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饰为镜”:探讨盛唐时期的金属艺术
2024-11-04刘兀
[摘 要]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唐代的金属艺术对工艺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唐代首饰的类型、工艺特点及其表面纹饰来探讨传统金属工艺,论证了传统金属工艺在首饰领域中传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关 键 词]首饰工艺;金属工艺;技艺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91-03
文献著录格式:刘兀.“以饰为镜”:探讨盛唐时期的金属艺术[J].天工,2024(28):91-9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朝代之一,幅员辽阔、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其中,传统金属工艺以独特的形式记录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与精神轨迹,首饰作为传统工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也记录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唐代金属工艺按照其功能主要分为生活用具、装饰品以及其他陈列品。本文主要通过对首饰的工艺及其纹饰的论述来探讨唐代的金属工艺。
一、唐代之前金属工艺发展概况
纵观我国传统金属工艺的发展,自夏朝进入青铜时代以来,金属便作为一种新型材料融入人类生活,不同金属以及冶炼方式的出现产生了金属工艺。我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金属制品是陕西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残片,经检测为冶炼所得,距今约6700年。夏商时期,我国青铜冶炼技术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的青铜制品以动物纹为主。1984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兽面牌饰是中国目前出土的青铜器中最早的镶嵌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关系变革的重大时期,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种类更加细化,技术也越来越规范化、科学化。战国时期出现了有关手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全书共71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器共6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这一时期金属艺术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在对动物身形以及神态的刻画,青铜器的装饰上使用了大量繁复立体的纹样。镶嵌和包金工艺也随之出现,金银错工艺更是达到了鼎盛,失蜡法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到了秦汉时期,工艺美术获得了全面发展,其中铜镜和铜灯的铸造在汉代达到了鼎盛。汉代的金属艺术品十分丰富,金银产量也非常可观,皇室还专门设立了金官管理黄金的生产,进一步促进了金属工艺的发展。汉代盛行鎏金,金属工艺日渐成熟。长信宫灯、金缕玉衣、错金博山炉、马踏飞燕都出自这一时期。汉代流行花型首饰,多插于发髻之中或是点缀在额前。
六朝时期的金属艺术以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时期的金属工艺呈多样化发展。外来文化对南北朝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金属艺术在风格上更加多样化和具有包容性。造型图案上大胆创新,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样式和图案。在工艺技术上,锤击、浇铸、焊接、切削、抛光等技术已被熟练掌握,这使得金属艺术品更加精细和复杂。大量的铜用于铸造佛像,在日用器皿中的应用逐渐减少。虽然处在战乱时代,但统治者对奢侈品的追求并未减少,促进了金银器的加工,较为常见的金银器仍为饰品。
二、盛唐时期的金属工艺在首饰上的体现
大唐的统治者极具开放性和接纳性,平等接纳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交融使得唐朝的衣食住行、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代的金属工艺融合多国文化蓬勃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是中国金属工艺发展的高峰时期,在工艺美术史上也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武则天称帝颠覆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女子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首饰随之变得愈加华丽多样。这一时期妇女的发饰种类样式繁多,首饰工艺及装饰纹样也不同于初唐时期的朴素,融合了外来文化,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一)首饰类型及其工艺
唐代的首饰种类样式丰富,主要有发饰、臂饰、项饰等几大类。其中发饰的种类多达十几种,包含花钿、簪钗、梳篦、步摇、冠饰等,以下着重对唐代发饰的工艺及纹样进行分析。
1.花钿
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一种花型薄片,贴在眉心或是面颊两侧来装饰面容。从唐朝的仕女画中可以看出,女性经常佩戴各式各样的花钿。从材质上看,唐代的花钿大多以金、银制成,故名“金花”。除此之外还有翠钿、宝钿。唐代的花钿种类繁多,形状图案也十分繁丽。花钿的形状有30余种,主要有圆形、桃形、月形、梅花形、三叶形以及花鸟鱼虫形等。这些形状各异的花钿,不仅满足了女性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敦煌莫高窟第9窟壁画《少女与童子》中,少女的双髻上装饰着两枚花钿,形制精美;在张萱的《捣练图》中,宫女的发髻四周也插着五枚小型花钿,可见唐代女性颇喜欢以花钿妆饰面容。唐代诗人岑参的《敦煌太守后庭歌》中描绘道:“美人红妆色正鲜,侧重高髻插金钿。”白居易在《送陈许高仆射赴镇》中写道:“花钿坐绕黄金印,丝管行随白玉壶。”将花钿作为贵族妇女头上的装饰,与黄金印、白玉壶等贵重物品并列,展现了宴会的奢华与主人的尊贵地位,也说明当时花钿在唐代王宫贵族之间盛行。
2.梳篦
唐朝中后期开始流行将梳子或是梳篦插在头上,梳子的材质不仅有金属,还有玉石、骨角等材质。温庭筠写道:“回面共人闲语,战篦金凤斜。”这句诗形象地描绘了梳篦上精细雕刻的金凤图案,以及斜插在女子发髻上的动人姿态。元稹用“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来描绘唐代女性梳妆的精致场景。满头插着小梳,不仅展现了发髻的繁复与华丽,也透露出女性对美的追求。小梳作为头饰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增添了女性的妩媚与风情。江苏省扬州三元路出土的金梳,梳体为金箔剪制錾刻而成,共有39齿,中间较长,两侧渐短,齿尖均剪成尖角。梳上部装饰主纹为卷云形蔓草纹和如意云纹,上方錾刻飞天图案。[1]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三兆村出土的金梳背,金梳两面纹饰相同,图案为花卉、飞鸟和联珠纹,镶嵌绿松石。张萱的《捣练图》中,宫女的头顶上都插着一把小小的发梳,这属于盛唐女性的时尚。
3.簪钗
簪和钗的区别在于簪是单股,钗是双股。其主要工艺为锤揲成型并采用鎏金工艺,表面装饰采用錾刻和镂空工艺。观复博物馆收藏的银鎏金镂空交结花卉纹双片发簪,簪头处以镂空的方式表现花卉纹,花瓣叠压如编制花结般充满韵律感,细节十分饱满。簪头为双片,动则微颤发声,充满生活趣味。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鎏金蔓草蝴蝶纹花钗、摩羯荷叶纹花钗、双凤纹花钗都是唐代花钗中的典型代表,其钗头部分体量较大,纹样采用镂空、錾刻工艺制作而成。
4.步摇
步摇指簪钗上带有坠饰或流苏,随步而动,因此得名。步摇的使用极其普遍,通常是与簪钗一同佩戴,在中国古代礼制下,步摇在装饰之余亦是对女性行动的约束,佩戴步摇时需端庄缓慢地行动,白居易用“云鬓花颜金步摇”形容杨贵妃发髻如云般柔软浓密,容颜如花般娇艳动人,佩戴着金光闪闪的步摇,轻盈摇曳间,尽显优雅高贵。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几位衣着华丽的贵族妇女的高髻上都装饰着步摇。
5.冠饰
盛唐女性的冠饰规模庞大,极尽奢华。在唐代出土的冠饰中,宝钿花树冠饰最能体现唐代首饰品的工艺水平,其代表着使用者的身份等级。考古发现的唐代宝钿花树冠多已散乱,相对较为完整的为隋萧后冠和李倕冠。[1]其中唐公主李倕冠重达800多克,镶嵌着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贝壳、玛瑙等材料,很多金饰下还坠有鲜艳的羽毛,几乎用尽了当时所有能用作装饰的材料。运用铸造、掐丝、镶嵌、炸金珠等唐代金银加工的代表性工艺,显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同时真实再现了盛唐贵族的奢华生活。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收藏的凤及鸳鸯衔花枝纹冠饰由梦蝶轩捐赠,以金镶嵌绿松石、红玛瑙、玻璃和砗磲制成,运用了铸造、镶嵌等工艺,虽不及李倕冠奢华,也极尽精巧。
(二)唐代首饰兴盛的原因
首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冶炼水平的提高,矿物的开采更加便利,熔炼技术更加娴熟。金银工艺作为手工业中突出的一项技艺,分为“官作”和“行作”两种。据《唐六典》记载,金的加工方法有14种。即销金、拍金、镀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2]
其次,由于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百姓生活富足,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之余对金银制品产生了旺盛的需求,唐代贵族更是对金银饰品产生了狂热的追求。此外,唐代帝王及贵族多信奉道教,追求长生、研制金丹,也推动了金属行业的发展。
最后,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唐朝与西域各国交往频繁,唐朝为了延续与丝绸之路各国的交往在沿线设立都护府,并在重要的枢纽设置驿站、驿馆。各国的奇珍异宝来往于丝绸之路上,东南亚的宝石、象牙、珊瑚等工艺品及其材料的传播使得金银饰品的发展达到了高峰。在首饰的工艺和类别上,也受西亚各国的影响,更具有异域风情。
(三)唐代首饰金属工艺的类型
1.首饰的成型工艺
唐代的金属成型工艺主要有锤揲和铸造工艺。
锤揲即利用金属的延展性对金属板进行锤打和塑形。新石器时代末期,人类开始锤击天然红铜来制造小饰品,到了商代中期开始采用加热锻造工艺,唐代的锤揲技术达到了高峰。
铸造工艺是将金属熔化成液态后,通过模具浇注、冷却凝固成型的技术。在唐代,首饰的铸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能够制作出各种形状复杂、图案精美的首饰。在制作过程中,铸造工艺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如錾刻、镶嵌、花丝等,使得首饰更加精美绝伦。
2.首饰的表面工艺
我国传统的金属表面工艺包括錾花、鎏金、炸金珠、点翠、花丝。
錾花是指利用錾子将装饰图案錾刻在金属表面,通过敲打使金属表面凸起和凹陷,从而形成浅浮雕的立体效果。[3]錾花工艺始于商周时期,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工艺精湛的传统艺术。
鎏金工艺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首次记载了金汞剂的制作方法。鎏金工艺的基本流程是将金与水银混合制成金汞剂,然后涂布于铜器表面,通过加热使水银蒸发,金便牢固地附着在器物上,形成一层均匀的金膜。这种工艺在我国古代应用十分广泛,不仅用于装饰宫廷用品,也用于佛像、器皿等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制作。鎏金工艺在战国时期开始发展,到了西汉初年,技艺已经相当高超。唐代鎏金工艺多用于银饰。
炸金珠工艺是将黄金或其他贵金属通过特定的工艺手法制作成细小的金属珠粒,这些珠粒通常焊接在金、银器物上作为装饰元素,使器物更加精美华丽。在我国,西汉时期就出现了使用炸金珠工艺装饰的器物,到了唐代更是臻于鼎盛。唐代大多首饰物件以金珠排列成线,也会排列成面做主体纹样。
点翠工艺起源于汉代,它的制作工艺极为繁杂,用金或鎏金做成不同图案的底座,再将翠鸟背部亮丽的蓝色羽毛仔细地镶嵌在底座上,以制成各种首饰器物。虽然不像宝石那样华丽炫目,却有一种低调的艳丽质朴之美。
花丝工艺又称花丝镶嵌或细金工艺,是将扁平纯银丝或金线盘在一起,组成丰富的图案,盘起的丝要焊在一起。[3]花丝工艺是一门传承久远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出现了“金银错”工艺,即将金银丝嵌入青铜器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在唐宋时期广泛应用于首饰制作上。唐代是金银器的“黄金时代”,花丝镶嵌技艺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首饰的纹样装饰工艺
宝相花纹是最具唐代特色的纹样之一,花瓣层次丰富,外层多以相对卷曲的忍冬叶勾卷成花瓣,形式的表达上融合了传统的云纹、勾卷纹,又融入了忍冬、莲花的部分造型,常用于首饰的装饰。
除上述植物纹样外,凤纹、鸟纹等动物纹样也得到了大量的应用。
三、结束语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阶段,通过研究唐代首饰的类型、工艺及其纹样,以此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金属艺术。唐代华丽精美的首饰在传承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借鉴吸收了外来文化,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独特风格。
参考文献:
[1]刘吉淼.唐代女性首饰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0.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
[3]邹宁馨,伏永和,高伟.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