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弘扬与实践
2024-11-04王超邹素娟
[摘 要]古人在《周礼·考工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中对工匠的职业态度和精神理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阐述,并对工匠的“知”“巧”与工匠精神的“技”“艺”进行了刻画和解构,这为当下高职教育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提供了理论支撑。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应融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于课程思政,育工匠精神于实践教学,践工匠精神于校企合作,将学生培养成为执着、专注的敬业者,精益求精的乐业者,一丝不苟的勤业者和追求卓越的精业者,以此构建精工尚德的育人体系。
[关 键 词]工匠精神;高职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76-03
文献著录格式:王超,邹素娟.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弘扬与实践[J].天工,2024(28):76-78.
基金项目: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2023 年教育研究规划课题“文化育人视域下高职设计类‘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ZCJ2023103),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22139),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明末清初徽shz4DCMFPLhMH2ou4ck1EQ==商艺术赞助及其现实意义研究”(SK2021A1054)。
一、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
“工匠精神”作为近年来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社会概念,具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然而,当我们考查“工匠”这个词的起源时,发现除了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意识,同时也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古人在许多著作中对“匠人精神”进行了阐述,给我们留下了“百工巧艺”的可贵记录和深刻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奠定了基础。
(一)工匠“知”与“巧”的刻画
工匠精神的主体是工匠。关于“工”,《辞海》中解释为“从事各种手工技艺的劳动者”,“匠”意为“有专门技术的工人”,“工匠”即为“手艺工人”。《说文解字》解释“工匠”是“有‘技’之‘巧’人”,“百工”则是有“‘技’之‘巧’者”。《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工艺技术著作,因被收录到《周礼》中,故也称《周礼·考工记》。首先,其篇首即对工匠的身份作出了界定:“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并对“百工”技艺的“知”“巧”进行了深入刻画:“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认为工匠从事的技艺,无论是“烁金以为刃”,还是“凝土以为器”,抑或“作车以行陆”,“皆圣人之作也”。[1]其次,对当时的工匠种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将治木的工匠分为7种,治金属的工匠分为6种,治理皮革、染色、刮磨的工匠各5种,用黏土制作器物的工匠有2种。文末,更是指出工匠之作乃人与自然之融合:“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将工匠技艺上升为“天人合一”的形而上的哲学层面。
(二)工匠精神“技”与“艺”的解构
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其精髓早已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独特的手工艺制作技法和工类划分造就了工匠群体,而随着工匠阶层的不断扩大,工艺规范、传承路径和职业态度等也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渐演化成职业价值取向和伦理规范。无论工匠的身份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体现出精益求精、创新卓越和敬业专一的精神理念,并最终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职业观。
首先,最突出的是对精益求精的追求。“精益”是一种追求,“求精”更是一种完美,“精益求精”是对完美永无止境的追求。《诗经·卫风·淇奥》中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对骨器、象牙、玉石等材料进行切料、糙锉、细刻和磨光时所表现出来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精神。思想家庄子更是将工匠专注于工作,钻研技艺的职业态度,提升到“技进乎艺,艺进乎道”的哲学思想层面,认为工匠精心制作的手工艺品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更是人改造自然的体现。当工匠在技术上追求卓越时,他将自发从感性的体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洞察层次,从而达到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境界。如《荀子·王制篇》中有言:“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3]其次,是对工匠创新卓越形象的体察。创新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活力之源,工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工艺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中华传统工艺能够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量知》记载:“能斫削柱梁,谓之木匠;能穿凿穴埳,谓之土匠。”[4]最后,在质量保障和责任约束方面,《吕氏春秋·孟冬纪》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5]《考工记》也有言:“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都对工匠的制作技艺提出了考核和评价要求,促使工匠对产品、社会、行业保有敬畏之心和高度责任感,推动了工匠精神的形成和传承。
当下,中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弘扬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二、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的内在契合
新时代促成新发展,新发展需要新变革,工匠精神的塑造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工匠精神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之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6]2022年,更是将培育大国工匠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6]同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文件,要求在高职教育中倡导“工匠之事”,创新和弘扬工匠精神,进而推动并确保我国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达到世界领先的地位,均凸显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培育新时代大国工匠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和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工匠精神意识薄弱的现象,原因有以下几个:(1)高职教育仍存在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而轻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现象;(2)部分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思政的开发和贯彻力度较弱,导致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缺乏理解;(3)部分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式盲目照搬国外职业教育模式,造成了人才培养“水土不服”的现象;(4)匠人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度下降。
三、高职教育弘扬与实践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着力点
(一)融工匠精神于课程思政:聚焦“执着专注”的价值取向
执着专注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认真、执着、精细、完美的代名词。这种专注不仅体现在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上,更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精雕细琢的把控和追求上。正如孔子倡导“事思敬”[7],荀子言明做事要“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8],庄子提倡要“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9],朱熹提出“万事须是有精神方做得”[10]等,均要求做事要专注如一、持之以恒,只有通过反复琢磨和实践,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教师在授课中应重视分析学情及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加强专业与课程思政建设,将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职业素养相结合,避免脱离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硬融入”“浅融入”和望文生义的“歪融入”。一方面,教师应秉持敬业精神,将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列入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力开发蕴含传统工匠精神的教育资源。通过系统性地讲解中华工匠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现状,使大学生知晓我国的能工巧匠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灿烂的篇章,激发学生信仰和践行崇尚劳动和敬业守信的精神,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在实操示范中体现职业技能,展现职业素养,形成榜样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对工作的热情、敬业态度和职业操守,并坚持以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技能规范,将执着专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将工匠精神转化为道德标准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育工匠精神于实践教学:彰显“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精益求精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职业态度和责任,更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自我革新、自我进步、自我提升的延续,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它要求工匠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追求卓越,力求将产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体现在对技艺的追求上,更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工艺的改进以及产品质量的把控上。“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匠始终以追求完美为目标,不断挑战自己的技艺极限,体现了用专业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取向,是道德素质和技术技能的结合。
在课堂中,教师应结合专业特色,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采用理实一体、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结合《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等优秀纪录片,向学生展现新时代能工巧匠的工匠精神,致敬每一位辛勤耕耘在各自领域的大国工匠,潜移默化地让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同时,以高职文化育人研究为主题,组织工匠劳模、先进模范走进班级,通过模范事迹的生动讲解,使学生知晓工匠精神在新时代传承和发展创新的意义,教育学生只有在实际工作中全情投入、精益求精,设计出优秀作品,才能体现个人价值。同时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致力于追求高尚的工匠精神。只有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雕细琢,坚持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作品负责的态度,才能走好今后职业发展的道路。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培育传统工匠精神,使学生理解精益求精对今后的职业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追求质量品质、争做大国工匠的意图。
(三)践工匠精神于校企合作:构建“精工尚德”的育人体系
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匠心、匠艺、匠魂和匠行既属于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也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符合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学校应注重顶层设计,健全育人工作体系,营造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环境,形成以“一个目标、两支队伍、三全育人、四个平台”为主要内容的“四维”文化育人体系。首先,引企入校。通过引进优秀企业,在校企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共建工作室和工作坊,多元协作,师生共创“沉浸式”课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感悟精工尚德、匠心精艺等企业文化,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其次,引项目入教。将真实服务社会项目融入课堂,将课堂搬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项目实施中接受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熏陶。同时,联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立大师工作室,在剪纸、铁画、陶瓷等传统工艺制作中接受文化陶冶,提升人文素养和职业道德。再次,校企合作同构教学场景。工作室、工作坊等既是专业教学场所,也是企业设计研发部门。项目执行和教学任务同向同行,实现“教师与设计师”“学生与设计师助理”等双重身份融合,校企双方协同育人。最后,坚持“立德树人”的任务,以工匠型人才的培育和积淀为核心,形成“校企先行、教育合力、体系完备、全员参与、特色鲜明、引领创新”的良好文化建设局面。
知古鉴今,在高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中融入中华传统工匠精神,需要教师对传统工匠精神背后的优秀文化进行挖掘,通过课堂内外多种教学形式的组织,把握工匠精神培育的着力点,为实现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指引,最终达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提升的目的。
四、结论与展望
中华传统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和创新的精神品质。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更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弘扬与实践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需要从品行素养、学业素养、身心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素养5个维度,培养学生成为执着专注的敬业者、精益求精的乐业者、一丝不苟的勤业者和追求卓越的精业者。高职教育只有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汲取养分,并将其运用到专业教学中,才能让中国制造、中国技艺和中国精神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周公旦著,张如芸编.周礼·冬官考工记[M].桂林:漓江出版社,2022.
[2]张南峭注.诗经·卫风·淇奥[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20.
[3]荀况著,杨倞注,耿芸标校.荀子·王制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4]王充.论衡:第十二卷(量知篇)[M].明刊本排印.
[5]高诱注,毕沅校.吕氏春秋·孟冬纪[M].毕氏灵岩山馆刊本.
[6]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
[7]孔子著,景菲编译,支旭仲主编.论语·季氏[M].西安:三秦出版社,2018.
[8]叶绍钧选注,宛志文校订.荀子[M].武汉:崇文书局,2014.
[9]庄子著,思履主编.庄子[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8.
[10]黄士毅编.徐时仪,杨立军整理.朱子语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