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4-11-04张思军李柏松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4年6期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等13个分类强国目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网络强国建设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可靠保障,二者具有高度统一性。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主要包括: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助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个方面内容。新时代新征程,只有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夯实网络安全基础,拓宽网络强国建设的国际视野,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引领作用,真正实现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网络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4)06-0014-11

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正成为世界各国博弈的关键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全局性、引领性作用日益突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信息化先行,积极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这是一个具有共识性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了三项具体改革措施:一是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二是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三是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体系[1]39。这既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36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又是通过网络强国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而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究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明确其实践路径,对于贯彻落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网络强国目标以后,学术界围绕相关命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安静探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破解了网信事业发展中的难题,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3],还从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全球思维五个方面论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科学思维[4]。温树峰分析了习近平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思想的人民性[5]。荣开明从形成发展、内涵、“为什么”和“怎么办”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思想[6]。其二,从具体领域出发,分析网络强国的发展现状及影响。魏崇辉认为数字技术革命作为生产力变革的一种形态,在极大程度上释放了信息生产力的活力,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社会价值的形塑等有巨大的推动力[7]。安静认为信息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擎作用[8]。刘国菊认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创新和机制优化的重要组成[9]。唐登蕓等从概念属性与成长困境两方面分析了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的网民问题[10]。其三,探讨如何建设网络强国。徐奇渊分析了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优势与挑战[11]。王益民提出,应该以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强化电子政务基础创新,支撑数字中国建设,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把握网络安全发展主动权,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推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执政能力[12]。粟皓等分析了三网融合在网络强国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网络强国建设中三网融合的策略[13]。

从现有文献看,学界对网络强国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研究成果多聚焦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论述,着重分析其内涵,缺乏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为视角的探讨。二是对网络强国建设的举措和路径研究不足。事实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都是围绕新时代的现代化任务展开的,都是为解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在此框架下分析具体路径更具现实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强国建设的要求,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以信息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准确把握网络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明确网络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探索网络强国建设如何进一步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课题。据此,本文从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充分发挥网络强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引领作用提供参考借鉴。

二、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网络强国建设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障。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二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战略目标之中。

(一)网络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它不是人类社会单一维度的发展,也不是个别层面的革新,而是政治、经济、文化、观念、技术等诸领域、多维度、全方位的变革[14]。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协调发展、多维成果目标的现代化。

第一,网络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15]41当前,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革命的时代潮流正在全球开启一次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革命性意义的数字化转型,信息化程度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网信领域已成为大国博弈竞争的重点领域。在我国,依托互联网而生的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信息化为各行各业赋能,数字信息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引擎。搭载信息化平台,社会治理将更加高效,文化传播会更加便捷。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第二,网络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21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文化、国家安全和治理能力七个领域,其中科技领域就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步推进。”[15]34这一论述将网络强国建设目标内嵌于现代化建设的最高目标之中,明确了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地位。中国式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紧密相连,网络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内在需要[16]。

(二)网络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可靠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关党的长期执政,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福祉。”[15]43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创新源泉、发展动力和社会条件。

第一,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7]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科技是关键,信息是灵魂’,把信息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上。”[15]135科技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占据着先导地位。信息技术正在有效推进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革,数据分析与整理、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高效信息传递、现代化模式的运作与升级等都需要将互联网作为支撑,信息化在“四化”发展中发挥着催化剂、加速器的关键作用。

第二,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创造新机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时代,互联网技术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最前沿,信息化已然成为驱动和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信息技术发展加速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促进了资源共享的发展,为经济、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领域创造了无限可能,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三)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统一性

网络强国从属于中国式现代化命题,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在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上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第一,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促进、互为依托。信息化是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洪流中,数字信息技术持续创新升级,网络信息技术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联互通,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作用显著。网络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为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对网络强国建设亦存在显著促进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理念也延伸到网络强国建设中,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理念指导。此外,中国式现代化提倡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谋求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积极寻求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催生出大量新兴数字产业,为数字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二,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网络强国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紧密相关,二者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伟目标。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网络强国建设承担着提供网络舆论支持、信息化支撑和网络安全保障的使命任务。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进步与民生改善、保障国家安全,还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升级。另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承担着提供价值引领目标、坚实的物质文明基础和强大动力的使命任务。中国式现代化所秉持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不仅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强大的精神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有利的国际环境。

三、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新时代,随着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网络强国建设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助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赋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

网络强国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赋能作用蕴含着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明确内涵:第一,网络强国建设能带动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变革,提高生产效率。在生产方式上,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可以得到普遍且充分的开发和应用,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资源,社会生产方式正在快速信息化、智能化[18]。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正逐渐成为制造业新特点。同时,农业全产业链也在朝着全面数字化大幅度迈进,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转型。在产业形态上,数字化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当前,产业管理、业务发展正逐步向数字化转型,数据正逐步成为企业的战略性资产。互联网技术在推动传统产业向更高级产业形态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不断催生新型产业形态。在产业组织上,平台化、信息化深受推崇,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互联网开放平台带动商业模式实现突破性创新,进而推动产业范式变迁、企业组织形态重构以及就业和消费方式变化。第二,网络强国建设助推共享经济发展。数字化、信息化可以为共享经济的落地提供多种可能,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的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民宿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的流通,推动了社会公平的实现。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促进了区域间资源互换与共享,在缩小地区差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助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前进方向。网络强国建设能够有力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驱动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信息化发展为政府创新管理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为线上办公、网络咨询提供了可行性基础。随着信息技术和现代网络的普及,政府网站就人民所关心的问题开设出多个互动模块,形成服务城乡居民、扩大人民民主、便于企业办事和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政务平台,提升了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事实上,这种以信息化为中心驱动治理的实践进程早在20世纪末就已开始推进。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逐步实施,政府内部引入互联网技术,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开始向电子政务转型,从而促进政府机构信息采集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这些转变,提高了国家治理效能,为民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强大助力。而且,信息化创新了政府社会治理方式。近年来推出的天眼工程、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监督体系加大了社会治理的力度和广度。第二,驱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就国家治理结构现代化而言,便利的网络沟通渠道推动国家治理结构向网络化转变,网络问政、掌上办公、民意征集、在线咨询等有效促进了多元主体参与政治生活,信息化使得人们对治理结构的改变充满期待[19]。就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而言,各大网络平台、自媒体渠道使得社会监督更加全面高效[20]。政府网络工程、电子政府发展框架和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发展,拓宽了人民群众与政府的沟通渠道,推动了政府与民众、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现代化。

(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的根本要求[21]。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创新文化表达方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影像等为创新文化表达方式、革新艺术表达形态提供了技术支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不断涌现[22],“科技+国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颖的表达方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第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文化表达内容更加丰富。信息化、数字化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为文化创作提供了灵感来源,重塑文艺形态,催生出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引起了文艺观念的变革。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等如火如荼,网络文艺蓬勃发展,为中国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第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文化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互联网平台、短视频、博文等自媒体的诞生与兴起为文化传播搭建了便捷的渠道,优秀影视文学作品借助网络平台能得到更好的传播,使正能量作品的影响力范围大幅扩大。第四,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助力文化产业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为文化产业发展赋予了新动能,移动支付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线上文化消费成为可能,网络视频、网络直播、云展览、云旅游等有利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使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式现代化以历史的主动性,协调处理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23]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对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网络强国建设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潮流,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的功能丰富、数据信息充足的数字化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依托,绿色智慧的数字化生态治理新方式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格局和机制创新数字信息资源库、绿色核算机制、自然生态台账等的出现,增强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感知、分析、处理能力,使精准保护与系统治理成为可能。第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资源整合更加便捷。互联网缩短时空距离的特点与数字化广泛联结的特性为跨地域、跨行业协同治理提供了便利,有效整合了生态文明建设资源,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新的合力。第三,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使生态治理方式得以创新。数字信息技术搭建的生态文明信用平台推动构建新形态生态文明行为信用综合评价制度,并在促进传统企业改造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上发挥了明显作用,为加快推动社会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提供助力。

(五)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关怀和本质要求。当今时代,随着全球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这一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他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把握信息革命历史机遇,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开创数字合作新局面,打造网络安全新格局,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24]310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也是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第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全球信息共享与交流渠道。互联网传递信息具有及时性和跨越性,极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互联网还提供了多种信息沟通渠道,使得信息交流方式更加生动真实,促进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推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国际关系协调发展奠定基础。第二,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提供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信息化交互平台使得全球数据共享变成现实,区块链增强了信息透明度,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帮助人们快速识别问题,更加高效地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数字治理模式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为共同应对疾病防控、环境治理及国际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

四、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网络信息技术在助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建设中的作用显著。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高度关注网络强国建设,明确提出要继续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面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目标,网络强国建设要充分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须切实从思想根基、技术创新、网络安全、交流合作等方面加强网络强国建设,又要自觉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将数字化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为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固牢思想根基

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互联网日益成为各国和各种思想派别争夺的关键场域,这也使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的主阵地和主战场。能不能守住网络阵地,关乎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关乎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

新时代新征程,一定要通过网络强国建设来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一是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正确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意识,一以贯之地将党的领导贯穿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要及时坚决地同网络空间中的错误思潮展开斗争。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工作中,既要敢于斗争也要掌握正确有效的斗争方法。敢于斗争即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进行攻击、渗透,做好应对一切风险和挑战的准备;掌握正确有效的斗争方法即要建立健全网络舆论管理体系,加强网络法治建设,在管网治网上重拳出击,及时批驳网上错误思想,坚决清除各类有害思想。三是要塑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深入浅出的理论类节目,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网络文化建设注入活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凝聚亿万民众,弘扬时代新风,积极塑造主f17yqwxV0AZoUd3Jt2+X/hf5YHu9v7neNxv3MEt6P/U=流舆论新格局,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牢固思想根基。

(二)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为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网络信息技术是尖端科技的代表,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世界各国都看到了网络信息技术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巨大作用,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以信息领域核心技术创新引领更高水平自立自强,通过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一是要加快完善信息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加快5G网络规模化部署,进一步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要加快突破核心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创新要抓住主要矛盾,把准牛鼻子,着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关注人民的现实期盼,集中力量攻克关键难题,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决心、恒心和重心,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24]148。三是积极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成果转化。要进一步实现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仅仅依靠数字信息技术创新是不够的,要充分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推进互联网与商业、农业、工业、市政等领域的结合,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形成市场产品、技术实力和产业实力[25],深化信息惠民为民,推动数字化政务系统、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建设,积极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

(三)夯实网络安全基础,为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安全屏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深刻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各领域安全。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sjuTR39gI0hjMfqjmnDKAhE/XjXVVP4XEa9FbIoAVGE=,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15]97-98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来自网络空间的安全威胁也日益突出。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新时代新征程,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着力夯实网络安全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安全屏障。一是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要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的理念,加强宣传,不断增强人民网络安全意识,帮助民众认识网络安全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以全面的、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网络安全问题,增强防范意识。二是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治理体系和保障机制。要压实网络安全责任制[26],全面加强网络安全防范管理、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和侦查打击等各项举措,提升应对风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完善保护与防护机制,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三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国家安全治理中的作用。要依托数字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支撑平台,推动政府部门、军队、企业等各方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高效利用,提升国家整体安全防御能力。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情报收集与分析能力,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捕捉情报,提高预警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四)拓宽网络强国建设的国际视野,为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国际交流互鉴基石

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互联网已成为各国之间对话交流、合作互惠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15]168新时代新征程,网络强国建设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拓宽网络强国建设的国际视野,奠定国际交流互鉴的基石,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一是加强网络空间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化网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网络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加速演进的时代,只有走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才能共同发展[27]。要加强网络空间国际交流合作,首先要积极推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其次要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各国积极分享互联网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发展成果,推进全球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网资源的互联互通,推动信息技术创新和应用,与世界各国一道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进行开发与研究,促进形成新应用和新业态,共同构建和平、安全、开放、合作、有序的网络空间[28]。二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促进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跨境电商平台,不断完善跨境电商支付、物流、通关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在数字经济领域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同时,还要依托互联网平台促进文化交流,鼓励支持文化企业及个人充分利用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传播中国文化,唱响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4.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安静.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理论特质与实践指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7):83-91.

[4] 安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建设的科学思维[J].思想教育研究,2023(3):23-28.

[5] 温树峰.习近平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思想的人民性阐释[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76-382.

[6] 荣开明.习近平新时代建设网络强国思想论略[J].江汉论坛,2020(3):46-55.

[7] 魏崇辉.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文明共享的基本意涵、主要挑战与推进路径[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5):36-44.

[8] 安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要求[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4(2):14-22.

[9] 刘国菊.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8):87-91.

[10] 唐登蕓,吴满意.网络强国建设背景下的网民问题:概念属性与成长困境[J].求实,2018(5):31-40.

[11] 徐奇渊.中国建设网络强国的优势与挑战[J].人民论坛,2018(13):15-17.

[12] 王益民.以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7(11):87-89.

[13] 粟皓,吕本富.三网融合在建设网络强国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63-66.

[14]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

[1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6] 深化思想理论武装 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N].人民日报,2023-09-21(16).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03.

[18] 孙伟平.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逻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9+145.

[19] 罗双.以信息化驱动国家治理现代化:逻辑、融合过程与发展框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1(2):29-39+125.

[20] 丁志刚,熊凯.中国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逻辑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5):162-174.

[21] 王立胜,韩玉洁.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J].山东社会科学,2023(11):28-34.

[22] 庄荣文.以信息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J].求是,2023(5):31-36.

[23] 王洪斌,申晓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历史经验与世界意义[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6.

[24] 习近平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25] 林维勇.论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实施路径和生动实践[J].新疆社科论坛,2021(5):10-13.

[26] 庄荣文.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 助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J].中国网信,2023(1):14-18.

[27] 邹吉忠.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思想的脉络嬗变、现实意义及实践路径[J].人民论坛,2019(31):52-54.

[28] 霍军亮.高质量推进网络强国建设[J].智慧中国,2023(9):42-43.

(责任编辑:马兵)

收稿日期:2024-06-21 修回日期:2024-08-29

作者简介:张思军(1973—),男,四川达州人,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政治伦理。

李柏松(199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政治伦理观研究”(23XKS013)。