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及其在具体物象中的应用研究

2024-11-04周雪清

天工 2024年28期

[摘 要]刺绣艺术是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了古代人民的审美情趣与思想观念。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每一种刺绣针法都具有最适宜绣制的物象。基于此,以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各种刺绣艺术针法的特点,并结合实际刺绣作品研究刺绣针法的具体应用,以期促进刺绣艺术的发展。

[关 键 词]刺绣艺术;针法;物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4)28-0009-03

文献著录格式:周雪清.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及其在具体物象中的应用研究[J].天工,2024(28):9-11.

中国传统刺绣艺术起源很早,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刺绣艺术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与关注。刺绣艺术的针法及其运用始终是传承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为推动刺绣艺术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必须深入分析与研究刺绣作品中的针法,以创作出更加优质、更具艺术性与文化性的刺绣作品。

一、中国传统刺绣艺术概述

(一)发展历程

刺绣艺术起源于人们装饰自身的需要,是利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图案的艺术,主要用于各类生活用品与艺术用品装饰中,如服饰、窗帘、台布等。从刺绣艺术的发展来看,虞舜时期就有刺绣,商代时期已有专门的刺绣产业,汉代刺绣主体多为鸟兽、花纹、几何图案。唐代以前,刺绣艺术多用来装饰,内容多与人民生活、花鸟鱼虫和风俗民俗有关。宋代出现了画绣,也间接推动了刺绣针法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型针法,提高了刺绣艺术的艺术感。元代,刺绣并没有得到发展或创新。明清时期,刺绣又开始飞速发展,开始运用多种多样的针法进行刺绣创作,也出现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刺绣艺术的书籍——《雪宧绣谱》。刺绣艺术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交流、模仿与创新,逐渐形成四大刺绣派别,分别为苏绣、湘绣、粤绣与蜀绣。除此之外,我国还有秦绣、京绣、晋绣、杭绣、顾绣、汴绣等,它们都为我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刺绣工艺品需求的日渐提高,使用传统工艺制作的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机械化刺绣开始出现,减轻了劳动者的工作负担。机械刺绣最开始是利用类似于缝纫机的工作原理,人工推动布料进行刺绣。之后,出现了手摇机械、单头机械、双头机械、单色绣制机械、多色绣制机械等,机械化刺绣作品越来越精致,有的甚至可以与手工刺绣相媲美 。随着机械化刺绣工艺的不断发展,可使用的针法逐渐增多,刺绣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活用品、艺术品和舞台妆造中,使得刺绣不再只是高雅艺术,而是成功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中,其影响力、传播力不断扩大。

(二)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刺绣通常使用较为细腻的线材进行创作,针法烦琐复杂,色彩鲜艳丰富,作品多种多样,涵盖了山水、动物、人物等多样化的题材,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观察刺绣作品可以看出,刺绣的色彩搭配具有较高水平,经常使用三种同色系绣线或者颜色相近色系绣线进行搭配,使整个刺绣画面形成晕染自如的效果,色彩更加丰富,更具艺术性,实现协调统一[1]。传统刺绣作品经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使刺绣具有文化性。例如,人们在刺绣过程中会将诗词、历史典故等加入作品之中,借助刺绣反映人们的心理状态、审美情趣与内心变化。如此,人们可以通过刺绣作品了解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等,树立文化自信,切实增强文化自豪感、认同感[2]。

(三)刺绣针法

针法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灵魂,只有运用精湛、高水平的刺绣针法,才能创作出直击人心的刺绣作品。不同针法的艺术手法不同,内在元素不同,所绣制出的刺绣作品也极为不同[3]。刺绣艺术发展前期,锁绣一直是主要刺绣针法,我国出土的大量刺绣作品中都运用了锁绣工艺。从唐代开始,刺绣艺术快速发展,开始出现不同的刺绣针法,如齐针、套针等。宋代因推行绣画的原因,推动了刺绣针法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铺针、缠针等20多种刺绣针法,使刺绣作品更加精致、物象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四大名绣也不断创造出新针法、新技术,提高了刺绣作品的质量,推动了刺绣艺术的发展。例如,苏绣的仿真绣、减针绣,湘绣的掺针针法(包含了接掺针、横掺针等6种针法,还研制出了游针、隐针等),粤绣的垫凸技法,蜀绣的晕针。接掺针主要在需要展现色彩渐变效果时使用,在不同颜色针线连接过程中需要保证连接位置参差不齐,也不能使连接处过于鲜艳,要使色彩过渡自然、协调,注意衔接位置的搭线质量,保持一致性。横掺针是指刺绣过程中要注意针脚情况,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大多用于大面积的刺绣,如天空的绣制。游针指的是刺绣过程中需要根据物象的变化情况运用适当的接掺针进行转色,依照物象色彩选择一定的变化顺序进行,连接时要保证针脚段齐平,没有歪斜情况[4]。

二、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在具体物象中的运用

(一)在花鸟绣作品中的应用

花鸟元素是传统刺绣艺术中出现最多的元素,一般情况下,花鸟绣作品的题材主要包括牡丹花、梅花、凤凰、孔雀、仙鹤等,表示吉祥如意,如牡丹花代表富贵、梅花代表吉祥、凤凰代表美好、孔雀代表前程似锦。这类作品大多充满了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崇敬与向往。

湘绣花鸟绣作品《春回大地》绣制于20世纪80年代,为圆满完成作品,绣制者使用了70多种针法和上百种不同颜色的绣线,真正做到了物象的真实化,树枝、鸟雀、花朵栩栩如生,仿佛真实的动植物。《春回大地》与传统湘绣作品有所不同,并没有展现庄重的气氛,而是呈现出清新、活泼的风格与特点,展现了两只鸟儿停靠在树枝上的画面。两只鸟儿分别位于主枝干与树杈上,形成上下遥相呼应的感觉,使欣赏者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好像可以真正听到鸟儿的鸣叫。这幅湘绣作品主要使用了掺针、隐针的针法。掺针是湘绣中最常运用的针法之一,主要用于花鸟的绣制,可使花鸟具有动态美。作品绣制过程中,综合考虑了光照方向和花朵颜色变化情况,利用掺针、施针针法绣制花朵花瓣,使花瓣更具有真实性。花朵叶柄、叶脉的绣制也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绣制,尽可能展现其动态,使用掺针来绣制叶子表面的纹理,并利用不同颜色的针线表示叶子的正反面。在绣制鸟雀时,根据其羽毛丝理,通过长短针的方式进行,先绣制最底层,之后中间起针进行绣制,之后不断重复此流程,使针线实现交叉排列,更好地展现鸟儿的动态。

粤绣中的花鸟绣作品《晨曦》奠定了粤绣名绣的地位,至此我国四大名绣正式确定[4]。《晨曦》中为展现孔雀炫彩夺目、色彩丰富的特点,绣制者提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孔雀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开屏效果进行充分了解,最终设计出具有生动性、真实性的孔雀图案。在《晨曦》绣制过程中,为使孔雀的羽毛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格,绣制者主要采用套针法进行绣制,实现层层叠加、层层绣制,将孔雀羽毛的华丽、色彩斑斓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羽毛末端的绣制,采用了粤绣中的扭花丝技法进行,为孔雀羽毛增添一抹光彩。孔雀的脚主要采用了钉针针法,使其具有真实性。在整个作品绣制中,孔雀各个部位都采用了最为合适的刺绣针法来进行绣制,将孔雀完美呈现出来,真正发挥出了粤绣的优势。

(二)在人物绣作品中的应用

人物形象主要出现于绘画中,传统刺绣作品中的人物绣需要绣制者具有高超的技术手法,其创作过程极为艰难。为绣制出立体、写实、生动的人物,绣制者需要利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不同颜色的绣线和各种各样的针法,从而保证作品的质量。

苏绣作品《齐白石》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将齐白石的面部表情绣制得栩栩如生。在绣制过程中,首先,利用打底的方式绣制出齐白石整个面部轮廓,再进行填充,从而保证绣制过程不出错,一次成型。为保证眉毛、胡子的层次感、真实感,都是使用银白色绣线乱绣而成,并实现线条长短的交错排列,随意中又带点设计,使其不会显得过于刻意,但又极为真实。齐白石先生面部的皱纹、斑点绣制也采取了乱针针法。为生动刻画出齐白石先生专注的眼神,展现出眼神中饱含的情感,绣制中采取了40多种颜色的绣线,最细的劈丝仅为四十八分之一,这极考验绣制者的功底。

潮绣《吹箫引凤》涉及人物、凤凰两个形象,采取混合绣的方式,生动展现了其形象。在绣制中,将色彩丰富的绒线作为主要绣线,再使用金线、银线进行镶嵌与搭配,从而使整个绣面具有立体感、层次感,颜色搭配也恰当合理,使整个作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作品《吹箫引凤》中,人物衣服的绣制使用了大量的掺针针法,萧的绣制采用垫绣的绣制方式,使其具有立体感。女子乐器的绣制则采取包针绣,先根据图案在绣面上排列一定数量的细钢针,之后采取纵向刺绣的方式完成绣制工作,再将钢针取出,如此可以使乐器更具有质感,使欣赏者注意力集中于乐器本身,达到弱化人物的效果。

(三)在动物绣作品中的应用

动物绣是各大绣派都会涉及的刺绣题材,经过不断发展与传承,各大绣派擅长绣制的动物元素有所不同,苏绣更擅长绣制猫,湘绣更擅长绣制虎,因而有了“苏绣猫,湘绣虎”的俗语。相比于绘制人物,绣制动物难度更大、要求更高,需要绣制者不断提升自身技巧,注重各个细节,保证动物形态、动作的真实性、生动性。

苏绣作品《白猫戏鸳鸯》的U1lbJLH6Jax2ULMaHzjuAw==绣制是在充分结合猫的毛发特点后使用活毛套的针法进行的,使绣线跟随着猫的毛发走向而走,实现绣线的层次性、自然性,将猫毛发的飘逸感、蓬松感充分展示出来。在实际绣制前,绣制者需要先在底布绘画出猫的基本轮廓与造型,然后使用绣线将猫的轮廓进行轻微覆盖。在绣制过程中,要选择符合物象的绣线,先使用浅色绣线进行绣制,再利用深色绣线进行绣制,做到层层叠加、层层加色,最终展现出生动的猫咪形象。对于猫耳朵的绣制,可先用丝线大致绣出其主要轮廓和形状,再利用不同颜色的绣线绣制出整个耳朵,要注意绣制顺序,由浅至深地开展绣制工作,表现出耳朵的立体感,保证耳朵的写实性。对于猫眼,需要用到20多种颜色的绣线进行绣制,换针换线由眼睛周边向中心绣制,保证眼球的真实性,真正达到炯炯有神的效果。

湘绣作品《饮虎》主要描绘了老虎准备喝水的动作,左前肢已经踏入水中,头稍微向右看,好像在观察周围环境,将老虎的凶猛、威风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刺绣作品中对于老虎的展现总是非常刻板生硬,老虎身上的条纹、皮毛僵硬死板,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假的。对此,湘绣创制出鬅毛针。鬅毛针是指将绣线劈为极细的丝线,使其成伞状撑开,绣线表现出一头细、一头粗的情况,细的一端排列紧密,粗的一端较为稀疏,实现有序排列,从而模拟出毛发从肉里长出来的感觉,表现老虎毛发纹理的质感。用鬅毛针绣制出来的老虎更具有生动性、真实性,看起来栩栩如生。在绣制中再加入掺针、套针等多种多样的刺绣针法,可以真正使老虎“活起来”。

(四)在图案绣作品中的应用

各种各样的图案也是刺绣作品中的主要元素,对于图案的绣制来说,需要根据其具体图案样式选择合适的绣线、绣针、针法,实现虚实结合、远近结合、错落有致,充分发挥针法的价值,为人们提供视觉盛宴[5]。中国传统刺绣艺术所包含的图案丰富多样,基本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各种自然景观、动植物、生活用品等,也有部分图案是设计者发挥想象力、联想力而创作的[6]。

黎族刺绣作品的图案主要为几何形,主要用于装饰衣裙。根据相关史料记载,黎族女性出嫁时的服装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标准设计图案。黎族刺绣艺术注重色彩的明暗对比,经常使用黑色、红色、白色等高饱和度颜色,从而形成强烈对比,体现不一样的艺术魅力。在刺绣针法方面,主要采用直针、铺针、十字挑花等刺绣针法,形成独特的刺绣工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法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的关键要素,各种刺绣针法的出现与融合使用,使刺绣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将各种物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我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创新,已较为全面与完善,任何图案的绣制都可以找到最为合适的针法,实现了具体物象的生动表达,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推动了刺绣艺术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小妹.中国苗绣与俄罗斯戳戳绣绣艺比较研究[J].轻纺工业与技术,2023,52(5):141-143.

[2]王俊.中国传统刺绣技艺的传承与发展[J].天工,2024(8):37-39.

[3]张嫱.刺绣艺术针法的发展及其传承与创新[J].天工,2022(2):42-44.

[4]张嫱.中国传统刺绣艺术针法与具体物象的传达应用探究[J].天工,2022(5):74-76.

[5]陈波.陕西传统秦绣保护传承:评《中国传统刺绣》[J].印染,2020,46(7):76-77.

[6]杨洋.中国传统刺绣在现代纤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品鉴,2020(3):59-60.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