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玻璃艺术中探究与创造意象之美
2024-11-04卓欣雅
[摘 要]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意象之美的关键在于“意”的表达,以“象”为媒介来抒情达意。通过分析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历史源流和艺术特征,找到玻璃艺术与意象之美之间的关联,从造型之意、色彩之意、肌理之意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在玻璃艺术中创造意象之美,并强调了在玻璃艺术中创造意象之美能使玻璃作品更具生命力,创造一个意象世界,更好地引起观者的共情,并引领玻璃艺术往更加开阔、更加自由的方向发展。
[关 键 词]玻璃艺术;意象美;中国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5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31-03
文献著录格式:卓欣雅.在玻璃艺术中探究与创造意象之美[J].天工,2024(28):31-33.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体主观表达和客观事实的结合,“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艺术创作中,大量艺术家常在作品中创造意象之美。在玻璃艺术的创作中,也能创造意象之美。过去的艺术家在创作时可能并不明晰意象美学的观念,但是在情感表达的形式上,我们能看到玻璃艺术作品主客观统一、源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的创作张力。
一、意象之美的概述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概念。意象之美的核心在于通过主体主观臆想的加工,将情感、价值、追求由客观物象表现出来。“意”是意向、意图,是情感、情绪。“象”是形象、造型,是介质、途径。如果说“象”是骨骼、躯体,那么“意”就是血肉、灵魂,且意中有象,象中有意。意象是主观臆想和客观事实的有机结合,是主客体的辩证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中,意象是美的主体,也是艺术的主体。朱光潜认为,“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叶朗在《美在意象》一书中将他的观点概括为“美在意象”,并且在书中通过大量论据来论证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例如,“宗白华在他的著作中强调审美活动是人心灵与世界的沟通,他说‘美与美术的源泉是人类最深心灵与他的环境世界相感时的波动’”[1]。意象之美没有停留在中国传统美学这个范畴里,而是创造了一个充满意境、情景交融的感性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情景交融、主客观统一的艺术作品都体现了意象之美。
意象之美连接了传统与现代,连接了东方和西方,也连接了各个艺术领域。
意象之美中,传统和现代的连接体现在中国现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艺术一脉相承。尤其是对“意象”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从传统书画中“重形之神”“以形写神”到“得意忘形”“遗形写神”,再到现在的现代视角下的“意象美学”,意象之美在传统美学的海洋中不断凝聚新的内涵,进化成更完善的概念。较之过去呈现更加“百花齐放”的现状,“各种形式、风格、语言、审美的探索百花齐放,在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焕发了蓬勃的生命力”[2]。
意象之美中,东西方的连接体现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审美与西方表现主义的内核有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追求主观的情感表达、崇尚自我精神和价值的追求。王国维、朱光潜等人强调:现代的意象美学正是走的中西融合的道路。我们更应该以全球视角、现代视角来看意象之美。
意象之美中,各个艺术领域的连接体现在:任何艺术形式、艺术材料都只是一种媒介,一种寄托意象、表现意象的媒介。意象审美不仅仅在传统的绘画、诗歌方面有所体现,还在立体雕塑、建筑甚至新兴的动画、影视领域有所体现。
由此可知,意象之美的灵魂在于其“意”,在于主体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价值追求。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无论是在何种艺术领域,这样的核心都是不会变的。
二、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探究
(一)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历史源流
在中国,玻璃也称“琉璃”“流璃”,古代中国的玻璃技术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独立的发展,着重于其“质”与“色”,晶莹有光泽,如玉似翠。后来受丝绸之路的影响,引入了西方的玻璃制作技术,以生活用品偏多。在玻璃材料成为一种独立材料之前,始终是作为陶瓷的从属品存在的,尤其是作为制釉的材料。明清时期,国内发展出独特的玻璃内画艺术——鼻烟壶艺术,找到了中国玻璃独特的发展方向。这与传统中国画的发展一脉相传,蕴含着意象之美。
放眼世界的玻璃艺术,公元前1世纪,吹制技术的出现为玻璃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玻璃器皿的形式、造型、色彩越来越丰富。文艺复兴时期玻璃繁荣发展。18世纪、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引领玻璃走向工业化、科学化。从意象之美的视角来看,玻璃制品首先是满足功能性的,玻璃与意象之美的关联还相去甚远。
转折点是20世纪60年代的早期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从这时起,玻璃艺术开始与意象审美表现产生关联。玻璃艺术工作室运动的先驱之一哈维·利特顿提出“玻璃应该是每个个体艺术家创作和表现的媒介”[3],并用行动证明热玻璃也可以作为极具表现力、极具创造力、寄托艺术家强烈情感的艺术材料。像这样的非功能性、纯艺术的观念受到了大量玻璃艺术家的支持与推崇,玻璃工作室运动便以燎原之势席卷整个玻璃艺术领域与各大艺术高校,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于玻璃艺术创作领域,表达自己的美学观念以及对价值情感的感悟与追求。这与意象之美相呼应,艺术家在玻璃艺术创作中开始强调“意”的重要性。
“20世纪末21世纪初,现代玻璃艺术传入中国。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率先成立玻璃艺术工作室,开创了中国现代玻璃艺术的创作和研究工作”[4]。从这时起,中国传统的意象概念便与现代玻璃艺术发生强烈反应,玻璃艺术中的意象之美迸发出新的能量。发展到现在,玻璃艺术在全球化的当下呈现出日益繁荣的趋势,玻璃艺术创作的思路不断更新与发展,呈现形式也不断完善与丰富,与意象之美的连接也逐渐紧密。
(二)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艺术特征
玻璃艺术的语言里,最能体现出“意象”这一核心的是玻璃独特的材料性质。玻璃最突出的特性就是透明性,能带给人虚幻空间的想象,虚虚实实,是空间的扩散和变形。同时,玻璃能调节光、反射与折射光,带来了丰富的光与影的联想。“玻璃有着丰富的形式语言。凝固的运动感,透明性、折光性等无不展现出玻璃艺术独特的材质魅力,为艺术创作者的情感表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5]。
有时,材料本身就能成为灵感的源泉,“材料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语言和样式”[6]。玻璃材料正是如此,玻璃的透明“透”出了人类的情感,意象之“象”通过更纯粹的语言表达出更纯粹的情感,纯净而又神秘,时而朦胧虚幻,时而尖锐易碎,暗示出其中蕴含的有形而又无形的精神。
玻璃艺术用特殊的材料语言表现意象之“象”,富于变化的造型、虚幻空间的想象、透明与光的联想全部放大,营造了一个使观者沉浸的易于联想、想象的世界,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创造
(一)在玻璃艺术中创造意象之美的核心
意象之美的创造强调了心灵的创造性,也就是“意”的价值、精神的价值。创造意象之美,也就是创造虚实相生的共生之美,创造心物契合的虚幻之美。
玻璃艺术创作亦是如此。作品中的意象之美是主体主观性的创造,是对物的实体性的超越,也是对纯粹自我的超越。“‘美’的创构离不开审美活动中人的参与,它只能存在于主客体‘意象性’的结构之中,所谓‘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心不自心,因色故有’”[7]。借此通过玻璃艺术这一艺术形式,玻璃材料这一介质最终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所想。
(二)在玻璃艺术中创造意象之美的途径
在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创造可以从造型之意、色彩之意、肌理之意三个方面切入。
0iwYthRTs+fdMVD9X/aE24pdpbErZdma7qVmb/DtbcQ=1.玻璃艺术与造型之意
玻璃艺术的创作有多种工艺,如吹塑工艺。艺术家通过对液体状态下玻璃材料的娴熟控制,按照取料、加热、吹制、整形、退火等步骤,最终创作出既带有偶然性又体现了专业性的玻璃艺术作品。玻璃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以塑造出形态各异,蕴含着抽象相似性的意象形态造型。就像Simone Crestani的玻璃作品一样,与中国画里的树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所谓“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玻璃的意象造型既坚实稳固又尖锐易碎,既自然柔和又奇异诡谲,体现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可能性。
2.玻璃艺术与色彩之意
有时,色彩也能成为意象的主体。谢赫六法论“随类赋彩”就指出“设色”与“造象”同样重要,应根据创作者的意图进行调整,且色彩之意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立在造型结构基础之上的,这就是意象之美在玻璃艺术中色彩运用的体现。戴尔·奇胡利的玻璃作品具有独特的色彩风格体系,用色大胆、丰富,纯度较高,与其意象形态造型相辅相成,且“色不碍墨,墨不碍色”,通过光的作用更加显得五彩斑斓、虚幻美妙,让观者产生丰富强烈的联想,引发观者的共情,正如奇胡利的作品seaform系列(见图1)。
3.玻璃艺术与肌理之意
玻璃艺术中的肌理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玻璃的肌理与玻璃材质的独特性密切相关,玻璃的肌理会改变玻璃整体的质感与表现。玻璃的肌理不仅可以在表面产生,也可以在内部产生,既可以塑造出晶莹透亮的光滑肌理,也可以制作粗糙粗犷的肌理。约瑟夫·哈林顿就是用玻璃磨砂粗犷的肌理,模拟出山岳的造型。并且玻璃的肌理会随着光线产生不同的变化,也会改变玻璃透明性产生的空间变形,“材料肌理不仅构成艺术形态的基础,还能体现艺术形态的表情”[8],这与艺术家想要表达的艺术情绪密切相关,产生了不同于其他意象之美的独特0iwYthRTs+fdMVD9X/aE24pdpbErZdma7qVmb/DtbcQ=的肌理之意。
综上所述,创造意象之美的关键在于“意”的表达,无论是在造型、色彩还是肌理层面,都应该关注创作主题的主观表达,以“象”寄托主体的情感追求和崇高价值,抒情达意。要结合理性与感性、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实现客观事实与主观臆想的统一,激发其源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的意境之美。
(三)在玻璃艺术中创造意象之美的意义
目前,国内外对玻璃艺术中意象之美的研究还在少数,部分年轻艺术家与学者开始积极探索基于玻璃材料这种特殊的艺术语言所呈现的“意境”美,这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也为玻璃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思路和启发。
在工艺美术这一大的范畴内,玻璃艺术是极为特殊的一个分支。过去,中国的玻璃艺术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如今,中国的玻璃艺术要发展出自己的特色,需要依靠深厚的传统美学精神的内核,需要植根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才能在全世界立足。在玻璃艺术中创造意象之美,不仅仅是对玻璃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推动,更是对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2/RB7eEgHkMdhPAy5KSAGJzN.webp)
四、结束语
现代视角下的玻璃艺术更应该通过创造意象之美来发展,重视“意”在作品中的表达,把握意象之美在玻璃艺术创作中营造的想象的世界,并以现代视角看待意象审美的表达。这启示我们在玻璃艺术的创作中,要以期望表达的情感为依托,主观处理客观物象的表现,从造型之意、色彩之意、肌理之意三个层面来创造意象之美,表达艺术家的自我情绪和自我追求,以艺术家独特的艺术表达和艺术语言来进行艺术创作,并积极吸纳优秀的传统美学精神,接受创新的现代技术,而这将提升玻璃艺术家的艺术创造能力,提升其精神境界与审美层次,发扬优秀的传统美学精神,从而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为基底,引领中国玻璃艺术的发展,力求开辟出一个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9.
[2]陈以勤.中国当代陶瓷雕塑意象审美创作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3.
[3]薛吕.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J].上海工艺美术,2007(1):76-77.
[4]陆驰.现代玻璃艺术与工作室运动[J].装饰,2004(7):7-8.
[5]任菲.热状态技术下玻璃艺术形式语言背后的情感表现研究[J].大众文艺,2022(6):89-91.
[6]萧泰,成乡.现代玻璃艺术设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47.
[7]梁晓萍.“美是意象”探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5):92-99.
[8]高振堂.肌理与艺术表现[J].美术观察,2012(3):115.
(编辑: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