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川羌族漆器与凉山彝族漆器比较研究

2024-11-04邢唯

天工 2024年28期

[摘 要]四川少数民族漆器作为西南漆器的代表,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也具有原始质朴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通过对同为四川少数民族漆器的北川羌族漆器和凉山彝族漆器的历史发展、工艺特点、艺术特色和发展现状等内容进行比较研究,探索性地梳理和总结二者之间的异同点,从而为四川少数民族漆器的发展提供新的传承和创新思路。

[关 键 词]漆器工艺;北川羌族;凉山彝族;比较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16-03

文献著录格式:邢唯.北川羌族漆器与凉山彝族漆器比较研究[J].天工,2024(28):16-18.

基金项目:绵阳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川民族手工艺研究中心2023年科研课题“北川羌族漆器工艺与凉山彝族漆器工艺比较研究”(课题编号:SMS23-19)。

据史料记载,四川漆器起源于商周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四川地处盆地,气候湿润,森林和植被资源丰富,盛产制作漆器的天然生漆和朱丹等原材料,为漆器制作创造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四川也是古蜀文化、金沙文明的发源地,同时聚居了众多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漆器制作提供了文化支持。四川漆器展现出区域文化鲜明、民族风格强烈的艺术特点,种类丰富,工艺独树一帜,涌现出很多艺术特征鲜明、风格独特的漆器艺术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了北川羌族漆器和凉山彝族漆器。

明代杨明在为黄成所著的漆艺专著《髹饰录》作序时写道:“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窥探到有关羌族和彝族漆器的相关信息。首先,传说北川是大禹的故乡,禹将漆器作为祭器使用,说明漆器工艺在北川人手中已传承了数千年。另外,凉山彝族同胞至今仍将漆器作为食器和祭器使用,延续了舜、禹时期漆器的功能价值。由此可见,无论是北川羌族漆器还是凉山彝族漆器都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二者同为四川少数民族漆器,同样植根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工艺技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本文将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运用比较研究等相关方法梳理和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异同点,探索四川少数民族漆器发展的相关问题。

一、北川羌族漆器工艺概述

羌族漆器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的夏商时期。到了清光绪年间,漆工马达兴与其后人马良云、马延中等制作了各式漆器家具和建筑。之后,漆工曾彬如及其后人曾庆山等人使羌族漆器名扬四方。目前北川羌族漆器的代表性人物为曲山镇的朱红志,他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承当地传承人张福寿,并成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传习所,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同时教授羌族漆器技艺,先后培养学员数百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和相关产业发展。2008年后,北川羌族自治县陆续发布《北川羌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物保护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并举办了一系列宣传和推广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羌族漆器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川羌族漆器是以天然生漆为主要制作原料,历经制胎、裱布、上灰、水磨、上漆、绘制和抛光等近80道工序,所制成的亮如镜、细如绸、画如生的漆器类型。常选用野杜鹃树、核桃树、杨树作为制作木质底胎的原材料,主要被加工成小型的日常生活用品、旅游产品和大型的家具,强调实用性。上灰时,与一般漆器上灰的不同之处在于,北川羌族漆器要上厚灰,以便后续产生温润的质感。上漆时所运用的色漆取自矿物质颜料,经过煅烧后制成。漆器的色彩以黑、红、绿、褐为主,金和银为辅,颜色别致含蓄。北川羌族漆器最大的工艺特色是重视作品的绘画性,制作者要在湿漆层干燥前完成全部绘画步骤,即兴创作,要求一气呵成,是对制作者绘画功底和心态的考验。所绘内容往往结合北川当地的羌族文化和自然风光,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在装饰方面,北川羌族漆器以羌族纹饰为主,如万字纹、羊头纹、羊角花纹、杜鹃花纹、自然山水纹等,纹样的组织构成形式主要是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以及各个纹样的组合。制作完成后的北川羌族漆器呈现出色彩温润厚重、抽象感和装饰感强的艺术特点。羌族漆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川羌族水磨漆器,经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2009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水磨漆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凉山彝族漆器工艺概述

彝族漆器同样具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造型、色彩、纹样等来看,与楚系漆器一脉相承,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彝族漆器在明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也出现了以吉伍家支为代表的彝族漆器传承世家。改革开放后,凉山彝族漆器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成立了凉山民族工艺公司等机构,拓宽了彝族漆器的生产制作渠道,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吉伍巫且,他也是吉伍家族第十六代传承人,对传播和推广彝族漆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凉山地区的漆器制作地区广,其中代表地区为西昌市、喜德县、美姑县等。从2010年开始,凉山彝族自治州陆续实施了《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凉山州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并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如与四川大学联合举办的“凉山彝族漆器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等活动,促进了凉山地区漆器工艺的发展和推广。

凉山彝族漆器以天然大漆和人造漆为主要原料,历经制胎、上灰、补灰、打磨、彩绘和上漆等40多道工序,所制成的漆器色彩对比强烈,又不失原始古朴的趣味感。常选用野樱桃、杜鹃木、桤木等作为制作木质底胎的原材料,此外还有皮胎、角胎、布胎等底胎类型。主要被制作成日常器物、旅游产品和大型的家具,其造型往往取自天然造型,如鹰爪杯、牛角杯等。彝族漆器彩绘时所用的黑色、黄色、红色色漆由锅底灰、石黄、朱砂分别提炼而成。色彩运用方面以黑色、红色和黄色为主,金色为辅,通常以黑色做底。色彩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文化寓意。彝族漆器的装饰纹饰主要来自自然,以宇宙星辰和自然动植物纹饰为主,常见的纹样有太阳纹、月亮纹、鸡肠纹、牛眼纹等,体现出彝族人的宇宙观和审美观。纹样的组织构成形式则与羌族漆器相似,也是单独纹样、适合纹样和连续纹样,以及各个纹样的组合,通常利用点、线、面的排列组合,让漆器呈现出装饰性强、主次有序的艺术特点。彝族漆器在传承中发展和延续,2008年,彝族漆器髹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凉山彝族漆器制作工艺和彝族皮胎漆器制作技艺分别在2007年和2022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三、北川羌族漆器和凉山彝族漆器工艺的异同(见表1)

(一)相同之处

无论是北川羌族漆器还是凉山彝族漆器,都属于四川少数民族漆器,二者具有明显的相同点。具体来说,二者都具有本民族鲜明的风格,以装饰纹样为例,二者常用纹样皆是本民族的特色纹样,也结合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二者用于制作漆器的材料基本相同,都是以木制底胎为主,所制作的漆器以实用目的为主,包括了大量的日常生活器物。所运用的主要制作材料为天然大漆和自制的色漆,自制色漆皆为矿物质颜料提炼而成。绘制时所使用的画笔皆为用山羊胡须制作而成的山羊毛笔。另外,漆器的制作步骤基本相同,即与中国传统漆器制胎、裱布、刮灰、吃漆、髹漆、打磨、抛光等的基本步骤相似。另外,在漆艺的传承方面,都有师徒传承方式。此外,当地政府也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对漆器工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不同之处

北川羌族漆器和凉山彝族漆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除了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艺术特点以外,二者间的最大区别在于制作中的髹饰环节。北川羌族漆器比凉山彝族漆器的制作周期更长,尤其是北川水磨漆器更加重视绘画性,在传统羌族漆器的基础上结合了羌族绘画的艺术特色,要求制作者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和精准把握绘画时间的能力。在色彩方面打破了传统漆器的惯用颜色的限制。在工艺方面引进了镶嵌、擦色、堆漆等技法,使传统羌族漆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比来看,凉山彝族漆器则更加侧重装饰性,漆器的基本色彩为传统漆器色彩,即黑色、红色和黄色。彝族漆器整体颜色对比鲜明强烈,艺术风格粗犷。髹饰方式以彩绘装饰图案为主,图案具有明显程式化的特点,同时漆器风格独树一帜,辨识度高。

另外,北川羌族漆器和凉山彝族漆器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北川羌族漆器的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为主,传承的途径比较单一,宣传推广效果不够理想。特别是2008年地震后,漆器产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后来重新成立了北川羌族自治县古羌水磨漆有限公司之后,才逐渐恢复。目前北川羌族漆器的制作和生产以曲山镇和北川羌族自治县非遗传习所为主要阵地。其销售方式是以传统线下店铺和展销活动的形式为主。而凉山彝族漆器则与之不同,传承方式除了师徒传承以外,还包括了以吉伍家族为代表的家族传承形式和在凉山各地散布的小型的家庭生产作坊。此外还有大规模的工厂化和学员化的传承制作方式,如在西昌市、喜德县、美姑县、冕宁县、越西县等地开办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政民族工艺厂,西昌三色文化漆器工艺品厂等,多样的制作和传承形式拓宽了凉山彝族漆器的生产和制作范围。与此同时,其传承人和制作者不限于传统的线下销售方式,他们紧跟时代步伐,开设视频账号,并学习视频剪辑,在抖音等平台积极宣传和推广凉山彝族漆器作品,拓宽了大众了解彝族漆器的渠道,起到了宣传和推广凉山彝族漆器的作用。

四、结束语

北川羌族漆器和凉山彝族漆器有着不同的发展脉络和艺术特色,二者生动地反映了四川地区少数民族的审美特点以及独特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比较北川羌族漆器与凉山彝族漆器的发展脉络、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发展现状等,发现虽然二者都属于四川地区的少数民族漆器类型,但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环境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状态,也面临着不同的问题。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少数民族漆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当下,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值得我们持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长北.西南漆器髹饰工艺现状调查[J].中国生漆,2013,32(2):10-15.

[2]朱建华.凉山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与发展保护研究[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20.

[3]张建世.凉山彝族传统漆艺文化的变迁:兼及保护与利用[J].西南民族学院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42-53,339.

[4]高梧.非遗口述史系列之一北川羌族水磨漆艺传承[J].天府新论,2018(2):2,161.

[5]王烈娟.羌族水磨漆艺文创产品开发研究[J].艺术大观,2021(26):60-61.

[6]王世襄.髹饰录解说: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7]何豪亮,陶世智.漆艺髹饰学[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0.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