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伏兆娥回族剪纸的传承与创新

2024-11-04吴佳玮

天工 2024年28期

[摘 要]以宁夏伏兆娥回族剪纸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传承历程与创新实践,旨在揭示其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从设计的角度分析创新策略,为非遗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回族剪纸;文化传承;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70-03

文献著录格式:吴佳玮.数字化背景下伏兆娥回族剪纸的传承与创新[J].天工,2024(28):70-72.

一、研究概述

回族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根植于回族人民的生活与文化,展现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场景与审美追求,是大众了解回族文化的窗口。其中,伏兆娥回族剪纸作为回族剪纸的杰出代表,是研究宁夏回族剪纸的典型样本。伏兆娥剪纸作品不仅细腻地描绘了回族人民的生活图景与审美趣味,更蕴含着回族文化的精髓。如今,伏兆娥回族剪纸正站在传承与创新的十字路口,而数字化正是有效保存和传播剪纸艺术的重要手段,是实现非遗创新转型,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需求的重要路径。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对伏兆娥回族剪纸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传统文化数字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发展,有效抵御时间侵蚀与环境变迁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加固文化遗产的安全防线,提升其获取便捷性,还能够加速传统文化的普及与深化,为后世学习与探索提供丰富的数字资源。

数字化技术能够为伏兆娥剪纸艺术注入不竭动力。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科技,剪纸艺术将以鲜活、沉浸式的形态展现,增强观众的互动体验与感知深度。数字平台还能够促进跨界融合,在剪纸艺术中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满足市场需求,催生众多富含时代气息的新作,拓宽艺术边界,提升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促进文化认同感的构建,推动非遗的产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二、伏兆娥回族剪纸的历史传承与艺术特色

(一)历史传承

1.历史传承发展脉络

伏兆娥是宁夏海原人,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家。她自幼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踏入剪纸艺术的殿堂。家庭环境的熏陶,让她对剪纸产生了深厚的情感与持久的兴趣,通过不懈的勤学苦练,技艺日渐精湛。1983年,伏兆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敏锐观察,以自家小饭馆为灵感创作的《春风拂面的小饭馆》,在全国农民画展中脱颖而出,这也标志着其剪纸艺术的正式启航。伏兆娥的剪纸艺术不仅在国内屡获殊荣,还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赞誉。《老鼠偷油》在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摘得“山花奖·民间工艺银奖”,极大地提升了回族剪纸的国际知名度。其作品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珍藏,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17年,伏兆娥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称号,这一殊荣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贡献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她在回族剪纸艺术传承与创新领域不懈努力的最高褒奖。

2.传承现状

当前伏兆娥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不断探索剪纸艺术的新边界,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她还与女儿携手创立公司,使非遗剪纸走向产业化道路,不仅拓宽了剪纸艺术的传播渠道,也激发了公众对剪纸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她积极探索数字化手段在剪纸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如建立剪纸作品的人脸识别肖像数据库等,借助数字化手段更好地保存和传播剪纸艺术,通过设立专业课程、组织工作坊等形式,推动剪纸技艺在新一代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艺术特色

对于伏兆娥回族剪纸的艺术特色,可从色彩运用、构图布局、题材选取及表现形式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1.色彩运用

伏兆娥回族剪纸可以分为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两大类。单色剪纸是指用单一颜色的纸张剪制图案,主要有红色、绿色、褐色、黑色和白色等。伏兆娥的剪纸作品大多沿用了传统的红色,不仅强化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作品活力与视觉震撼,还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套色剪纸则是一种彩色剪纸艺术,分为整体套色和局部套色两种。整体套色通常以黑纸和金纸为主,基于阳剪技艺制作而成。制作完成后,以铅笔勾画需要套色的形状,并将剪好的各种色纸精准地套粘在主稿背面,以达到和谐搭配的效果。局部套色则是在某些局部进行,采用少而精的颜色,可以使画面锦上添花。

2.构图布局

伏兆娥在构图上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强调对称与平衡之美,同时兼顾画面的整体。她灵活运用阴阳剪法、疏密对比等手法,创造出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作品《事事如意》中通过精妙对折与剪刻,巧妙地运用对称的手法展现舞狮灵活生动的形象,周围飞舞的彩带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还使得整个构图更加和谐统一。这些图案的排列布局,既体现了作者精湛的剪纸技艺,也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借助舞狮这一传统表演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3.题材选取

伏兆娥回族剪纸作品题材广泛而深刻,紧密贴合生活实际,涵盖自然景观、人物肖像及传统文化等多个方面。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反映家乡风土人情与民间故事的佳作,《回汉一家亲》展现了民族团结与共同奋斗的美好图景。同时,她还将经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等元素融入剪纸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融合,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

4.表现形式

伏兆娥回族剪纸艺术的图案包罗万象、丰富多样,多源于传统纹样。不论是图案的造型、题材内容还是图案的色彩都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反映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形象符号。

在表现形式上,她既坚守传统技法,又勇于突破创新,运用夸张变形与写实传神等手法,深刻表达作品主题与情感。夸张变形的手法使作品充满想象力与新意,而写实传神则使人物、景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备。此外,她还注重作品的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并重,每个剪纸图案都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这些图案大多通过比拟、借喻、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巧妙传达美好的意愿及祝福,使剪纸艺术在传承中焕发新的光彩。

三、数字化背景下伏兆娥回族剪纸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分析

1.传统技艺边缘化

步入数字化时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促使人们愈发依赖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与信息传播,这一转变使传统剪纸技艺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更倾向于运用电子媒介进行创作,从而加剧了剪纸技艺被淡忘的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剪纸文化创意产品的不断涌现,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剪纸艺人面临着如何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使剪纸文创产品独树一帜、吸引眼球的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缺乏创意与独特性的产品极易被市场洪流所淹没,这无疑对剪纸艺术的持续传承与创新发展产生了影响。

3.版权保护困境

数字化技术的普及,虽然极大地便利了剪纸作品的复制与分享,但也给版权保护带来严峻挑战。有些人利用高科技擅自复制剪纸作品,严重侵害了创作者的合法权益与应得利益。因此,强化版权保护措施,确保剪纸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免受非法侵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机遇探索

1.传承模式的革新

数字化技术的革新为剪纸艺术开辟了前所未有的传承路径。剪纸App、虚拟现实(VR)体验及H5互动小程序等新兴技术,使公众能够通过更为便捷的方式了解和学习这门古老艺术。这些平台不仅汇聚了多样化的剪纸模板与详尽教程,还鼓励用户依据个人兴趣自由创作并分享成果,显著提升了剪纸艺术的趣味性。

2.文化辐射力的提升

科技赋能下的数字化传播,打破了地理界限,使剪纸艺术能够跨越千山万水,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通过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体的高效展示与销售,不仅能极大地提升作品的知名度,更能促进剪纸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传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3.产业化进程的加速

数字化技术为剪纸艺术的产业化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数据化手段的系统整合,剪纸元素被巧妙地融入贺卡、丝绸、茶具等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中,成功转化为受市场欢迎的文创商品。这一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非遗技艺规模化生产的难题,还积极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为剪纸艺人带来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

4.人才培养与普及的深化

数字化时代为剪纸艺术的普及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依托在线课程、直播授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剪纸技艺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广泛传播。同时,定期举办的剪纸比赛、展览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与热情,还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参与传承的宝贵平台,有力促进了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与普及发展。

四、伏兆娥回族剪纸的数字化创新实践

(一)数字化创作与设计

在剪纸艺术的现代化演进中,数字化创作与设计无疑为其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潜力。先进的科技手段不仅革新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还极大地拓宽了其传播与应用的边界。

在创作手法层面,数字化技术不限于对传统剪纸作品的数字扫描与后期编辑,更通过智能算法等前沿科技的介入,实现了从灵感激发到图案生成的全面智能化辅助。这种创新不仅保留了剪纸艺术的精髓,更以其独特的方式推动了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如与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了一系列既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数字艺术作品。

此外,数字化还极大地促进了剪纸艺术的个性化定制与全球传播。借助在线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剪纸作品得以跨越地理界限,面向全球观众展示其独特魅力。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融入,更是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使剪纸艺术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跨界合作

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跨界融合日益受到重视。伏兆娥回族剪纸作为非遗的瑰宝,在数字化领域进行了创新尝试,为非遗的跨界融合树立了典范。

伏兆娥团队利用高精度扫描技术,建立了剪纸作品数据库,成功将剪纸艺术数字化,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开辟了新途径,确保了剪纸艺术的永恒留存,并为后续的数字应用与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伏兆娥团队与高校技术团队合作,研发出“瞬剪”应用程序,实现剪纸肖像的个性化定制,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将剪纸艺术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扩展了非遗的应用领域和受众群体。

第四代传承人李剑积极探索剪纸艺术的商业化路径,设计融入了剪纸元素的文创产品,并利用数字手段进行推广,提升了剪纸艺术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了非遗与产业经济的有效融合。

总之,伏兆娥回族剪纸的数字化创新实践为非遗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使传统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三)数字化助力剪纸艺术的商业化

在剪纸艺术迈向商业化的征途中,数字化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数字化工具为剪纸创作者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设计空间,使剪纸艺术家能够融合现代艺术灵感,创作出既充满创意又极具个性化的作品。在此基础上,激光切割与数字雕刻技术的引入,更是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精细度与复杂度,精准地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个性化产品的强烈需求。与此同时,数字化也引起了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的革新。电商平台成为剪纸艺术品的重要展示与销售平台,极大地拓宽了市场覆盖范围,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精美的艺术品。此外,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为剪纸艺术的推广开辟了全新的途径。通过生动的动态展示、制作过程揭秘以及教学分享,这些平台有效吸引了广大受众的注意,激发了他们对剪纸艺术的兴趣与热爱。最后,数字化展览与互动体验技术的运用,更是让观众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大幅降低了展览的成本,还显著提升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为剪纸文化的广泛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数字化技术以强大的驱动力,全面赋能剪纸艺术的商业化进程,不仅促进了设计创新、市场拓展、品牌建设、产业融合与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更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五、结论与展望

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伏兆娥回族剪纸艺术的持续发展需聚焦于多维度策略的深度实施与融合创新。展望未来,伏兆娥回族剪纸艺术将在数字化技术的赋能下,实现创作技法的飞跃、市场边界的拓宽、品牌价值的提升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这一过程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中华文化创新发展与国际交流的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宛松.伏兆娥剪纸艺术特征及生产性保护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3.

[2]吕文静,宁夏隆德民间剪纸艺术探究[J].科技视界,2016(27):337.

[3]陈竟.中国民俗民间剪纸技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4]郭海鹏.宁夏回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J].艺术科技,2016,29(11):50.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