引导学生理解并吸收文化知识。
在张岱的这篇小品文中,痴景也好,痴人也罢,归其根源还是痴情。而要解读张岱的痴情,结合其人生阅历可知,张岱的归隐不是主动意义上向往隐入深林,拥抱自然,而是面临现实的无可奈何后选择避世不出。这不仅体现出一个大义凛然、心高气傲的正人君子在面对朝代更迭时,对社会现实做出的反抗和不屈,更体现出张岱内心对故国家园的眷恋和热爱,以至于多年来依旧无法纾解,只能借文寄情。
综上,我们结合文化渗透视角解读张岱之痴,直究其文章本质,品悟《湖心亭看雪》中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于文言经典中悟文理,在山水美文中观人情。
四、结语
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影响深远、历久弥新。文言文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在常态化教学中应该善于结合具体文本,落实文化渗透理念,践行文言文文化教学实践,力求f0bb01b636dc946b274ec7d164e47503以文化人,以理育心。其间,语文教师也应不断积淀文化滋养,深入解读文本,有机整合文化知识,锚定单篇文言文教学原点,并关联他作,牵扯多篇,向着文化渗透合流下的文言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变革、创新。
[基金项目:2024年度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基本科研项目“辽宁省义务教育语文跨媒介整本书阅读之关键路径研究:构建课后服务保障体系下的师生学习共同体”(LJ112411258009);2024年大连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OBE理念下‘儿童绘本阅读与赏析’课程教学设计及其考核体系研究与实践”(3-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马何义,马姝也.《湖心亭看雪》的意外遇见之美与情感脉络[J].语文建设,2018(21):37-39.
[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0-61.
[作者通联:陈益虹,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刘 春,大连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