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应用

2024-11-04胡巾煌

天工 2024年28期

[摘 要]非遗影像是文化交流的核心要素,也是非遗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在非遗的广泛传播过程中,三维动画、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数字特效技术通过数字化视听手段的多维度应用,极大地丰富了非遗影像的展现形式,拓宽了非遗的传播领域。因此,深入探索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内在动因、具体传播手段以及传播样态,对于推动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数字特效;非遗;非遗影像;AIGC;AR技术

[中图分类号]J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61-03

文献著录格式:胡巾煌.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应用[J].天工,2024(28):61-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数智化项目库教学:重庆高校影像创作课程群与传统文化‘双融双创’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433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非遗影像,即用影像的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进行记录与传播。当下,影像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成为一种结构性、功能性的力量被贯注于非遗保护的全过程。数字特效技术的概念有两个层面,狭义上指早期使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实现的影视特效,如计算机生成的三维模型和动画、图像处理与合成,主要应用在电影特效场景的制作上;广义上指伴随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扩展现实(XR)、运动捕捉(MoCap)、全息投影和光学特效等新兴数字技术的出jeaMRsb/GsT8splx1x/wPGEnPhaZP1qVMRdq9AZLKB4=现,这些技术常常交叉融合式地应用在各类影像场景中,产生更加复杂和逼真的视听效果。在数字化社会转型和科学技术迅猛更迭的背景下,本文所探讨的数字特效技术概念以广义的视角为基准进行界定。

目前,数字特效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为非遗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对非遗进行影像传播能够更好地展现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下将从数字特效与非遗相结合的传播动因和传播样态两个层面入手,详细梳理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应用。

一、形神共生:数字特效与非遗影像相结合的传播动因

数字特效与非遗影像的传播动因主要包括技术发展的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需求、市场需求与观众偏好以及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方面。首先,数字特效技术作为影像艺术数字化的一部分,其涉及的技术和制作流程已超越了传统的特效概念,从影视技术中的二维、三维特效到如今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动态影像交互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更迭,均为非遗影像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如2024年上映的动画电影《伞少女》中利用二维动画技术对非遗绒花、台州刺绣予以展示。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以非遗影像为手段扩大传播范围和拓展传播平台,数字特效技术的应用能够使非遗影像在叙事表达上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展现非遗技艺及其文化内涵,在提升视觉效果的同时还有助于打破时空限制,使非遗作品以数字影像的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多元传播,增强非遗的传播力。例如,花丝镶嵌、木雕、印花布织染、苗绣等手工艺类制作技艺在短视频平台已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进行传播。其次,在竞争激烈的文化产业和影视市场中,观众审美水平的提升对影视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使创作者需要借助不断创新的数字化影像特效来提升作品的视觉品质和观赏性,增强作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吸引力。同时,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简称“AIGC”)问世以来,许多影视特效技术可通过AIGC技术“一键达成”,这为非专业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非遗影像创作的便捷手段。例如,科大讯飞旗下的讯飞星火App中,可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将非遗元素的相关关键词提取出来,智能化地一键生成相应的特效作品。最后,2021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促进广泛传播。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丰富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大对非遗有关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实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处理”,强调鼓励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诸如此类的政策的实施与引导,也是数字特效技术促成非遗影像传播的驱动力。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非遗的传播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鉴于非遗影像不仅承载着传播内容,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对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表现形态的研究将主要围绕“内容导向”与“媒介手段”两大维度展开深入分析,以更精准地把握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作用与价值。

二、推陈出新:以内容为导向的非遗题材数字特效影像作品

“以内容为导向”是指以非遗的题材和元素为核心进行数字特效作品的创作。这类影像作品广泛涵盖3D动画、实验性短片、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以及数字藏品等多种形式,其创作灵感均源自非遗。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以非遗为灵感源泉的影像作品还包括人类学纪录片、传统文化影视剧、民俗类摄影、舞台表演以及戏剧戏曲等,这些作品多以较为传统的视听语言符号对非遗进行记录。本文则更专注于探讨非遗数字特效作品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数字特效技术实现非遗影像叙事的革新与演进。典型的代表作品是2021年由孙海鹏执导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该影片是以非遗中的岭南醒狮为叙事主题,通过运用CG数字特效技术,打造出的一部具有鲜明非遗特色的动画影像作品。又如2020年公映的以我国非遗传承人群像为主题的4K3D纪录片《璀璨薪火》中对龙山黑陶、苗族蜡染、潮阳剪纸等非遗技艺和作品进行展示。

此外,非遗题材的数字特效作品常以数字媒体艺术作品的形式呈现。例如,2023年,在福建泉州展出的由艺术家郝锐昌及其团队所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绵延》,该作品综合采用裸眼成像、数字算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D数据建模、虚幻引擎交互等科技手段,传递闽南非遗在未来可能被运用的展现形式。再如,2023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数字文创产品孝义皮影戏数字藏品《收五毒》,运用电影制作及3D建模的方式,在还原传统舞台场景的同时,美化、突出了公鸡和蝎子打斗的细节场面,活灵活现。这些作品均是以非遗为核心内容,通过数字特效技术创作的影像佳作。

三、锦上添花:以数字媒介为手段的非遗影像多元传播样态

“以媒介为手段”是指将活态传承的非遗通过数字特效技术作为记录载体和传播渠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其传播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采用数字特效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记录与保存

在拍摄非遗影像时,采用高清摄像技术对非遗技艺进行精准记录。例如,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上海汐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海派百工·璀璨非遗》系列微纪录片,采用8K超高清分辨率的摄像技术对上海的铜香炉铸造技艺、面塑、海派蛋雕、土布纺织技艺、旗袍制作、毛笔制作等海派非遗进行连续纪录。目前,该作品在哔哩哔哩网络平台以101集、每集时长约5分钟的形式进行展播,播放次数已达约527万次。在生成数字影像时,采用变速特效、时间冻结特效技术对细节性的非遗技艺展示给予慢动作、倒放、定格等效果处理,这类数字特效技术也是非遗影像作品中常用的技术。在展示影像画面时,运用文字特效、画面滤镜、声音特效等特效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主体凸显、画面调色和增强音效,使非遗影像作品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通过3D扫描、动态捕捉等技术精准捕捉非遗技艺展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为后继传承者及非遗爱好者留下宝贵的学习资料。如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将面塑的技艺通过3D建模的方式实现数字化存储。此外,通过建立数字博物馆,将非遗项目的数字化资源以馆藏资料的方式整合和留存,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例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以展览、视频、音频的影像形式进行资源收集,采用了抠像特效、转场特效、滤镜特效、数字合成特效等技术。

(二)借助数字特效技术将非遗项目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与传播

截至目前,非遗项目中融入数字特效技术的传播形式已经屡见不鲜,极大地丰富了非遗的传播样态。结合传统手工艺类、戏曲类、传统舞蹈类、游艺与杂技类等需要展示场地的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效果的舞台场所搭建,如采用全息投影、AR技术、XR技术、3D-Mapping等数字特效技术建构让人耳目一新的全景式数字化非遗演出项目。或者通过三维建模和渲染技术,可以创建非遗项目的虚拟场景和模型,结合VR眼镜和AR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体验。2021年,央视电影频道《潮起中国·非遗焕新夜》晚会在舞美设计上采用裸眼3D技术对定瓷、苏绣、蓝印花布和曲阳石雕等非遗作品进行了三维立体效果的展示。

(三)通过AI技术完成受众与非遗之间的深度互动

这两年热门的AI技术为我国非遗及非遗影像传播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创新而独特的新玩法。利用AI技术可以实现非遗影像的智能修复和复原,使得古老而珍贵的非遗影像得到重现,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AI技术还可以让用户主动参与到非遗作品制作和创新设计中。2024年4月底,百度文心大模型通过学习3000多件珍贵馆藏纹样特征,打造了“苏州漳缎AI创作模型”,用户可以与“AI创作模型”所绘制的“赛博漳缎”进行沉浸式互动,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古法织造技艺,目前参与共织“赛博漳缎”的观众有近2万名。或者,通过融合“数字人”与AI技术,使受众与非遗进行深度的数字化对话与互动。在贵州的乌江寨,建立了当地数字人“非遗推荐官”,利用时下大火的ChatGPT、Midjourney Bot等AI系统布置在通往乌江寨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及景区,游客可以通过与“数字人”互动,深入了解乌江寨。还可以与AI进行对话,输入几个词汇,就可以生成一幅风格炫酷的“赛博乌江寨”。

(四)利用数字特效技术在游戏中传播非遗

荷兰著名语言学家、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指出,游戏即文化现象,文化本身就具备游戏特质,游戏与文化的关系是“The Play Element of Culture”,而非“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据此观点,非遗与游戏本就同根同源,如踩高跷、舞龙醒狮、杂技等非遗项目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传统游戏”。在当今这个全面数字化的时代,探索“游戏+非遗”的融合模式,实质上是在深度挖掘数字游戏作为媒介的潜力,旨在通过沉浸式的数字游戏体验,巧妙融入非遗的精髓元素。这一过程不仅是一次创新的尝试,更是对游戏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的一次重新审视与强化。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玩家能够在享受娱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尊重、理解、欣赏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智慧的宝贵遗产,从而有效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主要通过在游戏内容中植入非遗元素,通过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游戏角色和游戏场景,让玩家在游戏过程中认识各种非遗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遗产的精髓。还可以联合非遗传承人与游戏厂商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对非遗游戏和周边衍生品进行联名推广等。例如,微信小程序游戏《蛋仔派队》中,运用三维动画技术、粒子系统和物理引擎等常见的游戏特效技术,将非遗中的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竹编技艺、豆染技艺等融入游戏叙事情节中,让玩家在游戏中体验非遗的魅力。

此外,数字化的非遗影像传播样态还表现在短视频传播上。目前,许多非遗传承人都在短视频平台中开通了自己的账号,在网络直播中进行非遗技艺的展示,或者与影视传媒公司合作拍摄非遗短视频作品。

四、结束语

非遗影像,既是文化交流中的传播内容,也是非遗传播中的媒介载体。在非遗影像传播中,数字特效技术的多维融入,既丰富了非遗影像的表现形式,也扩展了非遗的传播边界。多民族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介空间里的重新诠释与扩散,能够通过传播新技术与数字叙事的构建,营造出有利于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生态。综上所述,探索数字特效技术在非遗影像传播中的应用是非遗传承与传播领域的重要议题。它不仅提升了非遗影像的表现力与传播力,更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广宇.非遗影像:传统、定义及论题域[J].民族艺术,2024(1):18-25.

[2]程晓琳,张宣,周娴.“潮”起来,非遗用“年轻心”吸引年轻人[N].新华日报,2024-07-08(5).

[3]周雅萌.乌江寨数字技术再现非遗创新表达[N].贵州日报,2023-04-27(8).

[4]约翰·赫伊津哈.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M].傅存良,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汤书昆.“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2(3):1-17.

(编辑: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